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孔明≠诸葛亮”折射教育之殇(整理精校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三顾茅庐》相关章节“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此后的情节基本上对“隆中对”策略的实施,现将相关片段排列如下,以助学生参读,加深对文本故事的理解。
元明传来之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说话人,于小说及讲史皆多高手(名见《梦粱录》及《武林旧事》),而不闻有著作;元代扰攘,文化沦丧,更无论矣。
日本内阁文库藏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1],曰《武王伐纣书》,曰《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曰《秦并六国》,曰《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曰《三国志》,每集各三卷(《斯文》第八编第六号,盐谷温《关于明的小说“三言”》),今惟《三国志》有印本(盐谷博士影印本及商务印书馆翻印本),他四种未能见。
其《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
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如述“赤壁鏖兵”云:却说武侯过江到夏口,曹操舡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
”众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
曹操上舡,荒速夺路,走出江口,见四面舡上,皆为火也。
见数十只舡,上有黄盖言曰,“斩曹贼,使天下安若太山!”曹相百官,不通水战,众人发箭相射。
却说曹操措手不及,四面火起,前又相射。
曹操欲走,北有周瑜,南有鲁肃,西有陵统甘宁,东有张昭吴苞,四面言杀。
史官曰:“倘非曹公家有五帝之分,孟德不能脱。
”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
却说黄昏火发,次日斋时方出,曹操回顾,尚见夏口舡上烟焰张天,本部军无一万。
曹相望西北而走,无五里,江岸有五千军,认得是常山赵云,挡住,众官一齐攻击,曹相撞阵过去。
……至晚,到一大林。
……曹公寻滑荣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挡住。
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着操亭侯有恩。
”关公曰:“军师严令。
论诸葛亮作文800字诸葛亮,字孔明,是我国历史上蜚声世界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物。
他继承了汉朝天文历法、农业科技、典章制度、文艺创作和礼仪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孜孜不倦的推动者。
而除了文化方面的贡献,他在政治、军事、战略等领域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诸葛亮年少时便是才华横溢、博学多才。
他曾向刘备推荐自己的才华,说自己“能断大事,可以决乱世”,凭借深厚的学识、高超的智慧赢得了刘备的赏识。
他利用自己的才华,为刘备谋取天下、建立蜀汉不懈努力。
不仅如此,他还通晓经济、农业等多个领域,在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也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军事领域,诸葛亮也是不可多得的战略家。
他深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道理,以精细的谋略屡屡取得胜利。
在赤壁之战中,他精心策划,帮助刘备击败了东吴孙权的军队,从而确立了刘备在三国时期的王朝地位。
在定军山之战中,他联合徐庶,误导张郃,最终成功截杀张郃,为蜀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祁山之战中,他分兵假装撤退,吸引曹军上山追击,然后用火攻将曹军大胜利。
在街亭之战中,他利用曹操的虚张声势,打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胜利,使得曹操向北痛失荆州。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所著的《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均卓越匠心、博大精深,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可望不可及的巨人。
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人物。
他的才华和思想,历久弥新,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其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一直都是历代儿童启蒙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物,被后人称为“卧龙凤雏”。
他富有智慧、高尚品德,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不朽的巨人。
诸葛亮与《出师表》资料研读资料一:诸葛亮军事上的成就与其不足之处军事上的成就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
研制了一发十矢shǐ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
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
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yàn,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1.用人上的失误。
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jīn,有勇无谋。
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
其次是用马谡sù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
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
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
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例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
‚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
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
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
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
司马懿y ì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孔明阅读理解题答案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
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下面为大家带来《诸葛孔明》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诸葛孔明》阅读原文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
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
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
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
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
可以观其真情矣。
诸葛孔明对我们的启示作文诸葛孔明这个名字,你听过没?不管你是不是历史迷,肯定对这个人物有点了解。
要说诸葛亮,他的智慧和策略在中国历史上可是闪闪发光的。
你问我有什么启示?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前几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咖啡馆聊天,大家都聊起了这个话题。
小李先说:“哎,诸葛亮那脑袋瓜子真不是一般的灵活!你看他设计木牛流马的事儿,真是个神奇的发明。
”小张也插嘴:“对啊,别说木牛流马了,那个草船借箭也是绝了!我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自己像个智商低于30的家伙。
”我笑了笑,说:“你们都说对了,其实从诸葛亮身上,我们能学到不少东西。
比如说,他最牛的就是预见未来的能力。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我,我接着说:“咱们来看看他在《隆中对》里提的那些战略,真的是‘算无遗策’。
想象一下,古时候的地图都是手画的,信息还超级不全,但他居然能准确预见到未来几十年的战局,这本事真是绝了。
”小李瞪大了眼睛:“哎,你说的这么有道理,那咱们现在的生活中,怎么用这种‘预见未来’的能力呢?”“哈哈,这个问题好,”我笑着回答,“其实就像我们现在做事情一样。
如果你有个目标,提前规划好,然后一步一步去执行,就能像诸葛亮那样,把大事小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小张接着说:“说得对!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项目,真的是照着诸葛亮的方式来安排时间、分配资源,感觉效果不错!”“对啊,关键是要有耐心和细致的规划。
”我点头赞同,“有时候,做事不光是靠聪明,还得靠脚踏实地的执行。
像诸葛亮,他那时候可是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特别周到。
”小李一边点头一边说:“嗯,有道理。
我觉得他还有个特别值得学的地方,就是善于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对!你们看,他怎么调配人手,安排工作,甚至是在战场上都能保持士气高昂。
”我总结道,“这些都能告诉我们,管理和领导的艺术也非常重要。
”大家都笑了,似乎从诸葛亮的智慧中找到了不少启示。
小张说:“看来,咱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多学学诸葛亮,真的能少走不少弯路。
”我也笑了:“没错,聪明才智是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是要靠扎实的计划和良好的执行。
诸葛亮的悲剧对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启示(祁连县八宝学区青海祁连810400)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艺术长廊里,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一辆四轮车,手扶羽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形象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广博的知识,善于抓住矛盾的能力,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战术的思维等等在人们心目中构成了诸葛亮这个完美的艺术典型,他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当我近日拜读了葛楚英先生的《三国演义与人才学》后对诸葛亮这个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诸葛亮的悲剧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纵观《三国演义》,诸葛亮虽呕心沥血终未能匡扶汉室完成先帝的遗愿。
究其原因出不是诸葛亮的命短造成的,而在于他身后人才的匮乏,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个悲剧。
1. 诸葛亮的才智他的智慧是大家公认的,也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他的聪明对敌人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对于刘备也是有利有弊的:利在众人有了依靠,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弊在手下的文臣武将在他面前不敢放肆,因为它是一个权威谁也不能提出相反的见解,谁都不能跟他作对。
这就使得其他人不能在指挥谋略方面健康地成长,他们得不到锻炼自己、培养自己能力的机会。
他还经常使用锦囊妙计,得到“丞相神机,鬼神莫测”的称赞,一般人都不知道所以然,也不想知道,因此大家就养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这位丞相一旦升天,只留下了一批凡夫俗子,如何能支撑大局呢?2. 权高而独揽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虽名为军师,实际上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手里,连刘备有时都听他的调遣。
时间一久他的声望、权力日益增高,但他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注意拔尖人才的培养,这从反面说是对蜀汉政权的危害极大。
谋臣、将帅们不在其位不知其忧,再加上对他十分尊重崇拜,当遇到情况时也不动脑筋,这样,长期下去这些人就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在他的遮盖下也没有发挥才能的舞台了,再加上刘备起家时收罗的人才少,基础薄,也不十分注意分散手中的权力,这样出现诸葛亮死后后继乏人的局面是很自然的。
第五讲 诫子书1、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2、语句的理解,文章内容、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等的把握。
(一)文章概述《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三)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四)三行对译之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品行 提高修养 培养品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无以无以内心恬淡,清心寡欲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实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须学也,非学无以 学。
才干 增长才干 达成,成就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二、 知识点讲一、 考点则不能则不能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尽心,专心,奋勉,振奋冒险急躁,狭隘浮躁陶冶性情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时跟随疾行,此指增长时间消逝,逝去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成多不于是,就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悲守破房子又怎么来得及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五)文章赏析《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评价诸葛亮为何会落到如此下场呢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评价诸葛亮为何会落到如此下场呢诸葛亮,中国古代蜀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称为"睿智的谋士"、"千古神算"等。
2013年广州市中考议论文段阅读题三种诸葛亮邓拓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②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
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
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③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
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
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④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
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⑤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⑥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
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⑦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
探讨:《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谁之过?《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
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
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
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
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
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
殊不知“只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如今日之倪光南,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白手起家,在技术方面,为创建高品质的联想电脑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因缺乏现代化管理目光,他也只能急流勇退。
而“联想”现今总裁杨元庆虽非科技界精英,却对管理经营颇有自己的见地。
在科技领域,倪光南稳操胜券,而在经济领域,杨元庆却棋高一着。
两人之所以进行职位的更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要与所处的发展领域相一致,试想一下,叫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工作,恐怕他永远发现不了镭。
反之,让居里夫人坐在阁楼里构思着四大悲剧,到头来,怕是两手空空了。
可见,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
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
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王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
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
“孔明≠诸葛亮”折射教育之殇
赵光瑞
【期刊名称】《新华月报》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
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
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
结果,语文老师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总页数】1页(P65-65)
【作者】赵光瑞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3
【相关文献】
1."孔明与诸葛亮"折射教育之殇
2.孩子之殇折射教育诟病
3."孔明≠诸葛亮"折射教育之殇
4.“孔明≠诸葛亮”折射教育之殇
5.孩子之殇折射教育诟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孔明≠诸葛亮”折射教育之殇
素材汇编
0113 2225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
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
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
结果,语文老师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许多人会发笑。
但这便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模式。
老师解释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我想,老师指的是教材标准答案,学生“偏离”标准答案,老师便判错。
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我说你听”式的教育,老师告诉你的东西,你只需死记硬背,也就“学”会了。
如果“我说你想”、“我说你也说”,那就不对。
学生“想”,也要按要求去“想”,按照别人的“想”来“想”。
学生的答案和老师不一致,就不正确。
尽管我们也在标榜现代教育,但实际上离现代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倒是距离传统的教化式教育非常近。
这样的教育,往往都是在告诉你“正确的东西”,不需要你思考“不正确”的东西,或“异端”的东西。
于是,闹出“孔明不是诸葛亮”的笑话。
“孔明不是诸葛亮”,如果仅仅只是笑话也就算了,可怕的是,这是教育原则,是按照教育原则实施的教育方法,这就会阻碍未来中国人的智慧发展。
当外国都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质疑的时候,我们却继续坚持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教育,扼杀中国学生的思考天性。
这样下去,我们靠什么来赢得未来的世界竞争?
现代教育是一种心灵启迪和开发教育,许多情况下,学生是不是拥有正确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质疑和创新。
会正确思考质疑的人,他们自己会找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