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 格式:pptx
- 大小:171.55 KB
- 文档页数:16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
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
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
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
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
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
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
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安徽金寨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哲学与人生》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标准制定依据《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依据《《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人生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计思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学生初中毕业实际出发,贯彻“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适应专业学习需求为方向,在课程设计上,力求体现哲学原理的学习与人生发展结合起来,把世界观教育融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能促进《哲学与人生》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和人生境界的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获得社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行业共享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设计与学时安排五、教学实施(一)教师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工作中认真思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成果,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无私的发现奉献精神。
3、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学生, 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教学条件要求(1)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三)学习资源1、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主编:王霁2、参考资料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还包括人生成长典型个案、哲学与人生问题教育专家、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
利己的动机,利他的效果一种年代久远的观点认为,利他精神是社会和国家不可缺少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利己之心则是破坏性的,有害的,对团结只会起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直到今天,在中国13亿人中,可能有12亿9999万以上的人还是这么认为。
然而,出现国民普遍迷信利他主义的现象,除了传统文化的因素之外,大概与中国共产党的人为鼓吹不无关系。
1949年来,所谓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被人为地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观念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主张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需要。
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冲突的文明成果,长期只有极小的学术圈子内才有所知晓,这可能是中国的公众舆论难以全面客观地对待利己主义的主要原因。
亚当.斯密的观点可以借助于很生动的事例来理解。
我曾经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过,那个时候,哪个农民如果有一双套鞋(胶制的雨靴),就是值得炫耀一番的财富,亚当.斯密的利己促进公益最大化的理论,可以借助于套鞋来理解。
张三因为看到9亿农民没几个人穿套鞋,套鞋市场需求量极其巨大,投资将有大钱可赚,所以,建了一座年产10万双套鞋的工厂,假设他每双卖10元钱——10元钱在那个年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能净赚5元。
这样,9亿农民中只有10万境况稍好的人能买得起。
他一年毛收入100万,净赚50万。
不用说,发了。
李四见张三做套鞋能赚这么多钱,就也建了一座套鞋厂,也能年产10万双。
但全国9亿农民中只有10万人出得起10元钱买这种鞋,假定市场两人均分,这样,两人就各有5万双卖不出去。
卖出去怎么办呢?只有降价。
降到8元左右吧,结果20万双全卖出去了。
虽然张三李四从每双鞋上赚的少了,但利润还是相当可观。
为了赚更多的钱,仅仅这个极端自私的目的,两人就又扩大再生产,把套鞋的产量各自增加到100万双,同时,王麻子也来建套鞋厂,还有其他的人也拥进这个市场,全国的套鞋年产量很快达到1亿双。
为了把仓库里的鞋子都卖出去,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降到4元——表面上看,跌破了原来的成本价,虽说每双的价格下降了六成,但规模大了,成本也跟着降了,同时,由于市场前景广阔,使套鞋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成本由原来的每双5元下降到每双2元。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摘要:雷锋精神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有人质疑雷锋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
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关键词:利他;利己;雷锋精神;国家、集体与个人【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017-01半个世纪前,一名普通的士兵雷锋,以其短暂的23个春秋铸就了生命的辉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雷锋精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激励社会大众、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时至今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益发强烈,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已成为共识,但同时也有人质疑对雷锋的过度神化,超越人性,怀疑其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
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自己奉献的一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树起一座高耸的丰碑。
出于时代与政治宣传的需要,“奉献”一词被逐渐放大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力图成为人们的道德标杆,行为指南,激励人们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人们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中,对雷锋精神的不同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这种质疑的正确解读将有利于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雷锋精神中的“利他主义”思想,始终是精神营养成份中的主动脉,是雷锋精神的精髓,也是雷锋能够终其一生,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
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韩愈“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儒家文化,再到“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的雷锋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合一、集体个人密切相连的文化。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1. 引言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利己与利他的抉择。
利己是指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的行为;而利他是指个体关注他人利益,主动为他人谋求幸福和福祉的行为。
虽然这两者看似相互对立,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相辅相成并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利己的重要性利己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本能,是个体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必然追求。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身的利益,为自己谋求快乐、成功和幸福。
通过追求个体利益,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为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
个体的利己行为有助于促进竞争、创新和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利他的重要性利他是人们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和互助关系的基础。
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之情,理解他人的需求并给予帮助。
当一个社会的成员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时,他们更有可能相互支持、合作和共同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繁荣。
4.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利己和利他并不是单一的选择,而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关系。
个体的成功和幸福常常建立在他人的支持和合作基础上。
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个体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很可能面临疏离和孤立。
相反,如果一个人完全忽略了自身的利益,过度追求利他行为,可能会对个人的自我发展和生存权益产生负面影响。
在实践中,理性的个体会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寻求平衡。
个体可以通过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和利益,增强自身能力和资源,从而有更多的能力去关注他人。
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也可以为个体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
利己和利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5. 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利己和利他的辩证关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社会如果每个成员都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课题序号27 授课班级课堂教学安排""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实现,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的需要而独立存在。
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课件显示)3.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图片。
(课件显示)分析: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他人与社会是实现利己的重要手段,要获得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案例一:丛飞的感人事迹(课件显示)他是深圳著名的歌手,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
他在10年的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300万在那些大碗明星的眼里也许只是九牛一毛,但那是丛飞的全部家当,为了那些孩子他竟然还欠了17万的外债。
为此,丛飞有了三个名字:“疯子”“傻子”“精神病”,他的第一个妻子也因此跟他离了婚。
丛飞,一个歌者,一个好人,他的精神感染着我们,他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教师分析:作为社会的人,仅仅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是不够的,还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地服务社会,这不只是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个人自身发展所必须。
案例二:两个钓鱼高手(课件显示)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
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皆大有收获。
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
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去附近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
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话说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人个性根本不同。
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
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利他主义强调个体应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而利己主义则更注重个体的自我利益和个人追求。
这两种主义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对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本质、优劣以及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应用。
首先,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两面。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类具有关心他人和友善的本性。
利他主义强调了人们应该为他人着想,关心社会公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他人的福祉。
而利己主义则突出了个体的自我利益追求,强调自我实现和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性。
这两种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合理性,符合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运作机制。
其次,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实践中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劣。
利他主义强调人们的互助和合作,通过帮助他人来建立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使人们在面对他人的需要时能够主动伸出援手。
然而,过分的利他主义也可能导致个人权益被剥夺或被滥用。
例如,当个体一味地为他人付出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时,可能会导致自身精神和身体健康的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利己主义,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利益和个人追求。
利己主义使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生存。
追求自身利益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过分的利己主义可能会导致人陷入囚徒困境,让集体和共同利益受到损害。
如果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会形成一种不信任和破坏的环境。
尽管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有各自的优劣,但它们不完全是对立的。
实际上,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两者的结合。
人们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会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互助。
这种双赢的关系可以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实现。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公共管理理论版97浅谈利己与利他文/邓业鑫(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通常,人们认为利已与利他被视为在同一活动范畴下的两个不同根本目的,看成一对矛盾体,甚至完全割裂两者的联系,就像是成语“损人利己”说的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不可调和。
实质上,利他行为是基于利己内核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利他的本质依然是利己。
在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时期,当物质无法满足主体个人时候,大多数的个体人偏重于在物质上的利己;而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期,物质得到丰富,更容易使得个体人感到满足,此时大多数个体人侧重于精神上的利己。
关键词:利己 利他 关系一、个体人通过利己行为所达成的目的当个体人全部行为活动结束后,个体人将会获得能给予一定满足的利益成果。
该活动目的必然是利己的,在利己行为中,从个体人想获取的核心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在物质上的利己,另一方面是在精神上的利己。
(一)个体人在利己行为中必然要求物质上的满足通常情况下,在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中,活动个体人从事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围绕经济来展开。
而经济的背后就是物质交换作为基础,活动个体人之间,通过不断交换甚至争夺有限的物质,来满足活动个体人各个方面的生理需求,比如吃,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分泌、生理平衡,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活动个体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显然,活动个体人要继续作为完整健康的个体存在,必然要求要有足够的物质上的满足。
不加掩饰地说,就是在这个物质利益频繁交换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个体人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达到在物质上的利已目的。
显然,这些对于由无数活动个体人构成的人类文明社会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个体人在利己行为中难免有着精神上的诉求唯物论认为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当活动个体人,取得了物质上一定程度的满足,那么活动个体人,在利己行为中很可能不再对物质上的满足抱更多的期望,而是转而对精神上有着更多的诉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也就是当活动个体人在利己行为中物质上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精神上的利己行为会变得凸显。
浅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从安·兰德的思维看待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摘要:世俗的自私本质上都是在背叛自己,背叛精神、灵魂。
为了满足他人的目光,用昂贵的材料来粉饰;为了满足他人的利益,去做些“高贵”的工作;为了满足他人的品味,用恶俗的语言来讨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财富并不是满足自己,而是满足了社会对你挑剔的眼光。
有些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宣称财富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实际上他们有多少个敢于说出自己财富是真正的被自己创造的?真正的自我主义者,是无所谓财富的,而是享受产物,以及创造过程。
那种充实的快乐,是没有金钱、权力能给与的。
关键词: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安·兰德这是一个道德崩溃的年代,你们将会为恶行而承担惩罚。
你们的道德标准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也是其寿终正寝前的黑暗时代。
如果你们还想继续生活,并不需要回到旧道德,而是要挖掘出人类道德的新意。
很多情况下,人们并非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只是因为人们总是刻意回避问题的存在,或者说人们一直找不到生活的答案恰恰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答案。
人们费尽心思寻找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想要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一切都没有答案。
《圣经》中曾这样描述:“上帝,原谅我吧,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你也不要告诉我。
”2一、什么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安·兰德说,人是理性的,这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还有很多非本质的特征。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是虚伪。
人是最虚伪的动物。
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反对。
人虚伪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用集体主义掩盖自私等种种不正当的欲望和诡计。
世界上的政治、道德、信仰等大都宣扬利他主义,很多个人、团体、组织都宣称是利他的,是为了他人、社会、全人类利益奋斗的。
一个人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必须接受为他人、为社会、为某党和政府牺牲的思想洗脑,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崇高”的、牺牲个人的道德标准。
但是实际生活中,事情却并非如此。
思想教育和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使每个善于思考的人心里难以平衡甚至痛苦迷茫。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2.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3. 培养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的能力。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讲授+互动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重点:理解人的本质和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 难点: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3. 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教学手段、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主要方法:讲授+互动教学过程:Step1 自我介绍(5分钟)Step2 导入(10分钟)介绍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引出利己和利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Step3 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10分钟)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
Step4 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0分钟)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Step5 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10分钟)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并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掌握实现统一的方法。
Step6 总结(5分钟)Step7 作业布置(5分钟)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人的本质利己和利他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作业布置:1.思考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与你的朋友分享。
2.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利己和利他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是我们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