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3
【优文展示】唯分赏罚,教育之殇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
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
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
可叹,教育之殇!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
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
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
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
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
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
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
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
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
2016年全国1卷满分作文201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妈妈你送我到学校门口,我顺着人流走进考场,没有回望,我能够想象你眼神里复杂的情绪,我想我还是走得淡定一点吧。
可是眼前的漫画却让我思绪翻滚。
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100分,脸上一个吻印,第二次考了98分,脸上一个掌痕;另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55分,脸上一个掌痕,第二次考试61分,脸上一个吻印。
我想的是,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只要分数有波动,孩子的待遇就有波动。
按通常意义,第一个小孩是优生吧,第二个算是很普通的学生吧,可是全都生活在被分数控制的世界里,悲喜交替,无处可逃。
我有些不安,妈妈,那个对孩子又打又亲的人是谁呢?她可能是你吗?她正是你对吧?求学十二年,你没少亲我,也没少骂我,有时甚至“啪啪啪”!你引用我老师的话说我“要成为优质的做题机器”,可是我的老师总会接着说“更要成为优质的人”啊。
可是妈妈,你似乎简单了些,在陪伴我的路上,你的眼里似乎只有我的分数了,仿佛那就是我整个人的价值体现。
是的我从小就会读书,就会考试,就是你昂首挺立笑傲江湖的“资本”;是的我知道好成绩的意义,它会让我更受宠爱和欣赏,它会让你更有成就和尊严,它会改写我们家的处境和命运,它会让我更便捷地获得人世间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诸如此类。
可是长大后目睹你因此而生的悲喜,我常常觉得是那么遥远。
你呢?你有没有发现我越来越长的睫毛下,有的委屈?有没有发现我越走越快的脚步里,有的趔趄?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看月色如钩?你可知道,我会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甚或“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一直告诉我你爱我如命,所以我听话,我听你的话,不问他事,不贪享乐,不玩手机,不打排球,不弹我好的吉他,不看我爱的武侠……我力求考得高一点再高一点,可是卷面有难有易,精神有奋有颓,也有失误比别人考得低的时候,还有命运捉弄人的时候。
2018届高三看图作文训练2016年全国卷作文是一幅漫画作文,整个画面由2组图面组成,构图和内容是:第一组两幅图是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家长)给了一个吻,一个孩子考了59分,(家长)给了一巴掌;第二组两幅图是同样这两个孩子,之前考了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家长)给了一巴掌,而考了59分的孩子升到61分,(家长)给了一个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一篇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漫画作文试题,漫画作文多年未考,全国卷还是是2007年考过《摔了一跤》漫画作文,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反映的是孩子“成长”中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
而今年的这幅漫画作文与2007年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也是反映了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和成功等问题。
当然,如果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可以突破教育这个范围,从当下社会国人对待各项工作事业、思想观念态度中去深入挖掘我们的评价及标准。
从构图和画面看,图中的两个人物(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但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形象特征,联系社会现实,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
从审题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是唯分数论的教育是错误的;二是分数的进退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第三如何看待学业成绩与素质教育;第四即要鼓励进步,更要包容不足;第五社会要允许失败,创新才有可能;第六要树立正确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等以及围绕这些立意谈应该怎么样去做。
从写作上看,议论文构思可以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论述,先要简单概述漫画画面(结合材料),再明确主旨,揭示寓意(所论述的中心)后展开论述。
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论证的层次和多种论证方式的运用。
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围绕漫画的主旨,确立线索和人物故事,注重描写,叙议结合。
由于漫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所以较文字做材料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自由度。
201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范文四篇201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范文四篇(源自网络)2016年全国卷一(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安徽、福建):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作文下水文2篇岁月流逝诗心臻纯周华1.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城南旧事》里的英子看骆驼吃草料,甜美,稚气,烂漫,陶醉其间。
那样的童年,如暖暖的冬阳,躺在时光的河床,明亮成宽广的成长风景线。
(意图:英子般的童年温暖,令人眷恋。
与漫画中被分数左右的表情对比。
)2.多少人向往有温度的童年!3.100分,55分,进步了,退步了,就像封建君王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些考试分数、评价,具有控制喜乐忧伤的魔力。
100分,可以让小小少年油滋滋一整天,排名靠后了,可以让青春飞扬的年纪暮气沉沉,高考了,全社会为之屏气凝神。
分数,可以成为引发飓风的蝴蝶的翅膀,你敢轻视,也将是学子肩膀上不可承受之轻。
(意图:谈分数及涉及的评价,在现实中的影响之大,紧扣漫画内容。
)4.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相对公平的制度,自有其长期存在、全民看重的分量。
注重学业成绩,赢取高考胜利,争取更好的发展平台,本是正道。
但是,唯有高考,只有分数,会让学业成为成长中无法承受之重。
学生为了分数,忽视甚至拒绝集体活动,家长为了分数,漠视甚至扼杀孩子的天性,教师为了分数,压榨甚至剥夺学生休息时间。
更有人为了分数,舞弊、行贿等违法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若如此,学生赢得了分数,最终也可能因为忽视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唯利是图的商人,贪赃枉法的官员,十恶不赦的罪犯,甚至脆弱不堪的轻生者,那岂不是赢了高考,输了人生?(意图:指出只用分数进行比较评价的现象及危害。
教育之殇(师德篇)
李国兴
道德的沦丧,是万恶之源!
德在则师业伟大,德失则师颜扫地。
“道德”一词,源于老子的《道德经》,是“取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意思,但不知从何时起成了人们行为规范的一种代名词。
师德,是道德的一个分子,师德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和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情操。
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道德的“文化人”。
近年来,教师事件还有许多,为人师表的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匪夷所思的事件频发的时候,就不能仅仅看做偶然的离奇个案,我们必须从中看出更多的教训和隐忧。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需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
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便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其师德所在。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所应具备的,老师运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如何做人。
倘若老师将这些都做到,那么他就是一位有师德的教师,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师德,与失德只有一步之距,正如真理与谬论一样。
这一步之距也就是一念之差,那就是道德是否沦丧。
德在则师业伟大,德失则师颜扫地。
教师们,谨记!。
考点49漫画寓意型作文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
以漫画作话题的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
拿到题后,首先就要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
(2)抓住形象特征。
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
(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
展开联想和想像。
联想和想像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材料,而且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
(4)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综合构思成文。
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内容集中,注重辩证分析。
历年漫画考题1983年《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1983年是特殊的一年,那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道漫画作文题,这是高考中首次出现漫画形式的作文题目。
要求: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
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2.根据上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
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1996年《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要求: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完成下面试题。
1.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20分)注意:(1)两幅漫画分别说明,文字不必平均分配。
(2)说明画面内容时,不要编故事。
(3)要求内容完整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明。
(4)共2000字左右。
2.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40分)注意:(1)把你喜欢的那幅漫画的标题填写在作文题目的空白处。
(2)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3)不少于600字。
2007年《摔了一跤》(全国卷Ⅰ)要求: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尤溪一中2xx8-2xx9学年高三(上)校本作业(二)一言多用:学会适当分析升格前(缺分析,是生硬的标签):例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可见,一切贵在“始”。
(结论句)例2:《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结论句)例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
(结论句)升格后(适当分析,言之有理):例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
(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分析)‖可见,一切贵在“始”。
(结论句)例2:《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
(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结论句)例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2016年全国1卷优秀作文集合1.曹林《你最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2.曹林《在耳光与亲吻中与孩子渐行渐远》3.王昱《别让孩子在喜怒两极中战战兢兢》4.王昱《白天不懂夜的黑》5.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清远清新一中邹天顺6.奖惩之后,看看现实7.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8.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江西一考生9.说尺子10.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11.抖落两分露珠累,换得天高地远飞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龚志民12. 常惊分数临天下,谁将春风拭泪痕?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龚志民13.是为优雅的前行钟玮14.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厦门双十中学白乾政15.拒绝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生)福州二中韩杨煜16.回归人学,淡化分数意识泉州五中李泓17.不为数字遮望眼惠州郭日晟18.语文月刊1:岁月流逝诗心臻纯广东仲元中学:周华19.文2:唯分赏罚,教育之殇深圳罗湖外语学校徐晓花20. 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21. 以严为师,方成大器文/东成22.勿以分数论“英雄”23.教育应理性温情而非简单粗暴福建莆田哲理中学董立群24. 显影人生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陈志宏25.比较的学问华师侯桂新26. 分数为王是民族之殇宁德实验李家良27.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张峪铭28.从“分数引起的赏罚现象”说开去腾龙辅导中心林传名29.不唯分数是瞻湛江市第二中学尹晓峰30.写给妈妈的一封信31.孩子,我想对你说广东潘越32.奖罚,绝非教育的“终极武器”广东中山实验中学刘卫平33.优秀者的退步不是罪深圳科学高中牛程34.深圳市沙井中学王志坚极品平庸35.仁而有礼,理性待人作者:广东佛山南海狮山石门中学魏斌36.进奖退罚合情理?作者:广东茂名一中吴彬丽37. 失语的难兄难弟作者:深圳外国语学校黄晓鸿38.莫让分数异化了教育作者:东莞市东华中学张来虎39.是退亦忧,进亦忧?作者:湖南省地质中学刘超衡40.以分论赏罚的“罪与罚”作者:深圳科学高罗佰方廣東省公佈8篇優秀作文1.曹林《你最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看了这幅漫画,我们可能会心一笑,巴掌和亲吻映衬的现实镜像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人们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这种冷暖反差。
全国1卷高考语文作文:唯奖罚教育___年高考结束,语文作文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下面是边肖编的一篇关于奖惩和教育的作文。
希望大家喜欢!【优秀范文】唯分赏罚,教育之殇漫画中,一个孩子得了1_分,享受了一个脸上的吻;另一个孩子得了55分,脸上有手印。
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的时候,他从“吻”变成了“掌”;老二考了61分,从“掌”变成了“吻”。
这种简单粗暴的赏罚背后,或许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只重英雄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体现。
唉,教育的废墟!赏罚只反映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毒害了很多效仿的家长。
这股风不会停,会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
第一个基础比较好的孩子从1_变成了98。
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还是孩子考试时不舒服,还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基础薄弱的老二从55分考了61分。
是正常的表现,还是方法上的改进,还是只是猜测?父母忍不住直接玩“变脸”——晴转多云或者阴转晴。
孩子呢?或悲伤或盲目快乐。
父母是孩子生活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
急功近利,奖励惩罚不知所措的人,必然会造就一群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儿女!也许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和反省。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只从一个维度去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灾难。
教育的毁灭源于单一而单薄的教育评价体系。
对两个孩子整体素质的评价,除了分数,还要结合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的配合,沟通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全面的“吻”和“掌”,否则教育就要走向死胡同,多少“金范”会让我抓狂,多少“方仲永”会经常被埋没,多少“韩国人”会被埋没。
而那些虎妈狼爸们,有多少“优秀的,有潜力的”孩子被掌掴毁掉了?唉,教育的废墟!你猜,这个漫画是小学生看的,怕他们笑,何况我们这些大大小小考过的。
不管是学生还是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个分数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就像是当头一棒,惊醒了“沉醉”的家长、老师、教育专家,图中两个孩子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61”就能决定的。
唯分赏罚.教育之殇作文高中《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哎呀呀,说起这个唯分赏罚,我可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就拿我邻居家的小哥哥来说吧。
那小哥哥平常学习特别努力,成绩也相当不错。
每次考试完,他爸妈就特别紧张,死死盯着那个分数。
考好了呢,那简直是要啥有啥,什么玩具啊、大餐啊,全都有。
可要是稍微考差一点,那家里可就跟刮风暴似的。
有一次,小哥哥考试没发挥好,成绩不太理想。
记得那天我去他家找他玩,刚一进门,就感觉到气氛不对。
小哥哥耷拉着脑袋坐在沙发上,他爸妈一脸严肃地站在旁边。
他爸沉着脸说:“你这次怎么考成这样?你是不是没好好学?”小哥哥小声嘟囔着:“这次题目有点难嘛。
”他妈妈一听就急了:“什么题目难,就是你不努力!你看看隔壁家的谁谁谁,每次都考那么好!”小哥哥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都快哭出来了。
我在旁边看着,都觉得心里好难受。
就这样,小哥哥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接下来的好多天都闷闷不乐的。
我觉得呀,这唯分赏罚真的太可怕了,就因为一个分数,让小哥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连带着一家人都不开心。
分数真的不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啊!
教育可不该是这样的呀,不能只看分数来决定孩子的一切呀。
我们应该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的性格、品质、兴趣爱好等等,这些可比分数重要多了呀!不能让这唯分赏罚成为教育的殇啊!希望大人们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别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啦。
唯分赏罚.教育之殇作文高中
“哎呀,这次考试又没考好,回去肯定要挨骂啦!”我愁眉苦脸地对小伙伴说。
那天下午,我和小伙伴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明明应该很美好,可我却满心忧愁。
我不停地想着刚刚发下来的试卷,那刺眼的分数仿佛在嘲笑我。
“你说,大人们为啥就只看分数啊?”我忍不住问小伙伴。
“就是呀,我也觉得好不公平。
”小伙伴附和道。
回到家,我慢吞吞地拿出试卷,递给爸爸。
爸爸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他严厉地说:“怎么才考这么点分?你看看隔壁的小王,每次都考那么好!”
我低着头,心里委屈极了,小声嘟囔着:“那他是他,我是我呀。
”
“你还顶嘴!”爸爸更生气了,“分数就是一切,你考不好就是没努力!”
我默默地流着眼泪,心想:难道分数真的能代表一切吗?那我的努力、我的进步他们怎么就看不到呢?这就像只看花开得艳不艳,却不管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多少风雨一样。
我们学生又不是学习的机器,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啊。
只以分数来奖惩,这不是教育的悲哀吗?这样下去,我们会失去对学习的真正热爱,只变成追求分数的傀儡。
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呀!
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我知道,要改变这种唯分赏罚的观念很难,但我真的希望大人们能多听听我们的心声,多看看我们的努力,而不是仅仅被那几个数字所束缚。
毕竟,我们的人生不能只用分数来衡量啊!。
【优文展示】唯分赏罚,教育之殇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
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
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
可叹,教育之殇!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
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
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
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
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
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
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
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
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
高考优秀作文:“唯分数论”之殇
在当今社会中,高考可以说是一场无比重要且残酷的战役,给无数学子带来了巨大的
心理压力和困扰。
而在这场战役中,分数无疑是衡量一个学生成败的唯一标准,因此
很多人开始奉行“唯分数论”,将一切都以分数为准绳,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
格培养。
然而,这种“唯分数论”却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和殇痛。
首先,唯分数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和功利观念的加剧。
在这个“唯分数”的观念下,学生们只关注分数的高低,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学习成为了一种应试训练,知识只
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和理解。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导致了学生
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的逐渐消失,对于自己内心的兴趣和爱好也没有时间去追求和
发展。
其次,唯分数论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
高考的压力可以说是无比巨大的,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不断加班加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这样长
期的过度劳累会使得学生们出现身心疲惫、焦虑抑郁等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
由于巨大的压力而出现了自杀的现象,这是唯分数论带来的最大的伤害和殇痛。
最后,唯分数论也导致了社会对人才的片面评价和培养体系的失衡。
只以分数为标准
来评价和选拔人才,会让一些具有其他特长和潜力的学生被忽视和边缘化,而一些只
是善于应试却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得到了过高的评价和关注。
这样的培养
体系无疑加剧了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高考优秀作文。
教育之殇谈到教育,我想这是一个一直争议不断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的教育,教育模式各有千秋,我们不能断然的说谁的教育好,谁的教育不好。
但是我国填鸭式教育的的确确把我们变成了只追求标准答案,没有创新思维的一批人。
苏格拉底曾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可是我国的教育恰恰背道而驰,老师教给我们正确答案,我们不假思索的接受并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展现我们的记忆能力。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部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纪录片讲述了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
一开始看这部记录片时,我对于中国5位老师的授教方式倍感亲切,因为我们都是经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步入大学的孩子,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我们从来没有反问过自己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接受这种灌输式教育。
当看到英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散漫状态,再回想我国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时,真是天壤之别呀!我们的学生看起来更懂事,更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的孩子好像早早的就知道学习是将来体面生活的唯一出路,只有学习好的人才更有可能成为人上人,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知道自己将来的目标是考大学,并带着家长和老师的期许为之努力着。
可往往考上大学后很多人突然迷茫了,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这么多年追求的目标实现以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往哪走?我们被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很少去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职业。
有不少接受专业调剂的大学生四年里学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四年之后的他们真的是都比不上学技术的学生。
有人说,现在的幼儿园像小学,小学像初中,初中像高中,高中像大学,大学反而像幼儿园。
虽然这只是一句调侃的话,但仔细想想我国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孩子接受的知识都比国外同龄人早一二年甚至好多年,我们在国际各类的奥赛上总能拿到很多的金牌和金牌总数第一,而一到评诺贝尔奖国人就销声匿迹了。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范文
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
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
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
可叹,教育之殇!
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
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
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
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
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
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
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
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
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
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
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
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
我们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或许只是更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更多维深厚的文化熏陶,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规划,更正确适当的一个“吻”和一个关键犯错时候的“掌印”。
明晰赏罚,不唯分论英雄,教育之殇才有可能变为教育之幸!
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
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
“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
不囿分数殇教育,喜怒哀乐皆人生”。
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
天!
【读后感】徐晓花老师的文章长于理性。
既然是漫画作文,那徐老师的文章开头肯定要概述画面的内容了,在此之后,马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唯分赏罚,教育之殇”,呼应标题,并以此统领全篇。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多重说理论证,重点十分突出。
全文全文七个自然段,结构呈现人体“S”型,十分匀称。
除去首尾两段,文中五段采用分论形式来行文运笔,正如作文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或理实结合,或正反对比--------夹议夹叙,运用自如,手法流畅。
虽为说理,但一点不觉板滞。
徐晓花是一位80后老师,但作为一位年轻的妈妈,她会利用放学之余或节假日把女儿培养的懂事礼貌、活泼可爱。
这样的经历,在本文中我仿佛看到了她对孩子、对学生的那份“不囿分数殇教育,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的心胸!
题外的话:晓花是我小师妹了。
在6月6日,我说:晓花,今年全国统一高考,明天上午高语文,中午你写一篇“下水作文”吧?果然,7日下午一点左右,这篇作文发过来了。
读者我甚为感动,加之中午读了广东仲元中学周小华----一位很有才气的年轻女教师的文章,于是萌发了将不同风格的两文纂在一起,以飨读者的想法。
若有不当之处,还请两位作者指正,是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