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50
医诊通慢病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可维持、可恶化或可丧失代偿功能的心脏功能障碍。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以呼吸困难、水肿和乏力为特征的复合临床综合征。
通常情况下,都存在着心房失代偿性增大或肥厚,以及其他的代偿因素,并且伴随由于静脉压力升高而引起的脏器充血性的病变,还会出现心房、心室附壁血栓以及静脉血栓。
慢性心力衰竭有什么危害?慢性心力衰竭为心脏病的终末期,一般较严重,各种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即可造成心力衰竭、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果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如下。
肺部感染:如支气管、肺部炎症,与心力衰竭的发病原理有关,心衰导致肺部淤血,长期淤血、氧供不足导致支气管黏膜损伤、纤毛运动减弱、排菌能力下降,同时抵抗力下降,易出现肺部感染。
血栓:血管内血液流动缓慢,血小板易沉积在血管壁,同时长期缺氧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表现为肢体浮肿,动脉血栓表现为肢体缺血、疼痛。
若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运行到其他部位可出现栓塞症状,如肺动脉栓塞、脑梗死、远端肢体动脉栓塞等。
心源性肝硬化:长期缺血、淤血导致肝脏功能受损,逐渐增大、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目的是预防和延迟心衰的进展,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减少死亡率和入院次数。
其防治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多种疗法,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对多种引起心脏功能损害的疾病进行早期处理,并对心衰的代偿机制进行调整,以降低其消极作用,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活化、抑制或延迟心室重构。
如果出现了心衰就要及时就医,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如果能在医生的建议下尽早服用药物,可以让患者从早期的心衰进入到代偿阶段。
出现了慢性心衰,需要及时到大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2级及以上的心脏功能不全患者,应坚持用药、低盐饮食、做好睡眠和保暖工作;平时要做好预防措施,尽量不要接触到任何的有害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概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则是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
常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而出现右心衰竭后,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1)症状:①呼吸困难:轻者仅于较重体力活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即在熟睡中憋醒,被迫坐起,为左心衰竭典型的临床症状。
重者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
②咳嗽:其特点是劳力性咳嗽或卧位后不久咳嗽,尤其是夜间刺激性干咳,可咳泡沫样痰,严重者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
③咯血: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引起,多并呼吸困难。
④疲乏无力、失眠、心悸等。
⑤潮式呼吸:见于严重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时,老年患者更易出现。
(2)体征:除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外,有呼吸急促、发绀,高枕卧位或端坐体位。
触诊心尖冲动可向下移位,可出现交替脉。
心界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
随心力衰竭程度不同,两侧肺底可闻及不同程度对称性湿哕音,可伴有哮鸣音。
2.右心衰竭症状:主要为慢性持续性体循环淤血,并引起其他各脏器功能改变,如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胸骨左缘可听到右心室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区可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除以上体征外,有原发心脏病体征和诱发心力衰竭疾病体征。
3.全心衰竭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表现为主。
4.辅助检查(1)心电图: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劳损,右心室增大,有既往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表现。
(2)X线检查:左心衰竭可有左心房和(或)左心室扩大及肺淤血、肺水肿。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以致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形成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体液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第一节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脏做功不正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导致的肾脏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机械性循环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称机械性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统称泵衰竭。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病急骤、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引起的周围系统灌注不足称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是严重的急危重症,抢救是否合理及时与预后密切相关,是本节重点介绍内容。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1.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
2.急性心脏后负荷过重如突然血压显著升高,或高血压危象,原有瓣膜狭窄(二尖瓣、主动脉瓣)或左室流出道梗阻者突然过度体力活动,快速心律失常。
3.急性容量负荷过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外伤引起的乳头肌断裂或功能不全,腱索断裂、瓣膜穿孔等导致的急性瓣膜返流,输液过多过快等。
(二)发病机制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或左室瓣膜性急性返流,左室舒张末压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不畅。
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至每分钟30〜40次,强迫坐位、发绀、面色灰白、大汗、烦躁及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
极重患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
起始可有一过性血压升高,病情如不缓解,血压将持续下降直至休克。
两肺听诊可有满肺湿性音和哮鸣音,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频率快,同时可闻及舒张早期第3心音而构成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胸部X线片显示:间质水肿时,上肺静脉充盈、小叶间隔增厚、肺门血管影模糊;肺水肿时表现为蝶形肺门;严重肺水肿时,呈弥漫性大片阴影。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就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收缩与(或)舒张功能障碍,以致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形成具有血流动力异常与神经体液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
第一节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就是由心脏做功不正常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导致的肾脏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机械性循环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称机械性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统称泵衰竭。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病急骤、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引起的周围系统灌注不足称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就是严重的急危重症,抢救就是否合理及时与预后密切相关,就是本节重点介绍内容。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1、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
2、急性心脏后负荷过重如突然血压显著升高,或高血压危象,原有瓣膜狭窄(二尖瓣、主动脉瓣)或左室流出道梗阻者突然过度体力活动,快速心律失常。
3、急性容量负荷过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外伤引起的乳头肌断裂或功能不全,腱索断裂、瓣膜穿孔等导致的急性瓣膜返流,输液过多过快等。
(二)发病机制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或左室瓣膜性急性返流,左室舒张末压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不畅。
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与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至每分钟30~40次,强迫坐位、发绀、面色灰白、大汗、烦躁及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
极重患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
起始可有一过性血压升高,病情如不缓解,血压将持续下降直至休克。
两肺听诊可有满肺湿性音与哮鸣音,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频率快,同时可闻及舒张早期第3心音而构成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规范慢性心力衰竭概述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通常伴随着症状,如呼吸急促、夜间呼吸困难、水肿等。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它的治疗既需要药物,还包括以康复为基础的综合性措施。
诊断1.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气促、夜间呼吸困难、乏力、疲劳、水肿、胸闷、心悸等。
2.心电图:常见变化包括房颤、心室肥厚等。
3.B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收缩功能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
评估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包括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美国心脏研究协会(ACC)心衰分级、瑞典心力衰竭学会(SHF)/欧洲心力衰竭学会(ESC)心衰分级等;2.确定相关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同时应根据患者病史信息、家族史等,评估患者的全面健康状况;3.评估并记录患者的体重、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4.进一步排除其他疾病(如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治疗1.药物治疗:包括ACEI/ARB、BB、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肾素-酶抑制剂(ARNI)等;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道阻断剂治疗;3.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4.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起搏治疗等;5.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感染等。
预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治疗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
不能忽视的是,慢性心力衰竭仍是可逆性的,通过规范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疾病,其治疗既需要药物,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全面健康状况,采取以康复为基础的综合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