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 格式:doc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37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通过丰富的实例,全面分析中医诊疗方案在优势病种中的疗效表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 优势病种概述及中医诊疗方案介绍2.1 优势病种概述及流行情况2.2 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3. 临床疗效总结3.1 病种A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3.1.1 病例分析3.1.2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3.1.3 关键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3.2 病种B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3.2.1 病例分析3.2.2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3.2.3 关键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3.3 病种C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3.3.1 病例分析3.3.2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3.3.3 关键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4. 疗效分析4.1 优势病种中中医诊疗方案的总体疗效评估4.2 不同病种间中医诊疗方案的异同点分析4.3 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5. 临床实践启示与展望5.1 临床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5.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6. 结论总结本文所述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强调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潜力,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列出本报告中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包括相关的研究论文、专著等。
附录:提供相关疗效数据和病例详细信息的附录,以供读者进一步了解。
以上所列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报告结构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需要指出的是,此报告所包含的临床疗效总结和分析是基于已有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果,仅供参考,读者在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时,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办法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分析报告中西医结合诊疗是指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西药物及非药物疗法,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疗模式。
该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并在一些优势病种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
本报告将对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优势病种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归纳分析。
一、中风(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是指脑部血管发生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导致脑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紧急的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可提供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中医辨证可以根据病情的寒热罗列、气血虚实程度,选择相应的草药方剂,激活体内的自身修复机制,加速恢复脑功能;同时通过中医针灸、推拿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脑缺血和神经损伤。
西医治疗方面,常常会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以阻止血栓再形成,并通过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输送氧气和养分的功能。
总结: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中风的治疗中,能够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西医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提供更全面、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二、肿瘤(癌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
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在肿瘤中的应用主要有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草药的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生长,并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增强对抗肿瘤的能力。
针灸和推拿则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症状,缓解治疗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西医方面,常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其中,中西医结合在放疗和化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提供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缓解副作用。
总结:中西医结合诊疗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辅助治疗的作用,通过中医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西医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缓解了患者的症状。
优势病种中的中医保健和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样稿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分析优势病种中使用中医保健和方案护理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二、中医保健的效果分析1. 效果总体评估经过对优势病种中采用中医保健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调查,综合考虑其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指标,我们得出中医保健在优势病种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2. 典型病例分析我们选取了若干典型病例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其中几个案例的效果总结:- 病例一:患者患有慢性胃炎,经过中医药保健,症状明显减轻,体质得到改善。
- 病例二:患者患有失眠症,通过中医调理和草药治疗,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 病例三:患者患有高血压,通过中医保健和针灸治疗,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三、方案护理的效果分析1. 效果总体评估根据对优势病种中方案护理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调查,我们认为方案护理对于优势病种有一定的效果,但相对于中医保健而言,其效果稍逊。
2. 典型病例分析我们选取了若干典型病例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其中几个案例的效果总结:- 病例一:患者患有糖尿病,通过方案护理控制饮食和定期锻炼,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 病例二:患者患有肥胖症,通过方案护理进行科学减肥,体重明显下降。
- 病例三:患者患有心脏病,通过方案护理进行心脏康复,心功能得到改善。
四、实施建议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实施建议:1. 在优势病种中,应更加重视中医保健的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2. 方案护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以结合中医保健进行整体护理方案的制定。
3. 进一步开展研究,深入探究中医保健和方案护理的机制和效果,以提升其在优势病种中的应用价值。
五、结论通过对优势病种中中医保健和方案护理的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中医保健在优势病种中的效果显著,方案护理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们建议在实施中更加突出中医保健的作用,并结合方案护理进行综合管理。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我院妇科专科从2010年成立以来,对妇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制定了常规诊疗方案,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采用中医药参与治疗。
对于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1年及2012年两次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及总结,通过近三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现就妇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估,对原方案进行如下修订,对方案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三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医生基本掌握了妇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中医药参与率,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通过三年对方案的实施,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我科部分中医优势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分析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有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
所以对优势病种进行经验总结后,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功能性子宫出血:
对于顽固性功血患者,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当配合西医治疗。
对于生育期和更年期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崩漏,须先经诊刮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提示有恶变倾向者宜手术治疗。
对于年龄超过55岁仍未绝经,崩漏又反复发作又无须手术者,可用中药或西药促其绝经。
以上措施将在新的诊疗方案中得到实施。
咳嗽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3 年度〕一、根本状况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咳嗽病是我们儿科确定的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之一,依据临床实际状况,本科室不断对中医诊疗方案进展优化修订。
从 2023 年1 月到 2023 年12 月期间本科室承受住院患儿 206 例。
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 206 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 100%;平均住院治疗日 7.7 天,平均住院费用 1523 元。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中药穴位敷贴、穴位按摩、耳穴压丸、雾化吸入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状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状况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 206 例病例中,承受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状况如下:中成药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承受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状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206 例〔100%〕,穴位按摩 152 例〔73.7%〕,中药穴位敷贴 132 例〔64%〕,雾化吸入 48例〔23.3%〕,耳穴压丸10 例〔4.8%〕,儿科根底治疗206 例〔100%〕。
〔二〕应用状况分析依据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0%〕,中等〔20%—70%〕和差〔<20%〕。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成药、穴位按摩和儿科根底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穴位敷贴、雾化吸入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耳穴压丸等。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缘由,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公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儿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儿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口服中成药被患儿家属广泛承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供给了保障。
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全部的患儿均可应用,只有局部符合条件的患儿才能够承受,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雾化吸入。
临床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在临床中,中医药拥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许多疾病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篇文档将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依据,详细分析中医在治疗一些优势病种时的治疗方案及其疗效。
让我谈谈中医治疗感冒的经验。
感冒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所致,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
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对于风寒感冒,我常用麻黄汤加减;对于风热感冒,我则倾向于使用银翘散加减。
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中医治疗感冒的疗效非常好,病人通常在用药后12天内就能明显感受到症状的缓解。
中医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胃肠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腹泻等,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困脾等原因引起。
因此,治疗原则主要是健脾化湿、调和胃气。
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健脾利湿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七味白术散等。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病人恢复快。
再者,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认为失眠多由心肾不交、心肝火旺等原因引起。
治疗原则是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我常常会采用滋阴降火的中药方剂,如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等,同时结合心理疏导,帮助病人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经过中医治疗,大多数病人的失眠症状都能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在治疗骨关节疾病方面也具有优势。
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多由瘀血阻络、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
因此,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强筋骨。
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活血化瘀、强筋骨的中药方剂,如活血止痛汤、独活寄生汤等。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医治疗骨关节疾病疗效显著,病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让我进一步阐述中医治疗感冒的经验。
感冒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所致,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我会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优势病种中医诊疗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1、引言本文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我们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临床数据,探讨了中医诊疗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和作用。
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横向对比研究方法,对病例进行分组,其中一组采用中医诊疗,另一组采用传统西医诊疗。
同时,还结合了对病人的访谈调查和医生的观察评估,全面了解了中医诊疗的疗效。
3、优势病种分类及疗效分析3.1 糖尿病中医诊疗疗效分析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医诊疗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和针灸疗法在缓解糖尿病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3.2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疗效分析通过对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中医药在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脂、降低血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药的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诊疗疗效分析中医诊疗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的健脾和胃肠调理作用能改善消化功能,针灸疗法可以缓解胃肠道疼痛和不适感。
中医诊疗能够有效地治疗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3.4 皮肤病中医诊疗疗效分析中医诊疗在皮肤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优势。
中药的清热解毒和凉血活血作用对治疗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外治法如中药洗剂和中药熏洗也能够减轻瘙痒和改善皮肤条件。
4、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病例数据统计表、访谈调查问卷和研究结果图表。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中医诊疗:传统中医药在诊断和治疗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5.2 传统西医诊疗:传统的西方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5.3 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5.4 针灸疗法:中医诊疗中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刺激来改善身体健康的治疗方法。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报告对多种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临床疗效总结和分析。
通过收集大量病例资料、回顾病症表现和治疗方案,以及衡量治疗结果,我们评估了中医在治疗这些病种中的优势和疗效。
该报告旨在为医疗界提供有关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的重要信息,促进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
1. 引言- 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概述- 相关研究现状和意义介绍2. 方法- 研究设计和目标- 病例收集和筛选- 治疗方案设计和实施3. 临床疗效总结和分析3.1 儿童哮喘- 病症表现回顾-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 - 中药汤剂处方举例- 穴位针刺和按摩举例 - 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缓解程度- 肺功能测试结果- 复发率和药物副作用3.2 痛经- 病症表现回顾-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 - 中药丸剂处方举例- 穴位针刺和艾灸举例 - 治疗效果评估- 疼痛缓解程度-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月经周期正常化指标 3.3 高血压- 病症表现回顾-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 中药汤剂和颗粒处方举例- 穴位针刺和艾灸举例- 治疗效果评估- 血压控制率- 合并症改善情况- 药物减量指标4. 优势分析和讨论4.1 个案疗效展示- 典型病例展示,以佐证中医疗效优势 4.2 中医特色疗法评价- 综合分析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特点和优势- 对疗效提升的意义进行讨论5. 结论- 通过对多种病种中的中医治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中医在临床疗效方面的优势- 对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参考文献附录:病例资料和治疗方案详情备注:以上仅为报告的大致结构和内容提纲,实际完成的报告需根据你选择的病种和可用的研究材料进行具体填写和分析。
建议在每个病种的分析部分加入临床案例以加强论述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附件2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脑梗死。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患者中,症状改善80例(98.8%),体征改善80例(98.8%),理化指标改善74例(91.4%);临床痊愈4例(4.9%),好转76例(95.1%)。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的评价包括对中风病主要症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感觉异常,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的评价和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的评价。
(2)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4)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吞咽障碍可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
2.疗效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病残程度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
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81例患者主症改善81例(100%);次症改善70例(86.4%),未改善11例(13.6%)。
81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肢体无力改善69例,感觉异常改善56例,言语蹇涩或不语改善65例,口舌歪斜改善64例,11例中脏腑患者神志全部转清。
81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头痛改善26例,眩晕改善18例,瞳神异常改善12例,饮水发呛改善37例,目偏不瞬改善8例,共济失调改善14例。
案例1:王某,男,56岁。
主因“昏迷、右侧肢体活动不能10小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形体较胖。
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能,继之出现昏迷,言语不能,烦躁,气粗口臭,喉间痰声辘辘,大便3日未行,口唇红而干,舌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查:T 37.1℃,BP180/120mmHg,神昏,双瞳孔等大等圆,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尚适中,右巴宾斯基征阳性。
行头颅CT:未见出血灶。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痰热闭窍),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病。
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星蒌承气汤3剂后大便日行3次,神志转清,无烦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腻,脉滑,继续给予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1周后给予针灸及康复治疗,进入路径2周后右下肢肌力2级,能在床上平移。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2)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NIHSS量表评价,意识水平好转11例,凝视好转8例,视野好转9例,面瘫好转56例,肢体运动障碍改善42例,共济失调改善12例,感觉障碍改善53例,语言障碍改善12例,构音障碍改善53例。
案例1:患者白某某,男,56岁,右利手,中专学历,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利2天”入院,损伤部位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既往体健,无家族脑血管病病史。
入院后进入本路径,评价语言学特点为非流畅失语,大约每分钟20~30个字,患者对疾病有较强的自省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均受损,理解明显好于表达,复述和书写不能,有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和持续现象,自发语少,有言语失用和探索行为,易疲劳有失语法现象出现。
根据诊疗方案采用中医特色语言康复治疗,以针刺和现代语言康复训练为主,针刺治疗包括头针、舌针、耳针、体针,以醒脑开窍、化痰通络为治法,采用毫针刺法、刺血疗法与针刺的扬刺手法相结合,并根据语言学评价特点制定相应的现代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
治疗14天后患者语言功能明显改善,流畅度明显改善,日常会话和自发语每分钟可达到60—70个字左右,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均有改善,言语失用、持续现象和探索行为消失,仍偶有失语现象发生。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3)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应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大便失禁改善16例,小便失禁改善23例,修饰独立性方面改善66例,用厕自理性方面改善34例,吃饭自理性方面改善68例,转移自理性方面改善45例,活动独立性方面改善36例,穿衣自理性方面改善57例,上楼梯独立性方面改善33例,洗澡自理性方面改善12例。
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入路径7天平均为2.64分,出路径时平均为2.15分,60%患者残疾程度评分减少1分以上,降低了病残率。
案例1:患者张某某,男,42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能4月入院”。
既往糖尿病、房颤病史,本次急性起病,发病即达高峰,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昏迷,凝视麻痹,在外院经治疗后神志转清,转院到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训练,治疗3月后患者偏瘫症状仍无变化,遂来本院求诊。
入院时患者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语声低微,二便失禁,困倦乏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结代,患者卧床,各项日常生活如吃饭、用厕、洗漱等均不能自理。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进入路径后根据诊疗方案口服益气活血方药,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针灸治疗采用针刺与电针,施补法为主,治疗14天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适中,语声有力,乏力及出汗症状均明显好转,能坐在床上独立吃饭、洗漱,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入路径28天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改善,肌力达到3级,能在床上与轮椅间转移,无二便失禁,好转出院。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4)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81例患者中,仅有2例(2.5%)患者患有肺炎,明显低于发生的平均水平(5.6%),经治疗后全部痊愈。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作为评价工具,吞咽障碍患者经过本诊疗方案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2.05,而经单纯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1.50,说明本诊疗方案使患者吞咽障碍的症状改善明显。
案例1:患者葛某,女,69岁。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2年前曾有脑梗死病史,遗留口角左歪,此次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吞咽困难2月”入院。
进入路径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5级(差),采用针灸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
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合谷、太冲、通里等,患者先取坐位,针刺风府、百劳,待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法30秒后起针,然后令患者仰卧,取1.5寸毫针分别对金津、玉液两穴进行放血,以上操作完毕后,最后针刺风池、通里、合谷、太冲、廉泉、夹廉泉,风池、通里施予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施予提插或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了2个疗程治疗,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明显好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2级(良)。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一)脑梗死临床治疗难点分析西医对脑梗死的干预多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和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和康复治疗,但仍然未能完全解决脑梗死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问题。
急性期病死率达5%~15%,死亡原因多数由于脑部病变本身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对部分并发症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病残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分析如下:1.降低了急性期的病死率:急性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脑部病变加重,或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进展速度,进入本路径的中脏腑患者11例在治疗后7—10天内神志转清,症状减轻。
尤其对于神志障碍辨证属于痰热腑实,清窍内闭的患者,采用星蒌承气汤有利于神志转清,可以有效地减轻脑水肿,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
2.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针对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的基本病机,采用化痰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