第三章运动兴趣与动机--岳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444.00 KB
- 文档页数:91
第三章运动兴趣第一节运动兴趣一运动兴趣界定1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
兴趣与注意关系密切。
一般,直接兴趣与无意注意相联系,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相联系、另外,还与良好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具有向往的心情。
2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验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与体验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人们一旦对体验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对与体验运动有关的事物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运动中来。
运动兴趣不是对某项体验运动的表面关注或简单参与,任何一种兴趣的产生基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获得所体验到的情绪上的满足。
只有当一个人对所参加的体验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学生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时,才会产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该体验运动或体验学习。
3 运动兴趣与爱好: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验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验活动的倾向。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验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二运动兴趣的品质(一)运动兴趣的倾向性运动兴趣的倾向性是指运动兴趣总是指向一定的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件。
当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时,他的意识就常常倾向于参与这种运动,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相关的运动总是与技能,在课外也设法在体育学习上取得成功,获得好成绩,而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运动兴趣的倾向性,让学生更加喜欢这项运动。
不同人的运动兴趣所指向的方向和内容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充分揭示体育运动的内在美,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教育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动兴趣的广泛性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是指运动兴趣指向对象范围的大小。
每个人的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是不同的。
当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广泛兴趣时,他会将所学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尽可能的应用到该项目的训练和练习中,这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获得健康的身体。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第一节运动兴趣调查报告:近几年来,两次大规模的群众体育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在1996年的调查中,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而在2001年的调查中,这种现象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逐渐加剧的趋势,即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这就是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仍然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离开中学校园以后在2年内(即20岁前)就中断了体育活动;在离开中学10年之后中断体育活动的中国人更是达到了90%。
这样的现实与传统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一样,揭示了一个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学没有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一、运动兴趣的定义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区别与运动爱好的区别: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而它们二者的联系在于: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二、运动兴趣的品质(一)运动兴趣的倾向性(二)运动兴趣的广泛性(三)运动兴趣的稳定性(四)运动兴趣的效能三、运动兴趣的分类(一)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二)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三)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四)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四、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一)运动需要的满足(二)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三)运动内容的新奇性和适合性(四)成功体验的获得(五)融洽的师生关系(六)教学方法的适合性(七)良好的运动教学环境课堂小结:思考题:1.什么是运动兴趣?它与运动爱好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试述运动兴趣的品质。
体育心理学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一、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大众健身运动●所以体育心理学也相应有: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者的区别:目前的现状: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昌盛了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处于弱势.●二、体育心理学概述●(一)概念●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1、学科性质:理论学科+应用性学科+教育学科●2、任务(1)理论: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2)实践: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学习目的(1)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2)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三、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法●1、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3、准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对情境的控制力很弱,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二)现场研究法●在现场直观察或询问,不操纵任何变量。
优点:简便;缺点:不能操纵和控制自变量,所以不容易明确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法●使用编制好的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研究.●四、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同时,它本身又包含了许多传统心理学的内容。
如:●1、体育社会心理学●比如研究体育领导理论和风格,运动团队的凝聚力等●2、发展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伴随着年龄和运动技能的变化,运动员发生的心理变化●3、认知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运动员的认知对随后的情绪及运动表现的影响,动机的来源,运动员对成败的归因等●4、教育运动心理学●学生、运动员或健身者的运动表现如何,经常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教练或健身指导者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浅谈运动动机、兴趣、习惯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也是当前实施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
教学实践证明,在体育课中激发学生运动动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养成学生的运动习惯,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开发学生身心潜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全个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呢?一、激发运动动机运动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奖励或者适当教育手段,从外部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让他们去发现体育运动自身具有的价值,同时确信自己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体验到超越成功与失败以外的“挑战”情趣。
促进学生长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也就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创设情景,积极反馈及归因教育、价值寻求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1、目标设置。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学生运动动机。
2、创设情景。
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情境中进行的。
教学中,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变换教学方法,使活动具有新鲜感,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
3、积极反馈及归因教育。
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给予他们信息的反馈,才能使他们努力坚持下去,不断取得成功。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归因,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如愿以偿,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归因教育重点有二:一是多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做全面归因,即从基源性、稳定性和可控性方面综合分析活动的结果;二是要引导学生多从内在可控因素——努力方向归因,这是因为努力因素是自己能够认知和控制的,即使失败也不会降低期望水平或怨天尤人,从而有益于维持动机的强度。
4、价值寻求。
人们的体育价值观是决定体育参与活动动机行为的心理基础。
因而,教师必须在体育动机指导中强调体育价值观的教育,通过阐述体育多方位的社会价值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运动员的动力来源(3次课);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运动员的认知过程;运动员的自我完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运动员的社会互动第二篇运动员的动力来源运动活动的动机;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运动活动的归因搜索2012奥运会视频,获得金牌;没有获得金牌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动机问题,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的三中重要的动机理论,是成就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
心理学的三个基础概念动机(motive,motivation):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例如,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可能是健身,也可能是交友。
驱力(drive):也称内驱力,是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是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
例如,饥饿会驱使人体寻找食物并使用。
需要(need):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例如,运动员长期封闭训练,会产生与外界交流的需要。
第一节如何应用运动动机的理论一、成就需要:优异成绩取决于成就需要吗?(一)成就需要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和卓越成就需要哪些条件?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美国最优秀的钢琴家、雕塑家、数学家、神经病学家、奥运会游泳选手和网球运动员进行了一项调查(2004)。
结果显示,决定未来取得卓越成就的首要因素不是“天才”,而是“动机”和“奋斗目标”。
才能是由献身精神和勤劳培养起来的,获得伟大成就的机会总是留给少数具有献身精神的人。
所以,成就需要是运动员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就需要(need of achievement)是由默里(Murray,1938)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在任何竞争或有评价、比较的场合,成就需要程度高的人都会尽力争取比别人做得好。
成就需要高的人有如下特点:第一,在儿童时期经历过来自父母的高成就压力。
当父母用严格的规则来喂养、照看、训练孩子时,孩子就会感到高度的成就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