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判断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9
地理知识:季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四季的更替,四季的更替导致气温、气压、气候、水文、动物、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又导致人类活动的季节性。
因此,有关地理季节判断的试题,推理性强,时空跨度大,综合范围广,涉及知识点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图文转换能力和知识迁移整合能力。
季节判断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第一步判断错误,后面的题就会全错,如果将这类问题进行归纳找出规律,就会尽量避免答题的错误。
高考地理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季节信息,如何准确的提取信息,是能否解题的关键,本专题就重点阐述季节信息的提取规律。
一、根据天文现象提取季节信息1、地球公转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分析季节——近日点表示北半球的冬半年,远日点表示北半球的夏半年。
2、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地球在公转快的位置是1月初,地球在公转慢的位置是7月初。
3、正午太阳高度判季节——北半球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向北递减。
4、昼夜长短判季节——以北半球为例(1)昼长于夜,昼长>12时,为夏半年,昼短于夜,昼长<12时,为冬半年。
(2)日出早于6时,日落晚于18时为夏半年;日出晚于6时,日落早于18时为冬半年。
5、太阳视运动信息条件的提取——以北半球为例(1)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2)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3)春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二、根据气候变化信息提取季节1、气温所反映的季节信息(1)太阳辐射的季节分配——夏半年是高温季节,冬半年是低温季节。
(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点北陆北,点南陆南”,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北突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3)我国的具体情况:1月前后,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温差大,东部的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全国的低温中心位于漠河附近;7月前后,全国普遍高温,东部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全国的低温中心位于青藏高原,高温中心位于吐鲁番盆地。
四季区分的界限四季区分的界限,是自然界中一种显著的现象。
在我国,四季分明,各有特色。
春夏秋冬,循环交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色彩。
四季的界限,不仅仅是气候、植被的变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
一、气候变迁的界限1.温度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我国各地的气温逐渐升高或降低。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气温适中,气候宜人。
而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气温高低差异明显,分别是炎炎夏日和寒冷冬季。
2.降水量变化:在我国,降水量四季分明。
春夏季节,暖湿气流北上,带来丰沛的雨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而秋冬季,冷空气南下,降水逐渐减少,气候相对干燥。
二、植被生长的界限1.春华秋实:春天,万物复苏,花草树木开始发芽生长。
秋天,果实成熟,金黄的稻谷、硕果累累的果树,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2.冬季凋零:冬季,气温降低,植被逐渐凋零,大地一片荒凉。
此时,落叶乔木脱落了叶子,进入了休眠期。
三、人们生产生活的界限1.农耕作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农耕作息与四季变迁息息相关。
春天,农民们忙碌于播种、耕作;夏天,农作物迅速生长,需要及时灌溉、除草、施肥;秋天,丰收的季节,农民们忙着收割、晾晒、贮藏;冬天,农作物进入休眠期,农民们则主要从事农田翻耕、修建水利等工程。
2.服饰变迁:四季更替,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变化。
春天气温适中,人们穿着轻便,透气;夏天炎热,穿着清凉,透气性好的衣物;秋天凉爽,人们穿着厚薄适中的衣物;冬天寒冷,需要穿保暖的棉衣、羽绒服等。
3.休闲娱乐:四季变迁,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有所不同。
春天,人们喜爱踏青、赏花;夏天,游泳、避暑成为热门选择;秋天,丰收季节,人们欢度佳节、品尝美食;冬天,冰雪运动、温泉度假等成为热门项目。
总之,四季区分的界限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
这种变迁,既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四季分明,丰富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也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乐趣。
季节和节气的判断方法1.根据光照的判断不同的季节,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不同,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也不一样,此可以确定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至日相反;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无极昼夜现象,球昼夜等长。
2.地球公转现象每年的一月初,球公转至今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半球是冬季,半球是夏季;年的七月初,球公转至远日点时,速度最慢,阳直射北半球,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3.日初日落的方向和时间判断若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则北半球为冬半年,南半球为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球为夏半年,半球为冬半年;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为春秋分。
日出时间早于6点,时间为晚于18点时,白昼长12小时,年当地下半年;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时,白昼短于12小时,当地冬半年。
4.根据特殊天气的判断江淮地区的梅雨发生在6月;江中下游的伏旱发生在7月;阳的多雨天气发生在冬半年;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北地区的干旱多发生在冬、季节。
5.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根据季节变化明显的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来判断季节。
地中海气候为冬雨型,热带草原、季风气候为夏雨型。
6.根据气温分布判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不同季节等温线不弯曲,方向不同。
若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若陆地等温线向北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出,北半球为夏,南半球为冬。
7.根据气压差异判断下垫面的比热不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不同季节气温高低也不一样,气压高低也不同。
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洋高,气压低;冬季,大陆上气温低,气压高。
如,北半球亚洲高温(蒙古—西泊利亚高压)强盛时为冬季,西北太平洋上高压(夏威夷高压)强盛时为夏季。
8.根据洋流流向判断洋流的流向一般没有季节性变化,但北印度洋洋流层季风洋流。
其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要准确判断季节,实际上并不复杂,下面介绍几种直观而实用的方法:1,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季节的更替对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模式有显著的影响。
春天,大地回暖,各种植物纷纷开始发出嫩芽;随着春天的离去,夏日来临,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到了秋天,植物的叶子开始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红,最终落叶归根;冬季则大部分植物进入休眠期,叶子凋零,等待来年的春天。
2,留意天气变化趋势:天气变化也是判断季节的关键线索。
春天时,气温逐渐回升,天空云彩增多,雨水也开始变得频繁;而夏季则是炎热的季节,高温多雨,天气多变;秋季时,气温逐渐下降,天空变得晴朗,气候宜人;冬季则寒冷干燥,降雪频繁,给人一种宁静而寒冷的感觉。
3,观察动物活动规律:动物的活动习性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在冬季,许多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季节会选择冬眠,而在春天则会苏醒并开始活跃;夏季则是许多动物繁殖的季节,它们会利用这个季节的温暖和充足的食物资源来繁衍后代。
4,参考日历上的季节划分:日历上明确标注了每个季节的时间范围,这也是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方法。
一般来说,3月至5月被划分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而12月至2月则为冬季。
5,测量日照时间的长短:日照时间的长短也是判断季节的重要指标。
在夏季,日照时间最长,阳光照耀大地的时间也最长;而在冬季,日照时间则最短,阳光照耀的时间相对较少;春秋两季则处于中间状态,日照时间适中。
综上所述,判断季节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状态、天气变化、动物活动规律等,也可以通过参考日历上的季节划分或测量日照时间的长短来得知。
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实际情况,只需选择最方便、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即可。
如何划分四季大家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是四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你知道吗?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吧,因为我们对这个很少去关心。
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是凭借气温来判断季节的。
热了就是夏天,冷了就是冬天,不冷不热就是春天和秋天了。
我来给大家介绍几种划分四季的方法吧。
第一种,公历法。
公历3-5月是春季,6-8月是夏季,9-11月是秋季,12月到来年2月是冬季。
第二种,农历法。
农历1-3月为春季,4-6月是夏季,7-9月是秋季,10-12月是冬季。
这个划分方法比较常用。
第三种,节气法。
天文上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划分标准;我国古人的划分方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季节的开始。
第四种,物侯法。
这种方法文学里面用的比较多。
柳树发芽,桃花盛开——春天来了;绿树成荫,太阳火辣——夏天,肯定是夏天!还有树叶黄了,大雁南飞——秋天到了;草木枯黄,大雪纷飞,傻瓜都知道是冬天了。
第五种,气候法。
这是最科学的划分方法,也是学术上常用的方法。
气象台就是根据这种方法来判断季节的,具体来说就是用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来判断季节。
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春季开始;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超过22度,那就进入夏季了;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从22度以上稳定下降到22度以下时,作为秋季开始;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降低到10度,冬季来了。
气象上每五天为一“候”,即: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季、候平均气温≥22℃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10℃之间为秋季这种分季方法。
之所以要用连续5天的数据来判断,就是因为气温的变化并不是很稳定的哦,当然这种判断方法也是有点误差的,不过从统计上说误差已经非常小了。
让我们以某年度54511站点日平均气温为例,来算算四季的开始日期吧。
图1 某年度54511站点日平均气温。
四季是如何区分的四季的区分主要是根据气温、天气、植被和动物活动等因素来判断的。
在大多数地区,四季分别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变化。
春季一般指的是从冬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
春季的气温逐渐升高,白天变得更长,而夜晚变短。
春季的主要特征是气温回升、植物开始生长、花朵绽放以及动物开始繁殖的季节。
在春季,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有时会出现阵雨或雷暴。
植被逐渐苏醒,树木变绿,花草开始开放,春耕播种也在这个季节进行。
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夏季的特征是高温、多雨和长时间的日照。
在夏季,气温通常比较高,尤其是在赤道附近地区。
夏季的天气炎热,可能会出现高温干燥的情况,也可能会有大雨、台风或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夏季是动物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很多鱼类、鸟类和昆虫开始进行繁殖和迁徙。
秋季是夏季过渡到冬季的季节。
秋季的特点是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凉爽,树叶变黄、红、橙色并逐渐脱落。
秋天的天空晴朗,空气湿度适中,气候宜人。
秋季还是大量果实成熟的季节,农作物丰收,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美食。
动物们也开始储备食物以备冬季使用,有些鸟类也开始迁徙,准备过冬。
冬季一般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冬季的特征是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天气寒冷干燥。
冬季是雪的季节,在寒冷的地区可能会有大雪覆盖。
植物大部分进入休眠状态,树木失去叶子,动物们减少了活动并寻找避寒的地方。
冬季也是一些节日的季节,例如圣诞节和春节,人们会通过庆祝活动来享受冬季的乐趣。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四季特征可能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的气候相对稳定,没有明确的四季,而在温暖地区,春秋短暂,夏季较长,冬季相对较短,甚至有些地区没有真正的冬季。
而在极地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冬季,只有一小段时间是夏季。
总之,四季的区分主要是根据气温、天气、植被和动物活动等因素来判断的。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大自然和人类的生活。
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时间)”一、根据地球的运动判断季节⒈根据北斗七星柄的指向判断季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西”、“北”方位时,分别对应北半球的“春”、“夏”、“秋”、“冬”季节。
⒉根据地球公转的速度判断季节:地球公转的速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地球公转的速度接近或达到最小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⒊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判断季节:若日出6时后(或日落18时后),当地为夏半年;若日出6时后(或日落18时前),当为冬半年。
⒋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判断季节: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时,北半球为夏半年(南半球为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时,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
⒌根据昼夜的长短判断季节:昼长大于12小时,当地为夏半年;昼长小于12小时,当地为冬半年。
夜长大于12小时,当地为冬半年;夜长小于12小时,当地为夏半年。
⒍根据正午太阳判断季节: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时,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或达到最小时,为冬季。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大值,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值,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最大值,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值。
二、根据大气状况判断季节⒈根据对流层的厚度判断季节:温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时,为夏季;最小时,为冬季。
⒉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季节:温带地区的等温线,分布最稠密时,为冬季;分布最稀疏时,为夏季。
⒊根据等温线的凸向判断季节:大陆等温线明显向北凸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大陆等温线明显向南凸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⒋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季节:同一气压带或风带的位置,最北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同一气压带或风带的位置,最南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⒌根据北半球的高压状况判断季节: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强盛时,北半球为冬季;夏威夷高压强盛时,北半球为夏季。
⒍根据季风的风向判断季节:亚洲季风区,盛行偏北风时,为冬半年(旱季);盛行偏南风时,为夏半年(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