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课件【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8
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介绍(一)引言概述:福建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
首先,从福州的起源说起,介绍福州的历史渊源;其次,从福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入手,说明福州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然后,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几个方面,细致地介绍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对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展望福州未来的发展。
正文:一、福州的起源1. 福州的名字由来2. 福州的历史渊源3. 福州的古代国家和朝代4. 福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二、福州的地理环境1. 福州的地理位置及交通2. 福州的地貌特征3. 福州的气候类型及对文化的影响4. 福州的自然资源三、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1. 福州的历史政治地位2. 福州的经济特色及发展3. 福州的文学艺术传统4. 福州的宗教文化5. 福州的建筑风格四、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1. 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2. 福州的古建筑及其特点3. 福州的名人故居4. 福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五、福州的历史文化展望1. 福州的历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2. 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 福州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4. 福州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5. 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总结:通过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我们得知福建福州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和建筑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展示了福州独特的魅力。
同时,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福州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最后,福州的历史文化也面临保护和传承的挑战,需要加强研究和旅游开发,以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并增加福州的文化旅游价值。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录(2012年6月28日最新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
被列入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
目前中国已公布了12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根据国务院意见分计为2处。
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处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处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处增补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处增补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处增补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处增补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处增补e:2007年3月9日公布,共1处增补f:2007年3月13日公布,共1处增补g:2007年3月18日公布,共2处增补h:2007年4月27日公布,共1处增补i:2007年5月6日公布,共1处增补j:2007年9月15日公布,共1处增补k:2009年1月2日公布,共1处增补l:2010年11月9日公布,共1处增补m:2011年1月24日公布,共2处增补n:2011年3月12日公布,共1处增补o:2011年3月14日公布,共1处增补p:2011年5月1日公布,共1处增补q:2011年11月2日公布,共1处增补r:2012年3月15日公布,共1处增补s:2012年6月28日公布,共1处分类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
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
被列入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
这些一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
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计99座;此后,分别于2001年增补2座,2004年增补1座,2005年增补1座,2007年增补7座,2009年增补1座,2010年增补1座,2011年增补6座,2012年增补1座,计119座。
目前中国已公布了11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根据国务院意见分计为2处(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做统计报告及海口市政府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则被合并为一处),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按公布时间顺序排列第一批 1982年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4个:承德北京大同南京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扬州杭州绍兴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苏州第二批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个:天津保定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张掖敦煌银川喀什武威呼和浩特上海徐州平遥沈阳镇江常熟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南昌济南安阳南阳商丘武汉襄樊潮州重庆阆中宜宾自贡镇远第三批 1994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7个:正定邯郸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新绛代县祁县吉林哈尔滨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淄博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柳州2001年增补增补山海关(区)2001年8月10日公布增补凤凰县2001年12月17日公布2004年增补增补濮阳市2004年10月1日公布2005年增补增补安庆市2005年4月14日公布2007年增补增补泰安市2007年3月9日公布增补海口市(与琼山合并)2007年3月13日公布增补金华市、绩溪县2007年3月18日公布增补吐鲁番市2007年4月27日公布增补特克斯县2007年5月6日公布增补无锡市2007年9月15日公布2009年增补增补南通市2009年1月2日公布2010年增补增补北海市2010年11月9日公布2011年增补增补嘉兴市、宜兴市2011年1月27日公布增补中山市2011年3月17日公布增补太原市2011年3月17日公布增补蓬莱市2011年5月1日公布(2011年5月1日,国务院国函〔2011〕49号同意将蓬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
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
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
晋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
宋、齐、梁因之。
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
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
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建、泉、漳、潮五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
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
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
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
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
晋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
宋、齐、梁因之。
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
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
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建、泉、漳、潮五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
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
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宋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
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升福安府。
元改福州路,为福建道宣慰司、福建行省治。
明初,改福州府,为福建布政使司治。
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清仍曰福州府,为福建省治,领县十、厅一。
清仍曰福州府,为福建省治,领县十、厅一。
民国二年(1913年),福州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
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城厢,管辖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连江县、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平潭县、莆田县、仙游县。
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福安专区。
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平潭县。
同年6月,改称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
1973年0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
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从莆田市区划给福州代管。
福州市政府驻地:福州市乌山路24号,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泉州市上古为百越地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年),泉地隶属会稽郡。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改属晋安郡。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改南安江为晋江。
梁·天监间(502年~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
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太宗继位后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圣历二年(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又置武荣州,治南安县,旋迁州治于今泉州市,三年废,复属泉州;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
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先后隶属福建经略使、福建观察使等。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年~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
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
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
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
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
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
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属福建道宣慰司,后隶福建行省。
省治设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
大德元年(1297年),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
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九年(1376年),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
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
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
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泉州于1949年9月解放(金门除外),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