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静物写生
- 格式:pptx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5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目录第1课形的魅力 (2)第2课形体的组合 (4)第3课抽象的雕塑 (6)第4课学构图 (8)第5课静物写生 (10)第6课喜怒哀乐 (12)第7课夸张的脸 (14)第8课神奇的肥皂粉 (16)第9课写意蔬果 (19)第10课写意动物 (21)第11课学画松树 (23)第12课十二生肖 (25)第13课风筝的魅力 (27)第14课微观世界 (29)第15课会亮的玩具 (31)第16课小布偶 (33)第17课电脑美术——对称图形 (35)第18课旅游节 (37)第19课舞台上的布景 (39)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41)第1课形的魅力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
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
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二、发展阶段: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
(点、线、形状、色彩等)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三、拓展阶段: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幅画。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静物之美教案【篇一:美术教案之静物写生教案】静物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讲授石膏形体的明暗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掌握在特定的光线下,表现物体的结构、体面、空间调子的质感和基本方法。
二、课业类型:绘画技能课。
三、教学重点: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其表面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难点:五大调子的准确表现。
(解决方法:1、用石膏几何体实物或纸模型,在灯光照射下进行演示,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有什么特点。
2、分析在改变光源方向或物体的位置之后,明暗变化又有什么特点?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比较、演示、观察、再比较。
六、教具准备:1、windows 98以上版本操作平台。
2、课例软件。
3、石膏几何体数个。
4、射灯。
5、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
6、投影仪。
七、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1、教师演示数张黑白画让学生观察、分析、议论。
提问:“这些画有什么特点?有几种颜色?物体的光和暗的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投影显示)学生可能会这样答:“光的地方是白色的,暗的地方是黑色的。
”又问:“这样的画让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投影显示)学生可能这样回答:“黑白对比强烈,但转折生硬。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指出这些黑白画只有明暗两个色块,黑白之间缺少一个过渡的中间层次,将物体明暗转折的地方生硬地分开了。
3、教师再显示素描范画让学生观察欣赏,引导学生用来与先前出示的黑白画作比较,认识到素描画黑白之间多了一个中间色,使物体明暗黑白之间很自然地转折过去,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有了中间色,使物体黑白之间的层次变化就丰富了。
正如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如果把对比度调得过大,就会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图像黑白之间转折生硬,画面的人和物就显得不够逼真,也就没有了真实感。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引入新课。
水粉静物写生教案第一节概述色彩,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
在高等艺术院校,开设色彩课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逐步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方法,研究色彩的规律及其特殊性,达到较为完美地表现对象这一要求。
所以色彩与素描是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学习、研究和应予掌握的专业艺术语言,也是必修课之一。
色彩训练的基本方法和课题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静物、人物和风景,最后是研究人体的色彩变化规律。
根据科学而合理的程序安排,一般先从静物开始,对着实物和场景写生,要求学生能够从容地研究物像的色彩变化规律。
可以对物象所包含的诸如光线、构图、色彩、空间、调子、质感、量感等等色彩的训练与素描造型因素去反复推敲、提炼、表现。
最后再到野外去研究大自然的外光变化。
刚开始学习色彩,可以进行临摹学习。
要找到适合自己这个阶段学习的作品,然后要学会怎么样看画,要研究色彩的大关系,注意用笔是否准确。
在临摹的时候要尽量临准确,边临摹边思考和分析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去处理画面。
本书强调先对实物写生、临摹优秀作品和色彩的默写与变调训练,然后再过渡到主观想象色彩意识的启发和培养。
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敏锐地观察物象色调的能力和正确把握画面各大色块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出发,相互比较,深入塑造形体并处理画面的关系和效果,熟练掌握作画的方法步骤。
对于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色粉笔和油画棒等色彩画种,各有各的长处,都有其它画种不能代替的特点。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调合颜料而绘成的画,水粉画以“水”和“白粉”作为绘画的调合媒介,顾名思义冠以“水粉画”为名,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油画布或纸、木版上作画的一个画种,色粉笔画是用色粉笔画在纸上的一个画种(油画棒与色粉笔在工具上有着共同的特点)。
水彩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充满了活力的画种。
我们如果把用水作为调和颜料媒介的绘画都视为水彩画,那么它的历史可上溯至人类的旧石器时代,象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距今至少已有15000年的历史。
素描静物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素描静物的基础知识,包括静物的结构、比例、明暗等。
2. 培养学生对静物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物的结构与比例2. 静物的明暗处理3. 静物的质感表现4. 静物的空间表现5. 静物的细节刻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物的结构、比例、明暗、质感、空间和细节刻画的技巧。
2. 教学难点:对静物的观察和表现,以及绘画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绘画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静物写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静物的结构、比例、明暗、质感、空间和细节刻画的技巧,并通过示范进行讲解。
3.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静物写生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静物写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静物结构、比例、明暗、质感、空间和细节刻画的技巧运用。
3. 鼓励学生创新和个性化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静物写生,让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物体,提高观察和表现能力。
2. 邀请专业的艺术家或摄影师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八、教学资源:1. 教师自制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网络上的静物写生作品和教学视频。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静物写生》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静物写生的基本技能,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表现静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让学生掌握静物写生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静物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3. 静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的表现4. 静物写生的构图和画面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2. 静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的表现3. 静物写生的构图和画面处理难点1. 静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的表现2. 静物写生的构图和画面处理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静物模型、画板、画纸、画笔、颜料等2. 学具:画板、画纸、画笔、颜料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静物写生的作品,引发学生对静物写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讲解静物写生的基本概念、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让学生对静物写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静物写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静物写生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静物写生中的表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板书设计1. 静物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3. 静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的表现4. 静物写生的构图和画面处理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静物进行写生,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
2. 学生需提交一份静物写生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静物写生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观察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