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14
第十三课《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教课设计一、说教材《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第一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联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看法来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五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为指导,创建人生价值” 。
《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重视点是“怎样运用人的实质拥有社会历史性的看法和方法,正确办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
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据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此后的成长发展确立了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解说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单薄。
他们的年纪多集中在 14--16 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分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考虑,可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关于怎样正确办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踊跃的引导。
三、说教课目的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实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办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3 感情目标:培育学生掌握人的实质,踊跃融入社会。
正确办理人生中碰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课要点1社会性是人的实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办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五、教课难点1怎样对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六、教法学法多媒体课件教课手段解说法、议论法、案例剖析法七、课时安排本节课一共有 2 个学时八、教课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8 分钟1.运用多媒体展现资料《救人也要讲“价格”吗?》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类利该不应追求?在道义和利益眼前,我们该怎么选择?”3.让学生剖析议论,指引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模版机电、汽修专业二年级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
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新课讲授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学生:讨论这些案例说明什么?二、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1.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3.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要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
会性。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联名写给赵薇的一封公开信(1)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思考并讨论:我国核潜艇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时,一位诗人原准备将鲜花送给贡献最大的人,但是,后来为什么改送给英雄集体?教师总结:这两则案例说明我们承认因公与私矛盾存在的现实必然性,要求正视合法满足正当合理的要求。
例如重庆最牛钉子户、日本成田机场的改道。
但个人私利在任何社会都要受到限制,例如美国的两个著名的案例。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课件显示)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
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3、情感目标: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司芬克斯之谜”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2、思考问题: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3、引出课题: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讲授新课」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课堂教学互动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社会伦理与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人的本质及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互动的角度,介绍一些促进学生理解和探讨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方法和活动。
一、讲解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解人的本质以及利己与利他的含义。
可以通过举例和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在行为和选择中常常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同时也会考虑他人的利益。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利己和利他的取舍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二、小组讨论在学生对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思考。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有人更注重利己而有人更注重利他?”、“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利己和利他的例子?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行为的?”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讨论,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场景中,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中思考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的问题。
可以选取一些真实的案例,如公益活动中的志愿者,突发事件中的人们的行为反应等等,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其中涉及的利己和利他的因素,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利己利他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利己利他的意义。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如利己者、利他者、旁观者等,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去感受不同角色的心情和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关系。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同理心,促进他们对利己利他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第二课时二、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教学目标】1.认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情感态度观念: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2.中职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游戏引入)全班同学每人一个气球,气球上写着每个学生的名字。
请同学们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
做完后,请同学们将气球随意放置,再任意拿起一个气球。
请同学们把气球送给名字对应的学生。
做完游戏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想。
(新课讲授)请第一位学生找出第一个知识点的重要内容(2分钟)(板书)1、人生发展不能只顾个人利益1)人在社会发展中会遇到义与利的考验。
一、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二、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关系2)在实际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一、要正视个人合法利益。
二、当公与私利益发生矛盾时,将国家、人民的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出发点。
阅读教材P156页,找到什么是义,什么是利?(过渡)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公与私、义与利的考验时,我们怎样选择呢?我们来案例了解一下:案例一:救不救?案例二:苏武牧羊。
(教师)当生活中遇到义与利的考验时,有的人迎难而上,选择义,而放弃利。
例如:今年春节爆发的新冠疫情,四万多白衣战士逆行驰援武汉。
在千家万户团员之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选择了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选择了国家大义。
苏武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毅然选择了国家大义,保持了凛然的民族气节。
所以,当公与私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课堂教学互动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一直是哲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中关注的重要话题。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下面将介绍一种关于“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法。
一、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的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的本质:人性善良还是邪恶?人的本性是什么?2. 利己利他: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自私自利与奉献无私的矛盾。
三、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人性和利己利他的视频进行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辩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4. 游戏互动: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者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利己与利他带来的不同影响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的理解和认识,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2. 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看到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的情况。
《哲学与人生》教案
电影故事“荒岛余生”
查克是个联邦快递系统工程师,整天在各地飞来飞去工作。
在一次空难中他成为了唯一的生存者,漂流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和他一起的只有一快镶有未婚妻相片的怀表、一个排球、一个联邦快递和一个皮划艇,
他曾经想过划皮划艇离开荒岛,但因为海上波浪太大他失败了,皮划艇也坏了,而这时他知道他将在荒岛上度过余生。
他想到死,爬上山崖试图用绳子将自己吊死,但上天给予了他再一次生命,他没能死成。
于是他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即使是在这个荒岛上。
4年以后他已经成了一位出色的捕鱼者,怀表上未婚妻的相片成了他求生的希望,排球成了他唯一的朋友Wilson,而那个联邦快递成了他生存的责任,4年了他没有因为好奇而拆开那个快递。
4年以后一快飘来的钢板使得他又燃起了离开荒岛的欲望,他将树皮和树木做成了木筏将钢板做成了船帆。
这次他成功了,他成功的逃过了海浪。
经过几天的海上航行他的船帆没了,而好友Wilson也飘走了,他又绝望了,而这时一艘货轮发现了他将他救了上来。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2.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3. 培养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的能力。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讲授+互动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重点:理解人的本质和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 难点: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3. 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教学手段、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主要方法:讲授+互动教学过程:Step1 自我介绍(5分钟)Step2 导入(10分钟)介绍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引出利己和利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Step3 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10分钟)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
Step4 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0分钟)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Step5 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10分钟)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并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掌握实现统一的方法。
Step6 总结(5分钟)Step7 作业布置(5分钟)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人的本质利己和利他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作业布置:1.思考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与你的朋友分享。
2.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利己和利他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是我们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重要能力。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1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课件显示)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
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