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12
- 格式:pptx
- 大小:241.60 KB
- 文档页数:30
第11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经济难题。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通货膨胀表现的差异很大。
例如在20世纪后半叶,德国和日本的平均年通货膨胀率只有几个百分点,而意大利和英国的价格水平平均每年的上升幅度在10%以上。
而同一时期的美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极不规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1%左右到70年代末的10%,然后又迅速降到5%,之后就一直保持在2%~5%之间。
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典型。
改革开放前,由于实施计划经济制度,价格与工资都受国家管制,市场机制不起作用,因此无所谓通货膨胀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我国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逐渐增大。
通货膨胀最严重时达到25%(1994),最低时则为负数,即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南美和东欧的一些国家),通货膨胀更是经济发展的大敌,不少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经济被通货膨胀毁于一旦。
正因为通货膨胀问题的复杂性,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和所下的定义也不尽一致。
通常较为公认的对通货膨胀的界定是: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持续性的上涨。
这个定义正符合弗里德曼曾提出过的一个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Friedman,1963)。
多年以来,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把弗里德曼的论断理解为货币主义的一个标志。
尽管对这一论断也有许多批判,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定义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理论中少数几个被经济学家所广泛接受的结论之一。
因此,我们对通货膨胀的讨论就从货币增长的效应开始。
11.1 货币增长效应当我们考察货币增长的效应时,会发现名义货币存量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以及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货币实际余额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关系。
首先我们假定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并假设真实产出和实际利率不变,分别以Y¯和r¯表示,设名义利率为is,预期通货膨胀率为πe。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配套教材:中级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第四版)导论+短期篇第一章,世界之旅【危机】产出下降经济衰退→下调利率与减税+扩大需求→高消费与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私人投资减少【欧洲高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刚性(高救济水平、高最低工资、高劳保水平)、劳动关系恶化、不当宏观政策。
【欧元】削弱贸易壁垒、汇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影响、货币兑换成本;但是要求共同货币政策则无法适应各国不同经济状况。
【日本衰退】投资性泡沫,需求和产出下跌。
复苏方案:低利率,公共工程,减税,健康的银行体系。
经济学家通过模型解释世界,模型有两种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第二章,本书之旅一、总产出【GDP】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之和;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收入之和。
显示一国经济规模和平均生活水平。
【名义与真实】(按现期价格或者不变价格衡量)P t Y t=$Y t二、失业率【计算】u=U/L,L=N+U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没有工作并且正在找高失业率往往带来低劳动力参工率、更多丧失信心的工人退出劳动力。
对失业者福利有直接影响,亦是未有效利用资源的信号。
三、通胀率【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动。
【CPI】显示本国消费物品的价格水平,高通胀不会影响收入分配,但会导致扭曲及更多不确定性、让对未来的决策更加困难。
短期产出决定于需求,受消费者信心等因素影响。
中期产出取决于供给因素(资本存量、技术、劳动力规模和技能)。
长期产出受教育系统、储蓄率、政府质量。
第三章物品市场一、GDP的构成(总产出的确定):Y=C+I+G+X-IM+IS二、均衡1——供给与需求【物品总需求】Z≡ C+I+G+X-IM【总需求决定因素】假定同样商品,任何数量,市场封闭,Z≡C+I+G• C=C(Y D)=c0+c1(Y-T)• I=Ī,假定投资为给定外生变量,住宅和非住宅投资• G(与T都难以用规则表述),不含国债利息及转移支付均衡时供求相等,需求Z等于产出Y,产出Y等于收入Y(同属GDP的两种表现形式),收入决定需求Z·代数方法=乘数*自主支出乘数大于1,导致自主支出增加的因素都能导致更大的产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