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新高考联盟2020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2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4月(二模)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中国生态美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引进介绍西方环境美学为其开端。
但从21世纪初起,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中国本土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并开始与西方对话,即进入跨文化研究。
生态美学以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为其重要理论支撑,反对人类中心论,力主生态整体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家园。
由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为自然立法发展到生态文明时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共生。
中西之所以在生态美学领域能够形成跨文化研究,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性。
共同性之一是生态问题是中西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淡水与森林等资源偏少,保护自然环境成为紧迫的社会问题。
另一个共同性就是中西生态美学都具有某种反思性与融合性,即对传统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超越,并且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性,中国21世纪初已经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是相异性。
相异性使得跨文化对话具有足够的空间,也使得中国生态美学得以发展。
总之,中西生态美学在相同性前提下具有明显的相异性。
其一,中西方存在“生态”与“环境”之辩。
西方学者特别是英美学者力倡环境美学,并且对于“生态”一词多有异议。
美国著名环境批评家劳伦斯·布依尔认为,生态批评是一种知识浅薄的自然崇拜者的俱乐部,而环境更能概括研究对象,体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跨学科性。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题卷共8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
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
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
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
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
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
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
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
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
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
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
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
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全国Ⅰ卷)2020年高三语文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
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
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
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
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
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
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
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
2020年4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 8 页,有四大题,24 小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风起云涌、波谲.(jué)云诡的时代,技术的变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宜未雨绸缪,调.(tiáo)适出一个更佳的运行状态。
B.积多年之功撰成的《异闻集校证》,澄.(chénɡ)清了诸多谬识,是迄.(qì)今首部容辑佚、校勘、考辨、汇评于一炉的“唐人选唐传奇”整理本。
C.人头在大草坪上攒.(cuán)动,舞台灯光骤.(zòu)然亮起,犹如序幕般引发大家的呐喊,伴随着琴弦与鼓点,街舞摇滚轮番登场,高潮迭起。
D.一本简历在印制上要讲究细节,如前几页要用铜板纸彩色打印,封面要附上一层透明膜以防弄湿、折(zhé)页,整本简历要用铁圈装订(dìn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甲]什么是基本功?画家李可染先生说得通.透.:“基本功是从艺术修炼的全过程中抽出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性的规律部分,只有这些最根本的规律被掌握被攻破了,以后在创作上遇到具体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艺术创作规律如此,推及各个行业也大概不差,基本功是在技艺传承中沉淀下来的、带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掌握了它,才可以谈登.堂.入.室.,谈推陈出新。
[乙]然而,在一些捷径的诱惑下,有些年轻人偏离了下笨功夫、练基本功的正途。
其实那些所谓捷径通往的注定不是成功的彼岸,而.且.可能是泥潭和陷阱,即使暂时有了获益,却可能形成路径依赖。
(全国Ⅰ卷)2020届高三语文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
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
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
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
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
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
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
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
(全国Ⅰ卷)2020年高三语文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
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
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
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
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
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
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
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
2020年高三4月最新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解析:A项,“普通民众基本上只能待在家里,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错,原文是“除了医疗卫生系统和政府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其他社会个体基本上只能待在家里”“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是一般来说,此次并没有;B 项“所以后期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D项,“普通民众有序参与的渠道比较多”表述错误,原文是“普通民众有序参与的渠道仍然不多”。
故选C。
2.(3分)D解析:D项,“层层递进的论述结构”错误,阐述民众的转变与进步主要在第二至五自然段,这几段是并列结构,不是层层递进。
3.(3分)B解析:B项,“完全阻止”表述绝对,另外根据原文“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可知,阻止谣言传播还需要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3分)C解析:C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不是“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原因,材料一原文是“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
5.(3分)B解析:B项,“就是因为”表述错误,材料三原文是“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6.(6分)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
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
(全国Ⅰ卷)2020届高三语文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
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
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
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
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
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
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
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
2020届高三语文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
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
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
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
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
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
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
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
机密★启用前(新教材卷)华大新高考联盟 2024 届高三 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1. 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B项“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错。
原文说“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文学叙事作品”不等于“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并不意味着“通过虚构故事”。
故选 B.2. 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解析】B项“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错,原文说“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可知,叙事者“不必在意”的不是“读者”,而是“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同时,“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与“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 B。
3.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原文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在真实性和虚构方面的区别。
A 项讲《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小说中的人物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B项体现了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原则;C项讲大仲马作品中的人物“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体现了文学叙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D项讲的是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语言特色,与真实性和虚构无关,不能支撑原文第二部分中的观点,故选 D。
4.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解析】C项“《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错,原文说“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可知唐敖这个典型形象应当“忠于时代”,并且“运用典型化的原则”,而不可能“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
(全国Ⅰ卷)2020届高三语文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段时间,随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相继推出生活垃圾管理规定,围绕垃圾分类出的新服务、新产品也成为热点,催生了“垃圾分类师”这一新兴。
线上接单、上门代收、代为分类……一名勤奋的垃圾分类师,收入颇为可观,也激发起人们对新兴职业群体的。
除了垃圾分类师之外,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不少新兴职业,如食品造型师创客指导师、旅游体验师、健康管理师等等。
新职业彰显了人们丰富多样的生活,更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新活力。
新职业的出现与发展,( ① )。
一大批新职业应运而生,是基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对年轻一代来说,更多的职业类型,他们在发展空间上有了多元选择,得以在个人兴趣与成长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
就此而言,( ② )。
可以说,新职业中蕴含了发展新机遇,体现了新的就业观,为更多人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衍生工作猎奇日益B.派生工作好奇逐步C.派生职业猎奇逐步D.衍生职业好奇日益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得益于新经济的培育和壮大,也是我国职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②新职业不仅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B.①得益于新经济的培育和壮大,也是我国职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②新职业不仅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C.①得益于我国职业变迁和社会进步,也是新经济的培育和壮大的重要标志②新职业不仅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D.①得益于我国职业变迁和社会进步,也是新经济的培育和壮大的重要标志②新职业不仅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年轻一代来说,更多的职业类型,得以在个人兴趣与成长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他们在发展空间上有了多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