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讲义全
- 格式:doc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74
目录•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及其政策应用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任务宏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国民经济收入决定的基本规律,并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变化、发展和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总量性、长期性、政策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等阶段。
主要流派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新古典主义则主张恢复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原则,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现代货币主义则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生产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来计算GDP,即各生产单位的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计算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四部分。
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计算GDP,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与扩展模型简单模型基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因此,国民收入由消费和储蓄决定,而储蓄又受到利率的影响。
第1 讲导论王安宇1、《宏观经济学》关注的2个主题:(1)增长(主要是指个人产出能力的增长);(2)波动2、《宏观经济学》的3个理论:(1)短期理论:国民收入决定论(2)长期理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3)中期理论:价格调整理论3、参与宏观经济的4个主体(角色):(1)政府;(2)企业;(3)家庭;(4)外国人4、宏观经济的3类市场:(1)产品市场(有形+无形);(2)金融市场(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3)劳动力市场(要素市场的主要部分)5、《宏观经济学》关注的3类指标:(1)产出:GDP、GNP、NI、生产率;(2)物价:通货膨胀率(3)就业:失业率6、宏观经济的2类政策:(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7、宏观经济关注的3个关系:(1)产出与失业率之间负相关:奥肯定律(2)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负相关:菲利普斯曲线(3)通胀率与产出之间正相关第2 讲宏观经济绩效测度8、GDP的定义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1)从产出一方:GDP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GDP是通过记录和加总最终产品的生产量来构造的。
(2)从产出一方:GDP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
增加值:所有产出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定义1)也可以被看成在最终产品生产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增加值之和(定义2)。
(3)从收入一方:GDP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收入之和。
9、GDP的三种核算方法(隐含条件均为一国,一定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产品。
)(1)产出法和增值法是一种办法,即通过各生产环节的产出增量之和计算GDP。
(2)支出法:各市场参与者在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支出总和,就是计算公司Y=C+I+G+NX(3)收入法:所有生产要素的收入总和(劳动力收入+资本收入+间接税)10、GDP结构问题从支出角度看GDP的四个组成部分:GDP=C+I+G+(X-IM)。
第六章消费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第二节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随机游走消费理论/随机游走股票价格理论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1.1两个基本模型我们的理论出发点是两个基本的模型,拉姆齐模型和迭代模型,他们提供了宏观经济学大多数优化模型的框架。
1.1.1拉姆齐模型●拉姆齐1(1928)提出,卡斯(1965)和库普曼斯(1965)发展。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第一个基本模型,旨在确定社会的最优储蓄率。
●大量相同的竞争性厂商租用资本雇佣劳动以生产并销售产品,大量相同的长生不老家庭供给劳动、持有资本、消费并储蓄。
●不考虑市场的不完美性以及由异质家庭和代际关系造成的所有问题。
1Ramsey Frank P.(1928),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 Economic Journal 38, No.152 (Dec), Pp543-559.1、行为人最优化 行为人的效用函数:0'',0',)(0<>=∑∝=u u C u U t t t β其中,β代表主观贴现率,10<<β。
行为人面对的生产函数: 0'',0'),(<>=f f K f Y ttttt K I K )1(1δ-+=+其中,δ代表资本折旧率,10<<δ。
行为人面对的预算约束为: ttttI C K f Y +==)(行为人的最优化:tt t t t t t K K C K f t s C u )1()(..)(max 10δβ--+=+∝=∑转化为:}])1()([])1()([max{])1()([max 1211110⋅⋅⋅+-+-+-+-⋅⋅⋅-+-++++++∝=∑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K K K f u K K K f u K K K f u δβδβδβC O F ..(对1+t K 求偏导))]1()('[)(')('11δβ-+=++t t t K f C u C u经济含义:(1)跨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行为人主观收益率和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
(2)主观收益率和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大于1,投资有利可图,减少现期消费。
典型的行为人代表整个经济,这个行为人既有家庭的性质,又有厂商的性质。
所以行为人的最有选择等于整个经济的最有选择,也就是拉姆齐模型的社会最优解。
2、分散经济中的典型行为人的最优化 对于家庭:tt t t t t t K K C K f t s C u )1()(..)(max 10δβ--+=+∝=∑对于厂商,不涉及跨期问题,其最优化为: ttttttN W K r N K F -+-)(),(max δC O F ..),(),(21t t t t t t N K F W N K F r =-=δ经济含义:资本和劳动的分别按其边际生产力获得利润和工资。
若将行为人提供的劳动正规化为1,则,最优化为:t t t t t t N W K r K f -+-)()1,(max δC O F ..:δ-=)('t t K f r ttttK r K f W -=)(1.1.2.迭代模型●阿莱(Allais,1947)提出,萨缪尔森(Samuelson,1958)和戴蒙德(Diamond,1965),布兰查德(Blanchard,1985)等发展。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第二个基本模型,旨在确定社会的最优消费、储蓄和投资。
●假定人口是不断新老交替,也就是说,新人不断出生,老人不断死亡。
时间为离散而非连续,,......=t,简单假设:2,1,0(1)人只能存活两期,年老期和年轻期;(2)年老期不工作,年轻期得到数量为Y的产出,年老期得到数量为E的产品(养老金),年轻期和年老期都消费;(3)产品的储藏收益率为R,10<≤R,因为储藏过程中会有损耗。
●未引入货币的迭代模型行为人的目标效用函数和跨期预算约束可以表示为:ERY C RC t s u u C u C u U t t t t +=+<>+=++211'''211..0,0),()(max β再假设:)()(''E Ru Y u β<这意味着,行为人即使动用所有养老金仍不能满足年老期的消费需求(也就是排除了边角解),那么,最优消费选择图示为:2C1C随着预算约束线斜率的上升,也就是R的变化,行为人的福利水平可望得到改善。
1.1.3两模型家庭效用函数的再比较有大量相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规模以速率n 增长。
家庭的每一成员在每一时点上供给1单位的劳动。
家庭将所有的资本均租给厂商。
家庭的最初的平均资本是有量为H K /)0(。
)0(K 为经济中的最初资本数量,H 为家庭数。
不考虑折旧。
家庭在每一时点上将其收入(包括劳动和资本所得)用于消费和储蓄,以最大化一生效用。
在拉姆齐模型中家庭效用函数为:低。
,家庭对未来的评价越越大,与现期消费相比:贴现率。
期的总即期效用:家庭在:家庭成员数:经济的总人口:即期效用函数时每一家庭成员的消费:ρρρt H t L t C u H t L t L u t t C dtHt L t C u e U t t/)())((/)()()()()())((0⋅=⎰∝=-即期效用函数为相对风险回避系数不变的效用函数,其形式是:限大的效用。
散,家庭并不能得到无保证了一生的效用不发递减;随时,〉递增,随时,:相对风险回避系数;;0)1(1100)1(,0,1)())((111>---<<>--->-=---g n C C C C g n t C t C u θρθθθθρθθθθθ在迭代模型中家庭效用函数:假定人的一生分为两期:年轻期和年老期,年轻期属于劳动人口,年老期均转变为非劳动人口。
该经济在t 期的年轻人即劳动人口为tL ,老年人即非劳动人口为1-t L ,劳动力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为n ,则:1)1(-+=t tL n L 。
相对风险回避系数不变的效用函数为:,相反。
期消费的权数;予第期消费的权数大于其赋,个人赋予第〉期消费的权数为正。
,保证第消费;期的年轻人和年老人的分别代表和01210211,0,11112111211<<-->->>-++-=-+-ρρρρϑϑρθϑθt C C C C U t t t t t1.1.4迭代模型的运用:社会保险与资本积累● 萨缪尔逊(Samuelson ,1958)提出“生物回报率”(人口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和);戴蒙德(Diamond ,1977)利用迭代模型构建“社会保障分析的基本框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1974)运用两期迭代模型讨论社会保障、引致退休与总资本形成;布兰查德和费希尔(Blanchard.O.J. & Fisher. S ,1989)在《宏观经济学讲义》中分析社会保险与资本积累;大量文献运用迭代模型(Corsetti & Schmidt-Hebbel ,1995; Arrau ,1990; Cifuentes ,1996; Gonzalez ,1996; Kotlikoff ,1996)证明完全基金制比现收现付制更有利于资本积累,有的甚至是构建了复杂的55代迭代模型(Auerbach & Kotlikoff, 1987)。
● “黄金律”(Golden Rule )是指在一种经济条件下,适度的经济条件使每个人的消费水平达到最大化。
而“积累的黄金律”(GoldenRule of Accumulation )是指一代人都为下一代人进行积累,即储蓄一些钱抚养、教育、遗赠给下一代,如果人口增长适度的话,每代人的消费水平都能达到最大。
储蓄效应如下图所示:横轴代表65岁以前的收入和消费,纵轴代表65岁以后的收入和消费,简化起见,65岁以前的税前收入不受养老保险制度引入的影响。
11,C Y 22,C YA C 1B Y 1C C 1 A Y 1 IICBAI图: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资料来源:引自Martin Feldstein, 1974: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vol82.(1)A 点:在第一阶段,收入A Y 1全部被消费掉,第二期消费为零。
根据利率可以描绘出两期的预算约束线。
此时与效用曲线相切于Ⅰ点,意味着消费掉A C 1,储蓄为A A C Y 11-。
(2)B 点:B 点描绘出引入养老保险缴费后的初始状态,个人的收入下降为B Y 1。
B Y 1和A Y 1的差异为市场利率下养老保险缴费的收益,由于养老保险的引入并不改变预算约束,所以均衡点仍为初始均衡点。
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储蓄从A A C Y 11-降低为A B C Y 11-。
它等于养老保险缴费B A Y Y 11-。
(3)C 点:假定某人不参加养老保险计划,在65岁退休后继续工作,点C 意味着在第一阶段与A 点有同样的收入,但在第二阶段有收入。
于是预算约束线与效用线相切于Ⅱ点,此时第一阶段的消费为C C 1,相应的储蓄为C A C Y 11-。
如果养老保险制度的引入使得某人在65岁退休,他的初始位置就从C 转为B 。
此时,他在第二阶段可支配收入下降却不能完全被养老保险收益所替代。
所以引入养老保险的效应就是储蓄从C A C Y 11-变为A B C Y 11-。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A B C Y 11-大于C A C Y 11-的话,养老保险的引入就增加了储蓄。
反之反是。
显然,如果消费扩展线(即均衡点的轨迹)不同,结论也不同。
资本积累考虑一小型开放经济,该经济在t 期只有两类人群,富人和穷人,分别用2,1=i 标识。
生产函数设为:αα-+=12211)(t t t t L H L H K Y 其中,t Y 代表社会总产出,i H )2,1(=i 代表i 类人群拥有的人力资本,it L )2,1(=i 代表i 类人群占有的人口数量,2211t t L H L H +为劳动投入,t K 为资本投入。
工资率为劳动的边际产出,利率为资本的边际产出。
设t w 为非熟练劳动的工资率,t r 为利率。
简单起见,忽略资本积累量改变等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令t r =r r t =+1,则:i t t L Y ∂∂=i H αt K (α-1)α)(12211t t L H L H +=i H (α-1)αt k =i H t w (2,1=i ) tt K Y ∂∂=ααα--+122111)(t t t L H L H K =α1-αt k =r其中,令:2211t t t L H L H K k +=显然,1H t w 为富人的工资水平,2H t w 为穷人的工资水平,t k 为人均资本占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