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我看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所创造的惊世骇俗的“写作的奇遇”,很大程度缘于反传统的现代文学思潮的推动。
它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我看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所创造的惊世骇俗的“写作的奇遇”,很大程度缘于反传统的现代文学思潮的推动。
它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比之19世纪,在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更替,比之上世纪的种种文学思潮是更为醒目的文化景观。
20世纪是西方文学批评空前活跃与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异彩纷呈,争妍斗艳,它们之间的“对话”,令人目不暇接。
旧的思想定势可能使我们囿于成见,无所突破;新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则可能使我们看到本来客观存在着但过去却被我们忽视的事实,或事实的某些侧面。
在所读书目中,作品很多都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下。
而海明威式的英雄一直深刻得映在我脑海中。
书中英雄无一例外都是果断、顽强、临危不惧;海明威式的英雄都是精神打不垮的硬汉子;都是孤独奋战的硬汉子这正是海明威性格的写照。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确切地说,“迷惘的一代”指的是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批知识分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怀着“保卫世界和平和民主”的理想参加了战争,但是战争带给他们的只有残酷的杀戮和死亡。
战争摧毁了他们原有的信仰和美好的希望,传统的价值观也随之彻底的破灭。
战争,给整整一代人带来了迷惘,带来了信仰的崩溃。
海明威式的迷惘充分地体现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
但是,海明威是一个不会向命运屈服的斗士,经过痛苦的迷惘之后,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要做人生的胜利者!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在他的作品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英雄人物。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文学形式。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反传统、反自然主义和反现实主义。
这些作品更加注重形式和语言,尝试在文字中表现出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和感觉。
代表作品有提奥·杜雷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以及艾略特的长篇诗《荒原》。
第二个阶段是1920年代的实验性文学,其特点是追求抽象和独特性,采用了一些流派和技巧,如自由诗、流派诗、超现实主义和写作套路。
代表作品有安德烈·布勒东和乔治·安普索尔的散文、菲利普·拉金的自由诗和詹姆斯·芬尼莫尔的小说《烟》。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战争文学,它反映了世界战争和社会变革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些作品有时采用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文学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挣扎。
代表作品有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托马斯·曼的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对语言和意义的怀疑和批判,这些作品采用意象、符号、流派和叙述方式来表达混乱和对现实的怀疑。
代表作品有辛西娅·奈特和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威廉·S·伯勒斯的小说《裸体午餐》。
总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繁荣多彩,为后来的文学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启发,这对我们理解文学发展历程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述论摘要: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有三个发展阶段:语言形式阶段,侧重文学语言特殊性的研究,借助文学语言的特殊组织,文学成为一个审美自治的领域,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为代表;本体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意义结合为有机统一体,文学具有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具有精神救赎的作用,以英美新批评文论为代表;功能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社会精神结构之间的关系,文学处于社会精神结构的指定位置,通过阐释活动建立起文本与世界的联系,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为代表。
关键词:“客观说”;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语言形式;本体形式;功能形式;关系主义I109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5)04-0104-06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关系诗学史论”(2014WB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长利(1974-),男,黑龙江依安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
“客观说”是西方20世纪以来继“表现说”之后的又一基本文学观念类型,主要指形式主义文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说:“第四个进程,即‘客观化走向’,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这里所谓“第四个进程”,是指与“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相并列的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的现代文学观念。
但是,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成书于上世纪50年代,对“客观说”谈论不多,对结构主义文论更少涉及,因此还不能说是做到了对形式主义文论有完整认识。
法国学者达维德・方丹在《诗学――文学形式通论》中把这种新的文学观念称为“客体诗学”或“形式诗学”。
[2]无论是艾布拉姆斯,还是达维德・方丹,所说的“客观化走向”或“客体诗学”,均主要指的是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文艺思潮,这提出了从总体上认识这一思潮文学形式思想特征的问题。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
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讲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1、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艺理论。
2、六大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法国大革命先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思潮▪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第二讲古希腊神话及其现代性一、希腊神话的内容构成:神的故事、英雄传说(1)神的故事:赫西俄德神统——希腊氏族社会早期历史生活的反映:实行血缘群婚、食人之风犹存、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2)英雄传说:源于希腊人对祖先的崇拜和追忆。
二、古希腊神话的特点:(1)神人同形同性(2)热爱现世生活,追求幸福和光明,积极乐观(3)系统性和丰富性三、古希腊神话的丰富内涵(1)希腊神话里的酒神和爱神体现了人的两大主要情欲——食和色。
(2)希腊神话的深刻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的两大情欲带给人们的悲剧性和喜剧性的人生体验。
(3)希腊神话中表现的比较多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关于人和命运的冲突。
四、古希腊神话中三大悲剧家1、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2、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俄狄浦斯王》3、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美狄亚》五、古希腊神话的影响(1)古希腊人的一部百科全书;(2)身后影响了后来的希腊文学艺术;六、“荷马史诗”——西方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1、可分为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伊利亚特》的结构:①两阿内讧②空前激战③英雄葬礼3、阿喀琉斯:忘我的残忍的战斗精神、天真温厚善良的情感,再加上对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意识,构成了其性格的三角形。
4、史诗的价值:史诗是在“无师可法、无可借鉴”的条件下创作而成,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首创性质。
其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不可低估。
第三讲中世纪的基督文化和骑士浪漫主义一、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两种文学现象1、基督教宗教文学(统治地位)2、骑士文学二、基督教●基督教——公元前一世纪●基本教义是神权中心和来世主义。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是一个非常丰富多样的时期,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以下是一些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1.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成为主流文学运动。
代表作品包括弗兰克·诺里斯的《铁路巨头》,艾米莉亚·皮莱的《中上层社会》等。
2. 现代主义: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开始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
代表作品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3. 战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约瑟夫·海勒的《1984》等。
4. 社会批判和政治抗议:20世纪是社会运动和政治抗议的时期,文学也反映了这些社会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赫尔曼·黑塞的《荆棘鸟》等。
5. 后现代主义: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成为主导文学思潮,注重对语言、身份和历史的探索。
代表作品包括艾伦·加里的《赛博朋克三部曲》,多尼·戈夫的《奥兰多》等。
6.女性文学:20世纪看到女性作家的崛起,她们关注女性的权利和经验。
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作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和挑战性,代表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冲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20世纪欧美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趋向。
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新小说、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十多种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如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些学说在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概述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三、未来主义四、表现主义五、意识流小说六、超现实主义七、存在主义文学八、新小说派九、荒诞派戏剧十、黑色幽默十一、魔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等。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上半期动荡不安的欧美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尤其是科学作为生产力,大大的推动了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后,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联合体。
在新的经济结构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
而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性,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了希望,又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
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动摇了现代西方人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类历史也是人与人直径一场无止境的互相残杀。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19世纪末提出了“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为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的“权力意志论”认为,权利是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意志是无目的的,超人是权力意志
的化身,是世界的主宰。
尼采认为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艺术必须摒弃理性,艺术世界就是“梦与醉”世界。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称,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或称“意识绵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客观存在的万物是其表象。
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不能靠理性,只能凭直觉;理性分析只能围着对象转圈子,抓不住本质,而直觉却能打破空间设置在创作者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界限,从而被握住智力不能提供的东西。
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改变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传统观念。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出自本能冲动;人是充满矛盾冲动的生物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能欲望受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良知理性的束缚。
文艺创作就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升华,创作活动就是白日梦。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20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影响较大,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模仿自然,而且所模仿的自然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19世纪的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模仿自认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排挤。
于是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
这种“世纪末文学”在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是欧洲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与转折的中介环节。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心理的和拆现实的真实,与传统文学明显拉开了距离。
随着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2.贝克特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戏剧发展的影响
贝克特的创作以人生的虚无与绝望为主题将存在主义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哲学思想,寓于荒诞无稽、虚无绝望的舞台形象之中,塑造了一系列心灵空虚绝望、形态畸形丑陋的人物形象,是二战之后西方社会看似繁荣、实际上危机四伏、精神空虚、人性异化的真实写照。
贝克特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戏剧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对戏剧主题的影响。
其戏剧主题是极端抽象的,象征的,因此,其作品被人称为“隐喻戏剧”。
一般思想特点表现为世界的不可知、命运的无常、人的低贱状态、行为的无意义、对死的执着等。
作品表现的是人生的痛苦于孤独无望、卑贱与无意义、现实的可怕与丑恶、人被超人的力量任意摆布的可悲处境等等。
人的孤独、悲凉、绝望、隔绝和人们受到的威胁与压迫感是其基本主题。
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西方戏剧发展的影响。
人物形象是渺小卑贱而滑稽可笑的,已经能够丧失了人的形象,不再是人,而是“非人”。
人物对话和独白唠叨反复,废话连篇,在充满滑稽的语言中体现出人生的深刻哲理。
人物动作机械可笑、毫无意义,并常常把人物放在想象的荒诞窘境,诸如麻袋、坛子和垃圾箱等中去表现,使得人物显得猥琐藐小、肮脏丑陋。
三,舞台手段。
戏剧布景道具十分简单,景象阴暗狭小,荒诞可怖。
甚至道具的使用也是荒诞的,更具象征性,给无生命的道具赋予生命,甚至任务泛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环境气氛,用舞台手段则表现无遗。
贝克特的戏剧痴呆而具有睿智,诙谐而蕴含真理,麻木而不失清晰,荒诞幽默中包含着凄惨绝望的悲剧色彩。
3.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如何体现“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特色的?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开了“幽默小说”的先河。
《第二十二条军规》运用了独特的幽默手法,与传统的幽默又很大的区别,传统幽默是在戏剧感情被制约于崇高感情之下所产生的混合感情,即在幽默中保持信心与崇高感,肯定真善美,蔑视假恶丑,所引起的笑是欢畅明朗的。
海勒的幽默是一种病态的苦笑,是一种毫无幽默,只有痛苦的可怕的笑,它最大的笑声是建立在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
就语言形式看,海勒的幽默与传统的幽默有其一致性,总是把两种不相干的东西牵扯在一起,在彼此转换之际产生戏剧的意味,但就读者的内心感受来说是不一样的。
他的幽默除了冷峻的讽刺之外,还有一种恐惧、残酷、压抑、沉闷的心理感受。
给幽默建树了一种现代化的认知意向,其功能在于让人和难堪的现实
环境之间保持较大的距离,超越了审美的范畴,尤其明显的功用效果。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故事缺乏连贯,情节结构松散,但也有焦点存在,人物众多,但也有中心人物存在。
借用了戏剧中的“人物展览式”的艺术结构,小说每一章有一个人物作为描写中心,唯有尤索林的形象贯穿全书,起串线作用。
在叙述方法上,全书没有一个绵延相续、首尾连贯的中心故事,而是由若干个小故事、小情节拼贴而成的,场面的转换如同电影蒙太奇剪辑,众多的线索在混乱的时序中发展、交错、重合甚至多次重复。
作家在小说中通过扭曲、变形、漫画式夸张等手法,以荒诞的画面传达着他对战争及社会现实的理解。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富含辛辣的讽刺和无穷的笑话,夸张、变形和不真实的人物和不可能的情节,故意的语言错误和逻辑错误等。
作者常以散漫的态度对待骇人听闻的事件,以轻松的口吻讲述并不轻松的话题,总之,是一部幽默的喜剧,疯狂的喜剧。
4.个人学习收获
为什么西方会兴起这么多思潮,而我们却很少自主的产生思想变革(主要指现代),每一次的思潮运动几乎都是受西方的影响,这与双方之间的文化根源应该有着莫大的关系。
西方是海洋文明,就如同海洋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经济结构比较灵活多变,相对的人们的思想也处于开放的状态,容易向外扩张,易于不断变革,从西方14世纪开始的殖民活动就可以看出来,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也可以看到。
而我们属于大陆文明,注定了整个民族都是内敛性的,不论是文化、还是民族个性等等,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是其具体表现,这样势必使得我们整个民族比较保守,安于现状,不易于改变,所以没有出现像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那样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变革。
通过学习这门课,也了解了一些欧美的文化思想,当然对于自己的成长是有利的,同时我想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为鉴,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人生活的状态,了解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