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1
第十三课《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教课设计一、说教材《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第一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联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看法来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五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为指导,创建人生价值” 。
《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重视点是“怎样运用人的实质拥有社会历史性的看法和方法,正确办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
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据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此后的成长发展确立了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解说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单薄。
他们的年纪多集中在 14--16 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分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考虑,可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关于怎样正确办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踊跃的引导。
三、说教课目的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实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办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3 感情目标:培育学生掌握人的实质,踊跃融入社会。
正确办理人生中碰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课要点1社会性是人的实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办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五、教课难点1怎样对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六、教法学法多媒体课件教课手段解说法、议论法、案例剖析法七、课时安排本节课一共有 2 个学时八、教课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8 分钟1.运用多媒体展现资料《救人也要讲“价格”吗?》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类利该不应追求?在道义和利益眼前,我们该怎么选择?”3.让学生剖析议论,指引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课件显示)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
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第二课时二、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教学目标】1.认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情感态度观念: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2.中职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游戏引入)全班同学每人一个气球,气球上写着每个学生的名字。
请同学们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
做完后,请同学们将气球随意放置,再任意拿起一个气球。
请同学们把气球送给名字对应的学生。
做完游戏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想。
(新课讲授)请第一位学生找出第一个知识点的重要内容(2分钟)(板书)1、人生发展不能只顾个人利益1)人在社会发展中会遇到义与利的考验。
一、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二、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关系2)在实际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一、要正视个人合法利益。
二、当公与私利益发生矛盾时,将国家、人民的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出发点。
阅读教材P156页,找到什么是义,什么是利?(过渡)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公与私、义与利的考验时,我们怎样选择呢?我们来案例了解一下:案例一:救不救?案例二:苏武牧羊。
(教师)当生活中遇到义与利的考验时,有的人迎难而上,选择义,而放弃利。
例如:今年春节爆发的新冠疫情,四万多白衣战士逆行驰援武汉。
在千家万户团员之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选择了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选择了国家大义。
苏武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毅然选择了国家大义,保持了凛然的民族气节。
所以,当公与私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3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 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学会正确处理利已与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A.社会属性B.复杂多样性 C生产活动性 D.精神属性2. 社会性作为人的属性,它是人类()属性。
A.最根本的、特有的B.一般的、非特有的C.特殊的、短暂的D.比较常见的3、吴锦泉,一名普通村民,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
但他为村里修桥铺路,去福利院资助孤儿,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被评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向称量出高尚。
吴锦泉老人的善举告诉我们)。
A.先人后已是美德B.先已后人是本能C.利已必损人D.利他必损已4,“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的,能。
”鲁迅先生这句名言揭示的是( )。
A.自己与他人的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个人与国家的关系5.有人常常把追求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的体现B.追求个人利益必然会导致自私C.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D.个人利益与自私观念同时产生6.郎平的一生献给了排球,袁隆平的一生献给了水稻,屠呦呦的一生献给了青蒿素,他们在为国家获得无上荣誉和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
A.极高的地位B.社会的尊重C.巨大的财富D.生命的延续7. “自我保存”的本能说认为人是自私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的自我保存的本能()。
A.是人的本质属性 B 不排斥舍生取义、会已救人的行动C.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D.不是为了自己3.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 B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导致自私D.个人利益与与自私观念同时产生 C.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是不对的9. “个人是大海中的-滴水。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2.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3. 培养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的能力。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讲授+互动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重点:理解人的本质和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 难点: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3. 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教学手段、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主要方法:讲授+互动教学过程:Step1 自我介绍(5分钟)Step2 导入(10分钟)介绍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引出利己和利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Step3 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10分钟)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
Step4 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20分钟)讲解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Step5 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10分钟)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并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掌握实现统一的方法。
Step6 总结(5分钟)Step7 作业布置(5分钟)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人的本质利己和利他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作业布置:1.思考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与你的朋友分享。
2.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利己和利他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的本质和社会人的关系,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概念,并掌握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在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是我们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重要能力。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3、情感目标: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司芬克斯之谜”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2、思考问题: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3、引出课题: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讲授新课」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