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季节有关的地理现象1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
根据地理现象怎样判断季节根据地理现象怎样判断季节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季节判断问题历来在高考中很受重视,考查的形式通常是根据特定的时间推算当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或结合日照图、太阳直射点等,根据昼长与夜长的变化规律推算日出日落的时间、季节变化,或结合地球运动推测气候现象、农事活动规律、景观欣赏等。
其中以考查季节推算、特定时间出现的地理现象方面内容最多。
一、根据地球运动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地球公转角、线速度较慢较快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昼夜长短昼长大于夜长夜长大于昼长北极点附近发生极昼极夜极昼极夜太阳升落方位(极昼地区除外)东北升,西北落东南升,西南落日出日落时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00,日落晚于18:00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00,日落早于18:00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最大)较小(最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刻物体影长较短(最短)较长(最长)二、根据大气状况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对流层厚度较厚较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偏南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炎热干燥温和多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区湿(雨)季干季季风气候区的风向南亚吹西南风;东亚吹东南风南亚吹东北风;东亚吹西北风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低气压(印度低压)高气压(亚洲高压)海陆等温线大陆上向北弯曲、海洋上向南弯曲大陆上向南弯曲、海洋上向北弯曲典型气象灾害台风、江南伏旱和梅雨、华北春旱寒潮、北方沙尘暴频繁北半球山体雪线高度较高较低三、根据水文状况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北半球海域海水温度较高较低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季风气候区的河流流量较大较小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流量较小较大北半球温带、寒带地区河流结冰情况不结冰结冰长江入海口处海水盐度较低较高三峡“蓄清排浑”6-9月汛期排浑10月至次年5月枯水期蓄水华北平原盐碱地盐分随地下水位上升,返盐稳定四、根据生产、活动等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天山牧民放牧山地放牧山麓放牧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作物水稻小麦、油菜三峡水利工程发电情况繁忙轻松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配种、剪羊毛收割小麦、犁地极地活动南极地区观极光、北极科考佳北极地区观极光、南极科考佳五、表示特定时间信息的现象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出现最大值,为南半球的春季,即9—11月;青海湖鸟岛最佳观鸟时期为大量鸟飞往鸟岛产卵繁殖的春季,5月份最佳;杭州湾潮汐,最典型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南极洲的暖季,为太阳直射位置较南,南极洲温度较高的3—5月。
季节与地理现象一、四季的产生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一般来讲,只有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才明显。
对于全球而言,与其说四季变化,不如笼统地说季节变化。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春南秋、北夏南冬、北秋南春、北冬南夏。
二、四季的划分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虽然都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但是具体的时间划分不同如下图。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据公转回归年周期将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
人们根据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情况,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起点,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这样划分的季节,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则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分别看做春、夏、秋、冬四季的起点。
传统的划分四季的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当然,还有以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例如,根据每五日的平均温度来划分四季,平均温度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二者之间的时期为春季和秋季。
季节的划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
季节性地理事物和现象面面观作者:郭军凯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2013年第01期一、自然事物和现象1.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如表1所示。
2.日出、日落方位如图2所示,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刚好出现极昼的地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则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3.南、北极科考(观测极光)南、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时,是科考的最佳时间。
如每年的11月~次年3月,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极进入温暖的季节,这时候沿海有些地方冰雪消融,岩石出露的地方生长着地衣植被。
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
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两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时,是观测极光的最佳时间。
4.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和非洲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典型城市——罗马、洛杉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而此时南非开普敦正值当地冬季,温和多雨。
冬季,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被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而此时开普敦正值当地夏季,炎热干燥。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
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植被的叶子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叶小,很硬,故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30°S以南地区。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季节判断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以下归纳了10个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并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1.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与季节有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是地球公转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位、昼夜长短等。
公转位置:夏至点(或远日点)附近——夏季;冬至点(或近日点)附近——冬季。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夏季;最小的季节——冬季。
日出方位: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半球——夏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冬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夏季;昼短夜长——冬季。
2.气候:各种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向、气压等)、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⑴气温:夏高冬低;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等温线夏季陆地向高纬凸出,海洋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⑵降水: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如:地中海气候区(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夏季森林火险等级高贵阳冬季多阴雨冷湿天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⑶风:风向:亚洲东部: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亚洲南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西北风,冬季——东南风。
风力: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夏季相反。
如英吉利海峡冬季风力大,风浪也大。
⑷气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夏季气压低,冬季气压高;海洋相反。
(这种现象在季风气候区较明显)⑸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与春秋分位置相比)南半球——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⑹雪线:一般地,受气温影响显著的山脉,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根据自然地理现象推断季节1. 根据太阳光照图判断季节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不同,根据某时刻地球的光照状况,或晨昏线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判定季节。
2. 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判断季节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为一月初,即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速度最慢,太阳直射北半球,为七月初,即北半球的夏季。
所以明确了近日、远日点的特点,也就知道了季节和地球公转速度的相应变化。
3. 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判断季节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是春分日或秋分日;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白昼长于12小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白昼短于12小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4. 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判断季节太阳从正东方升起,在正西方落下,表明昼夜平分,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
5. 根据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差异判断季节同一纬度,海洋上的气温高于陆地,海洋上的等温线凸向高纬,陆地上的等温线凸向低纬,为北半球的冬季,反之是北半球的夏季。
6. 根据气压中心的分布判断季节因下垫面的热容量不同,在不同季节气温高低不一样,造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如在北半球,当亚洲高压强盛时为冬季,西北太平洋上高压强盛时为夏季。
7. 根据海水盐度的变化判断季节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此外还受洋流、河流淡水稀释等因素的影响。
从大的范围看,60°N比60°S海水盐度低,主要原因是60°N处陆地面积广阔,降水丰沛,对海水起到了稀释的作用,且夏季的盐度低于冬季。
小的范围如长江口及杭州湾地区,当2.8%等盐度曲线离陆地最近时是冬季,主要原因是2.8%等盐度线接近陆地,说明淡水的稀释作用不强,河水水量小。
地理春分知识点总结一、春分的原理春分是中国农历中24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通常出现在3月20日左右。
春分的来临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春分的原理是指在这一天,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交,在南半球这一时刻是秋分,而在北半球则是春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白昼和黑夜持续时间相等,因此也被称作"昼夜平分之日"。
二、地理意义1.气温变化:春分时节是季节变换的重要节点之一,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寒冷的冬季渐渐过去,人们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农业生产:春分时节正值春耕春种季节,农民们开始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耕作工作。
3.天文现象:春分时天空明亮,夜晚温度逐渐回暖,是观赏星空和行星的良好时机。
三、春分的气候特点1. 温暖:春分时节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呈现出明显的温暖特点。
特别是升温速度较快,早晚温差较大。
2. 多风:春分时节风力逐渐增强,气候趋于多风。
尤其昨夜长时间的风更是正常现象。
3. 昼夜平均温差变大:由于昼长时间增加和土壤相对干燥,日温差逐渐加大,白天气温升高较快,夜晚则相对降温较多。
四、春分时节的地理现象1. 植被复苏:春分时节,植物开始苏醒,枝叶逐渐抽芽,草木开始复苏生长。
2. 春季风情:春分时节,季风开始转换方向,南岸季风开始平缓,北岸季风开始加大,沿海风情开始转为南风贯传。
五、春分相关的活动与风俗1. 春游:春分时天气转暖,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许多地区都有春游的习俗。
2. 汤圆:汤圆是春分时节的传统食品,寓意合家团圆、节日和有余,是中国传统的春分风俗之一。
3. 春耕:春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农民们开始进行春耕春腾的工作,为一年的丰收开端做好准备。
春分是一个地理上非常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四季的交替,对于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春分的原理和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且更好地把握季节的变化,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24节气地理知识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来划分的。
这种划分方式不仅反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还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24节气有关的地理知识。
立春是农历的春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正值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农民开始准备春耕,大地逐渐苏醒。
此时,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春耕季节,北方地区则还处于寒冷的冬季。
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降雨增多的季节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
适宜的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雨水节气是农民们期盼的节气之一。
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春季播种的结束,进入了秧苗生长的季节。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节气是农民们进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立夏是农历的夏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大地逐渐干燥,农作物也进入了快速生长的阶段。
立夏节气标志着农民们开始进行夏季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农作物进入了生长的繁忙期。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小满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夏季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已经完成,进入了生长壮大的季节。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芒种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立秋是农历的秋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大地逐渐凉爽,农作物也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立秋节气标志着农民们开始进行秋季农作物的收割和储存工作。
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秋季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增多。
此时,农作物逐渐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白露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采收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作物成熟的重要阶段。
立秋地理了解秋季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农历的秋季开始的标志。
在这一天,夏天逐渐过去,秋天的气息也随之而来。
秋季是一个多变而有趣的季节,地理现象的发生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个秋季常见地理现象以及其发生原因。
一、落叶现象秋天到来时,树木开始失去绿色,树叶逐渐变黄或红,并最终脱落。
这一现象被称为落叶。
其原因主要与气温变化以及植物内部生理调节有关。
在夏季,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树叶中的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根部也能吸收到丰富的水分。
而随着夏季的结束,气温逐渐下降,日照时间减少,水分供应也变得有限。
树木通过生理调节,减少叶绿素的产生,逐渐停止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叶片逐渐变黄。
最终,树木会主动分解叶脉,使叶片脱落,以保护树木不受寒冷气候的伤害。
二、温度变化立秋之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秋季的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这是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太阳辐射的角度减小所致。
同时,气温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也会受到地形、地势等因素的调节。
在秋季,大陆陆地因为没有大面积的水体吸收太阳辐射,所以地表温度下降较快。
在夜晚,由于没有云层的阻挡,热量会通过辐射迅速散发,导致夜晚的温度较低。
而海洋则相对较温暖,因为大面积的水体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热量,使得沿海地区的温度变化不像内陆地区那么显著。
三、气候逐渐干燥在立秋后,秋季的降雨量逐渐减少,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
这是由于气温下降、蒸发减少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化所导致。
随着季节变化,夏天的高温减少,地表和植被上的水分蒸发速度也减缓。
此外,秋季的相对湿度相对较低,相对湿度低于70%时,人体会感到不舒适,同时也会加剧水分蒸发的速度。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秋季容易感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的原因。
四、霜冻现象在秋季的早晨,人们常常能看到草地、车窗等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这是霜冻现象,其产生原因与温度下降和植物生理特征有关。
在秋季的夜晚,地表温度下降很快,并且可以低于水的冰点温度。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
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
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
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
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
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
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
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
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
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三)说说服装气候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
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适时,皮肤平均温度为33℃,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度为32℃左右,相对湿度约50%。
《我们身边的地理》季节变换,地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地理无处不在,季节的变换就是一个最为显著的地理现象。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还塑造了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气温开始回升,大地逐渐从沉睡中苏醒。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冰雪消融,河流解冻,奔腾的河水欢快地流淌着。
春雨滋润着大地,使得土壤变得湿润而肥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时,草木发芽,花朵绽放,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的到来也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变化。
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南北地区的春天有着不同的特点。
南方的春天来得较早,气温回升较快,往往在二月底三月初就已经春暖花开;而北方的春天则相对较晚,可能要到四月甚至五月才会真正感受到温暖。
这种差异是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的不同所导致的。
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更为频繁。
夏天,是炎热而充满活力的季节。
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附近,白昼时间变长,气温升高,阳光强烈。
这个季节里,雷雨频繁,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在沿海地区,海风带来了凉爽的气息,而在内陆地区,高温干燥的气候则让人们感受到了夏日的酷热。
夏天也是旅游的旺季。
人们纷纷前往海滨城市,享受沙滩、阳光和海浪。
同时,高山地区也成为了避暑的好去处,那里的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清新,是人们逃离城市炎热的理想之地。
然而,夏季的高温也容易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
在一些地区,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可能会出现旱涝交替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气温开始下降,昼夜温差加大。
树叶逐渐变黄,秋风扫过,落叶纷纷飘落,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在农田里,庄稼成熟,农民们忙碌着收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的气候较为宜人,既没有夏天的炎热,也没有冬天的严寒。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因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其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工业化、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进而引发气候变化,比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冰川消融等。
2.地震:地震是地壳中地质断裂带上能量释放导致的地震波。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另一种是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地壳内部的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变形,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3.洪水:洪水是指江河湖泊因降雨过多或融雪导致的水位上升,超过河道容量而引发的涨水现象。
洪水的原因包括长时间的强降雨、暴雨、融雪等。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洪水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4.旱灾:旱灾是指地区长时间缺乏降水导致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现象。
旱灾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
干旱气候带、江河干涸、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都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
5.雾霾:雾霾是指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浑浊的天气现象。
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6.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由于水流、风蚀等外力作用,造成表层土壤流失的现象。
土壤侵蚀的原因包括降雨的冲刷、水流的剥蚀、无植被覆盖等。
人类活动如过度耕种、森林砍伐、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等也会加剧土壤侵蚀。
7.沙尘暴:沙尘暴是指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由于风力较大而悬浮的沙尘在空中形成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干燥、风力较大、地表裸露、植被破坏等因素。
沙尘暴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有很大影响。
8.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中有害物质超过一定浓度,影响水质、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的原因包括工业污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等。
秋天的地理现象秋天是一年四季中的一个重要季节,也是自然界发生许多特殊地理现象的时期。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秋天相关的地理现象。
一、秋分和白露秋天的第一个地理现象是秋分。
秋分是指当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时刻。
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
秋分标志着秋天正式开始。
而在秋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另一个地理现象也会出现,那就是白露。
白露是指天气开始转凉,早晨地面上出现露水的现象。
这是因为夜晚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上的植物和物体上。
二、秋雨秋天是雨水较多的季节,这就是秋雨的地理现象。
在秋天,气温逐渐下降,水汽凝结成云,形成降水。
秋雨给大地带来了丰沛的水源,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同时,秋雨还有助于缓解旱灾,补充地下水。
但过多的秋雨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和农作物的水浸。
三、秋台风秋天也是台风活动的高峰期,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会在海洋上形成,并向陆地移动。
秋台风通常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强风暴雨和海浪。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可能导致洪涝、风灾、海上航行事故等灾害。
因此,秋季需要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防范。
四、秋叶变色秋天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理现象,那就是秋叶变色。
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日照时间的减少,树木中的叶绿素逐渐减少,其他颜色的色素开始显现。
这就导致了叶子的颜色从绿色逐渐变成红色、黄色、橙色等暖色调。
秋叶变色给大自然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五、霜冻随着秋天的深入,气温逐渐下降,霜冻的地理现象也开始出现。
霜冻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附着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现象。
霜冻会对农作物和植物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冻害。
因此,农民和园艺工作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作物和植物免受霜冻的伤害。
六、沙尘暴在一些地区,秋天还伴随着沙尘暴的地理现象。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干燥的沙尘吹起,形成飞沙走石的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沙漠地区或干旱地区,由于干燥的气候和缺乏植被覆盖,沙尘暴会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很大的困扰。
冬天的地理现象冬天是一年四季中的寒冷季节,每年的12月、1月和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则是6月、7月和8月。
冬天的到来带来了一系列特殊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与自然界相关,也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一、寒冷气候在冬天,气温明显下降,寒冷的天气使人们感到不适。
尤其是在寒流来袭时,气温可能会降至零下,出现严寒的环境。
寒冷的气候还会导致湖泊和江河的冰冻,使得一些地区交通受阻。
二、雪雪是冬季的一个典型地理现象。
当气温低于零度时,水分子会结晶形成雪花。
雪的降临给地面覆盖上一层银白的世界,景色美丽壮观。
然而,大量的积雪也会给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在一些冰雪覆盖的地区,人们需要采取措施清理积雪,以保证正常交通。
三、冰冻随着气温的下降,水体也容易冻结。
湖泊、河流、甚至海洋的表面都可能结冰。
冰冻的水体为一些动物提供了额外的生存空间,比如北极地区的海豹、企鹅等。
然而,冰面上的动物和人类也需要小心行走,以免发生危险。
四、降水量减少冬天的地理现象之一是降水量减少。
在很多地区,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冬天的降水主要以雨夹雪、雪和霜降为主。
相比其他季节,冬季的降水量显著减少,这对该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供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地表冻融循环冬季的低温使地下水遭遇冻结,形成土壤冻融循环。
当地下水遇冷结冰时,冻结的水膨胀,对地表产生一定的变形压力。
当气温回升时,冻结的水解冻,水分渗入土壤,使土壤回复原状。
这种地表冻融现象对土壤的形态和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六、太阳高度角变化冬天的地理现象还包括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由于地球轨道的倾斜,冬季太阳高度角相对较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小时,阳光直射地表的时间变短,从而导致较低的日照时数和较长的夜间时间。
这对植物的生长和人们的活动时间都有所影响。
总结:冬天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带来了一系列地理现象。
寒冷气候、雪、冰冻、降水量减少、地表冻融循环和太阳高度角变化,都是冬天固有的特征。
这些现象既对大自然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季节现象(1)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①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②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③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④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⑤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⑥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2)北半球夏季天文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①北极考察时期(极昼现象)②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③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3)北半球夏季气候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①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②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③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④亚洲低压势力强盛⑤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吹西南风⑥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⑧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⑨好望角、开普敦沿海风浪大(4)北半球夏季水文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①尼罗河处丰水期②塔里木河水位的时期(冰川融化)③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沿岸海水向东流)④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⑤我国南方赛龙舟(5)北半球夏季生物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①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②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夏季牧场)③北半球热带草原区(草木茂盛)和季风区正值雨季④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6)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①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②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③一场秋雨一场寒④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⑤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7)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①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②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③南极考察时期④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极夜、极光⑤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⑥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⑦我国常遭寒潮影响⑧好望角、开普敦一带炎热干燥⑨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⑩我国秦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冰期、冰层)。
立春的地理现象立春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它通常出现在阳历的2月3日或4日,这是一年中太阳经过黄经315°时刻的地方。
与立春相关的地理现象有很多,下面我将以人类视角为您描述一下。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北半球,立春时太阳的直射点位于黄经315°的位置,这也是北回归线的位置,标志着北半球开始进入温暖的季节。
人们可以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温度逐渐回升,大地也开始苏醒。
立春的地理现象之一是阳光的角度变化。
随着立春的到来,太阳的高度逐渐增加,阳光照射的角度也逐渐增大。
这意味着阳光照射的面积变大,照射时间也变长,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光明。
人们可以感受到阳光的亲切和温暖,这也是春天的象征。
立春还带来了气温的变化。
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逐渐回升,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春风。
立春后,人们可以感受到空气中的变化,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大地上。
温暖的春风吹拂着脸庞,让人心情愉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除了气温的变化,立春还带来了雨水的增多。
立春后,降雨量逐渐增加,雨水开始滋润大地。
雨水的出现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人们可以看到雨后的大地一片翠绿,花草开始绽放,春天的景色美丽而宜人。
立春还带来了动物的活动。
随着气温的回升,许多动物开始苏醒,活动起来。
鸟儿开始筑巢,繁衍后代;昆虫开始出现,蜜蜂忙着采集花粉;其他小动物也开始觅食、活动。
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喜悦,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立春是一个令人期待的节气,它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
随着立春的到来,阳光的温暖、气温的回升、雨水的增多以及动物的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立春的地理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喜悦,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愿每个人都能在立春时刻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享受春天的温暖和美好。
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时间)”一、根据地球的运动判断季节⒈根据北斗七星柄的指向判断季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西”、“北”方位时,分别对应北半球的“春”、“夏”、“秋”、“冬”季节。
⒉根据地球公转的速度判断季节:地球公转的速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地球公转的速度接近或达到最小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⒊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判断季节:若日出6时后(或日落18时后),当地为夏半年;若日出6时后(或日落18时前),当为冬半年。
⒋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判断季节: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时,北半球为夏半年(南半球为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时,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
⒌根据昼夜的长短判断季节:昼长大于12小时,当地为夏半年;昼长小于12小时,当地为冬半年。
夜长大于12小时,当地为冬半年;夜长小于12小时,当地为夏半年。
⒍根据正午太阳判断季节: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时,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或达到最小时,为冬季。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大值,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值,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最大值,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值。
二、根据大气状况判断季节⒈根据对流层的厚度判断季节:温带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时,为夏季;最小时,为冬季。
⒉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季节:温带地区的等温线,分布最稠密时,为冬季;分布最稀疏时,为夏季。
⒊根据等温线的凸向判断季节:大陆等温线明显向北凸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大陆等温线明显向南凸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⒋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季节:同一气压带或风带的位置,最北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同一气压带或风带的位置,最南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⒌根据北半球的高压状况判断季节: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强盛时,北半球为冬季;夏威夷高压强盛时,北半球为夏季。
⒍根据季风的风向判断季节:亚洲季风区,盛行偏北风时,为冬半年(旱季);盛行偏南风时,为夏半年(雨季)。
与季节有关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运动:
1、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2、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3、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
4、北半球(无极昼的地区)和赤道夏半年日出于东北,日落于西北。
日出时间早于地方时6点,晚于地方时18点。
5、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因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6、日影朝向。
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含)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
二、气候:
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2、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吹东北风,温和少雨。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吹西北季风,冬季吹东南季风。
4、辐射逆温现象冬季较多。
5、气压带风带夏季(北半球)北偏,冬季(北半球)南偏。
6、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草木茂盛,冬季受信风影响,草木枯黄。
(天文四季,不是气候四季)。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但冬雨稍多。
8、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
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夏季北凸,冬季南凸。
9、北太平洋夏季夏威夷高压强盛,冬季阿留申低压较强。
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
10、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11、华北春季干旱。
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
北方秋高气爽。
12、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东部,使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13、对流层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14、清明时节雨纷纷。
黄梅时节家家雨。
华西秋雨。
15、我国的飞船发射一般在北半球冬半年(便于南大洋上测量船的作业)。
南大洋也叫“南极海”,“南冰洋”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
三、海洋:
1、一般情况同一海区夏季温度高,盐度也高,冬季则反之。
2、河口处径流量大时盐度小,径流量小时盐度大。
如长江口夏季盐度小,等盐度线向海洋凸出明显。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或夏季自西向东流,冬季自东向西流)。
4、索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5、舟山渔场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
6、长芦盐场晒制海盐最好的季节是雨季来临前的一段时间(春夏之交)。
海南和台湾的盐场晒盐则是夏天最好。
7、南大洋冬季封冻线范围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时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较多。
8、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圣诞节前后)。
四、河流:
1、一般情况是丰水期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或湖泊水,枯水期则反之,但有些地区不是这样,比如说地上河。
2、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的季节是夏季。
3、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般在春季。
4、凌汛发生在该地初春和冬初,结冰期一般发生在该地的冬半年。
5、汛期时间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有关,如季风气候区夏季形成汛期。
6、枯水期时河口处容易形成咸潮。
如珠江口的广州附近冬季易形成咸潮。
7、雪线(夏季固体降水与融雪平衡点为雪)严格来讲没有季节变化,但有些试卷上经常有类似题目,如遇到则夏季高,冬季低。
8、黄淮海平原:春、秋积盐,夏季淋盐,冬季平稳。
9、含沙量在汛期大,枯水期小。
10、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一般在汛期来临前的6-7月。
五、植物的季相变化:
有季相变化的植被类型如落叶阔叶林和热带草原等,一般夏季荣,冬季枯。
六、动物迁徙:
1、非洲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与植物的枯荣相关,植物的枯荣又受该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正处于夏季,气候湿润,形成湿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动物来此生活,非洲南部热带草原与此相反。
2、在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活动的动物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如驯鹿。
3、北半球候鸟夏季北迁,冬季南迁。
4、天山高山牧场,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林带以下。
七、农事活动:
1、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和油菜等是秋天种,次年初夏收;一般的作物是春种秋收,如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
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后,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
2、棉花在秋季收摘。
3、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为羊毛品质好。
八、资源利用:
1、水资源一般丰歉与降水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相关,如长江夏季水资源丰富。
2、三峡水库运行:蓄清排浑,一般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3、风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于其他季节。
4、沼气利用夏季优于冬季(气温高)。
5、太阳能利用一般是夏季优于冬季,沼气也是夏季好于冬季。
6、伏季休渔。
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区不完全一致。
九、自然灾害:
1、寒潮在冬半年发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为大。
台风、暴雨一般在夏半年发生,旱灾则要注意发生的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我国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
2、地质灾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诱发因素暴雨发生的季节。
如川滇黔交界处夏季强于冬季。
3、水土流失一般在雨季严重,如黄土高原在夏季严重。
十、环境问题:
1、赤潮一般发生在夏半年。
2、沙尘暴发生在冬半年(春季较多)。
3、南极臭氧层空洞发生在9月-11月份(南半球的春季,北半球的秋季)。
十一、重大科考活动:
南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该地的夏季,此时温度高且有极昼现象(长城站没有极昼)。
十二、旅游:
1、鸟岛观鸟5月是最佳时机。
2、南方高山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多云雾。
2、北方的园林宜夏季观赏。
4、冰雕、雪景、雾凇宜冬季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