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4
课件CONTENTS •引言与课程概述•经济增长理论•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国际经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引言与课程概述0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意义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基础强调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将宏观经济现象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联系起来。
动态分析注重动态分析,研究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均衡强调一般均衡分析,考虑所有市场和经济主体的相互作用。
数学工具运用现代数学工具进行严谨的分析和推导。
课程目标与学习方法课程目标掌握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学习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经济模型构建等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高级宏观经济学》(David Romer著)参考资料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
同时,可以关注宏观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机构,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动态。
经济增长理论02经济增长概念及衡量指标经济增长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反映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等。
经济增长模型与假设条件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用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机制。
假设条件不同模型有不同的假设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等。
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对经济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增加投资、提高储蓄率等,促进资本形成和积累,推动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创新、研发、技术引进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数量、质量、流动性等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宏观经济学课程介绍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
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
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
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
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微观经济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第一节政府的经济作用一、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如国防、警察、司法、经济调节、教育、卫生等。
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1)这些产品具有“排他性”。
就是说,是否能够获得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按一定的价格付款。
那些按价付款的人即能获得对该产品的消费,而不按价付款的人就得不到该产品。
(2)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在消费某种产品的受益过程中具有“争夺性”。
就是说,如果某个消费者消费了某一个特定产品,即意味着他人无法消费该特定产品。
宏观经济学CH1宏观经济学导论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最早是挪威著名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R·费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顾名思义,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大问题,即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或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如果从历史上看,最早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及其著作《国富论》,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地运用了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学著作,现代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由凯恩斯奠定基础,并由凯恩斯的追随者发展起来的。
§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的总供给、总需求、总价格、总就业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经济学说,它不同于考察以个人与企业为对象的微观经济学。
(“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总体”,是指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直接或间接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体)。
具体讲,宏观经济学即以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二、基本问题1、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产量的决定,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这一指标可以衡量整个经济的状况,并决定了总体经济中的其它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决定了经济中的就业状态。
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与增长,只有在说明了GDP决定的基础之实际GNP:以(当年)不变结构计算的产量名义GNP :以(当年)可变结构计算的产量2、失业问题凯里斯主义提出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失业问题。
战后美国的失业率逐年增加,1952-1962:5.1%,1962-1972:4.7%,1972-1982:7.0%,1981-1982:9.7%,1983-1985:8.0%。
失业使经济增长缓慢,并带来了许多社会与政治问题,固此,研究失业的性质、特征、分类,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就是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章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GDP=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个人可支配收入(D P 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pptx目录•宏观经济学概述•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货币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与政府支出乘数效应•国际经济关系与汇率制度选择•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应用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特点研究对象特点总量分析,关注经济总体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政策导向,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相互联系区别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介绍010203国民收入定义与分类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国民收入核算的意义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等,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机制和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政策实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等,通过调节总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应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实践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目标失业类型与原因通货膨胀类型与影响平下降等。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货币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银行体系定义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组成的复杂系统。
中央银行职能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作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
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促进资金融通。
货币银行体系概述及功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策略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策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利率政策运用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影响居民储蓄和企业投资,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调节市场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