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的ICD适应证
- 格式:pdf
- 大小:135.32 KB
- 文档页数:3
520203962021402潘文麒,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 )心脏起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 )青年委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身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秘书、培训导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主考官,《Circulation 》中文版编委。
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擅长心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优化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心脏电生理及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综合治疗等。
为首批获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医师。
曾先后至法国巴黎GH PITIE SALPETRIERE 医院心脏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中心、丹麦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 医院进修心脏电生理和起搏技术,参加德国、澳大利亚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植入技术培训。
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2012至2015年我国≥35岁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0年增加了44%[1]。
虽然规范化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 )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改善了心衰患者的预后,但其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国内对10714例住院心衰患者的调查显示:1980、1990、2000年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5.4%、12.3%和6.2%,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13%)[2]。
心力衰竭主要诊断选择及ICD编码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心脏负荷过重和原发性心肌损害有关,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往往还伴随诸多的并发症及合并症,临床医师、编码员在主要诊断选择及编码上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
今天本文将针对心力衰竭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对大家在心力衰竭疾病主要诊断选择及编码问题上有所帮助。
心力衰竭其ICD编码见下表:案例分析案例1患者,女性,80岁,因“反复咳痰、咳嗽、气促20天,发热1天〃入院。
专科检查:BP :107/80mmHg ,R :22次/分,P :75次/分; T:37.8°C,呼吸音听诊清晰,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心前区无隆起,搏动范围正常,心相对浊音界朝左侧增大,心律不齐,心率为102次/分,听诊各瓣膜区域均未闻及杂音,且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辅助检查:肌钙蛋白为T64ng/L,心电图显示快速心房颤动。
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双房增大,主动脉瓣中度返流,升主动脉增宽,轻度肺高压,重度三尖瓣返流。
入院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利尿、调脂、抗炎、护胃、平稳降压、改善循环以及营养心肌等,病情好转。
病案首页诊断信息如下:主要诊断:急性左心衰竭。
次要诊断:①高尿酸血症;②肾功能不全;③高血压;④心律失常,快速型心房颤动;⑤心脏瓣膜病;⑥急性消化道出血;⑦肺部感染;⑧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辨析:在对患者病历进行查阅时,发现患者有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所以编码员将主要诊断列为“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次要诊断则为“急性左心衰”。
案例2患者,男性,50岁,因〃反复气促1年,昏迷1小时〃入院。
查体:BP: 102/60mmHg,P : 140 次/min,T : 37°C,肥胖,正常发育,深昏迷,GCS评分为3分,经口气管插管与呼吸囊相连辅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