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南亚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31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
【学习目标】1.通过填补时间轴、在地图上找到古印度、古朝鲜、古日本、玛雅文化区、阿兹特克文化区、印加文化区范围,了解本课时空定位方面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回答有关问题,培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通过阅读教材填表梳理基础知识,锻炼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能力,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3.通过阅读材料,联系所学,重点回答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锻炼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培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人类早期文化发展具有多源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各个文明没有高低贵贱,都能发展出自身的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难点:认识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文化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了解这些古代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时空定位】【知识链接】1.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征服者的“雅利安”和被征服的土著的“达萨”两大种姓。
后雅利安种姓中又分化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达萨转化为首陀罗,从而形成四大种姓。
古印度的宗教戒律和国家立法,规定了种姓间的严格界限,任何人的种姓与生俱来,永不变更。
种姓制度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有影响。
2.武士道:武士道也称士道,是日本武士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
它是儒、道(神道)、释(主要是禅宗)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意识形态,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明显特征。
内容有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
镰仓时期,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
江户时期,形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正式定名为“武士道”。
明治维新后,武士等级在法律上被废除,但武士道却因军国主义者广泛提倡而继续流行。
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课标要求] 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课堂互动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1.背景(1)英国殖民政策:英国利用宗教差异,实行“”政策。
(2)印度两党的矛盾①19世纪晚期,印度分别建立了以为主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和以穆斯林为主的联盟。
②印度人民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在如何组成和权力分配问题上,两党出现矛盾。
2.蒙巴顿方案(1)时间:1947年6月。
(2)内容①组成,单独投票决定是否实行分治。
②只要其中一个会议决定,就将实行分治。
(3)结果:建立了独立的。
3.印巴分治(1)过程: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立。
(2)影响①随着两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国家出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严重起来。
②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浪潮,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重点精讲]印巴分治的影响。
(1)印巴分治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是对英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
(2)反映了英国想继续控制这一地区的企图,分治也是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简要图示]印巴冲突根源[深化探究]材料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
(2)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亦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印巴分立的原则是什么?这体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怎样的政策?其目的是什么?(2)怎样认识“蒙巴顿方案”?二、“三次印巴战争”1.第一次印巴战争(1)原因:争夺的所有权。
(2)时间: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
(3)结果:①双方宣布停火,确定了停火线。
②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并未解决。
2.第二次印巴战争(1)表现:1965年8月,克什米尔的局势再度紧张,巴军率先发动进攻。
(2)结果:①任何一方都没有取得明显胜利。
②双方宣布用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