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殇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优文展示】唯分赏罚,教育之殇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
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
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
可叹,教育之殇!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
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
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
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
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
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
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
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
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
《灯光2》片段读后感《灯光2》片段读后感惠州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李鑫源买了一本邓野老师的《灯光2》,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读了几个片段,就发觉邓野老师真是文采飞扬,但我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观点。
读了《灯光2》中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心里,十分佩服邓野老师。
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很少人能够做到“为了朋友,为了兄弟,可以倾尽所有而不后悔。
”但我对此还有另一方面的见解,首先,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友情,或者说不可能只有任何一方面的情感。
所以我认为讲兄弟义气是好的,但倾尽所有就有点过了,你不还有老婆孩子吗?我认为对待这种感情做到心中无愧就好。
还有邓野老师的《中国教育之殇》,读了之后深有感悟。
对于邓野老师所写的“吐槽之人往往自身不够优秀,但凡有修养、底蕴的人是不会吐槽的,因为他们懂得尊重,懂得理解。
”表示深深的质疑。
我虽然见识没有邓野老师那么广,但我曾有幸碰到过两位语文老师,我看过他们的些许文章,看完之后发现他们的底蕴非常深厚,他们曾吐槽过2018的中考作文《恒》,所以我并不认同邓野老师的观点。
我觉得吐槽并不就意味着不尊重,而是恰恰相反。
我认为那些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碍于情面而不敢于吐槽,不敢于去指正别人错误的人才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得罪请多包含。
老师的话:邓野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写作的语文老师,几年前,他出版了个人专著《灯光1》,前不久,《灯光2》闪亮登场,深得老师学生家长喜爱。
不错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本质上讲,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和作者的思维碰撞、思想对话。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经常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极思考、多写读后感,只要言之成理,就是值得肯定的。
我甚至戏言:数学老师需要的是求同,语文老师需要的是求异,试想,一所学校一个年级几百号学生写出的文章如果都是一样一样的,那得有多可怕!基于此,我大胆推出了李鑫源这则所谓的读后感。
国殇教案(5篇)《国殇》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诗歌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精神的高度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的政治抒情诗。
近代国学教育之困【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粹派教育思想。
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治、文化观不同,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粹派分道扬镳,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粹派倡导“复古存学”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蜕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翼,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随着教育平民化、科学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国粹派教育思想终于在三十年代后期隐匿于近代教育的舞台。
国粹派提出教育要立足于国家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认为语言文字立则国学立,国学立则国立;并提出“国学即国魂”的思想,认为国学是民族强大的精神来源,主张培养国人的爱国精神。
基于此,国粹派又提出普及普通教育的思想,而且还提出创办国粹学堂,来实现其国学复兴的教育理想。
在探索复兴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国粹派认为教师应博习众家学说,不囿于一家之言。
同时,国粹派站在重“中”轻“西”的立场,论证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主张立足中学、兼采西学;并以此为指导,对新式国学教科书和乡土教科书进行了探索。
国粹派是中国近代比较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教育思想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身兼双重使命,既有为建立新国家而投身革命的政治理想,又有为复兴国学而坚守信念的文化责任;他们尝试利用西学来改造中国教育,却无法对西学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还逐渐对西学产生怀疑、恐惧和敌对的情绪;他们认为中学是“精神之学”,西学是“形质之学”,表面上接受西学,实质上是以旧化新。
国粹派复兴国学的思考与努力,反映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近代以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出路的迷惘与彷徨。
由于自身理论建设不完备,国粹派在思考和探索中国教育问题时,其保守复古的思想特性往往表现出与时代潮流的格格不入。
国粹派虽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近代国学教育的先行者与国学研究的开拓者,但却无法完成革故鼎新的历史重任。
中国教育之殇:初中生被罚站3小时放学后跳楼自杀10月23日下午,定慧东里小区内,初中生小颜(化名)放学回家后即跳楼,当场死亡。
目前警方初步认定,死者系自杀身亡。
据了解,小颜放学前,曾在学校被老师罚站3个小时。
爬上17楼楼顶跳下小颜一家三口住在定慧东里17号楼。
这栋楼共17层,小颜家住在1层。
事发当天,小颜从楼顶跳下。
昨天下午,记者从小区提供的监控录像中看到,10月23日下午6点5分,小颜背着书包走进17号楼,拿钥匙打开家门;6点7分,小颜从家里走出,未背书包,在楼内乘坐电梯至顶层;6点22分,小颜从该栋楼楼顶坠下,当场身亡。
据警方初步认定,小颜系自杀身亡。
据小颜的父亲颜先生介绍,在事发后,他接到警方电话称“你家儿子出事了,赶紧回来”,他这才知道,孩子没了。
颜先生称,事发当时家中无人。
颜先生称,平时小颜与他关系非常好,“我俩就像哥们儿一样”,小颜事发前并没有什么异样,在死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书,一切都很突然。
昨天,记者来到颜先生家中。
小颜母亲坐在床上,双眼早已哭肿,抱着小颜生前的照片流眼泪,“孩子你快回来啊!妈妈想你……”死前在学校被罚站小颜今年12岁,在六一中学上初二。
据颜先生称,事发后他找到了小颜的班主任马老师。
马老师告诉颜先生,当天上午,小颜和班上一名男同学小军(化名)在课间玩耍,抬着另一名男同学下楼梯,“两个人下楼梯时,没能抬得动,被抬着的男生掉了下来,滚下楼梯,受了伤。
”马老师得知此事后,便将小颜和小军叫至办公室,并让其给受伤学生的家长及老师赔礼道歉。
颜先生称,他在校方提供的监控录像上看到,当天下午2点左右,马老师与小颜和小军走进了办公室,直到下午5点半左右,二人离开学校。
据一名与小颜同班的学生称,从中午吃过饭以后直到放学,都没有见到小颜和小军。
据小军的家长称,当天小军的姥姥久等孙子不回家,下午5点半便来到学校给马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老师才让二人回家。
该家长回忆,当天小军回家后告诉她,小颜走出学校的时候“垂着头,蔫蔫的。
国殇优秀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作者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国殇优秀教学设计5篇。
国殇课文教案篇一国殇课文教案国殇课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涵。
态度价值观: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重点:诗歌一段战斗的激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精神的高度。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较早较有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较早,较有名的一篇。
一、介绍《楚辞》和屈原的常识1、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一屈原的作品为主,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如宋玉,贾谊等。
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词》2、屈原,名平,早年得楚怀王信任,官左徒,不久,因受到贵族政治集团的诋毁,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顷襄王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当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罗江时就自沉而死。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诗人,和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的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榜样。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改编的组诗,共11首。
3、背景介绍(课文导读)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
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较后由楚国统一中国。
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
《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主要观点2、能掌握演说词富有条理性、针对性、感染力的特点3、能理解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并能结合现实有所感悟重点难点:1、这篇演说为什么能具有如此震撼的效果2、总结这篇演说词的特点(结构、内容、情感)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一、导入: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一张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排课表:文科学长——陈独秀中国小说史——鲁迅经济学——李大钊中国哲学史——胡适欧洲文学史——周作人地质学——李四光英国文学——辜鸿铭印度哲学——梁漱溟中国文字学——黄侃这些老师中,既有像辜鸿铭这样拖着长辫、穿长袍马褂的守旧派人物,也有像陈独秀、鲁迅这样思想激进的新派人物。
如果你生在当时,你希望在这所学校求学吗?为什么?这就是当年北京大学的排课表,而一手打造这样一座思想圣殿的正是被称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先生。
有人说是他为北大注入了灵魂,那么在他出任校长之际的北京大学和北京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背景的了解:当时的北京大学和北京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勾画相关语句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明确:急功近利,攀附权贵,敷衍塞责,道德沦丧……(补充:当时的北大学生有的本身已是官员,还有很多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他们来到北大只是为了混张文凭来作为未来进阶的敲门砖,所以这群人聚在一起吃花酒,捧名角,打麻将,甚至连上课都要差仆来请说“请老爷上课”。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换过几任校长,均无力改变北大的现实,可以说蔡元培先生的这次赴任确实是“奉命于危难之间”的义不容辞的挺身而出。
)他于1917年就任之初所做的这次演说被评价为掀开了北大历史上新的篇章,我们很遗憾没能倾听到这场演说,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先生,是当时有幸坐在听众席里的一员。
他后来回忆起当天的演讲说“那深邃的、无畏的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
中国教育之殇(1)
-――辅导班,学生的梦魇
盼过五月盼六月,七月在眼巴眼望中来了,学生们盼望的暑假终于到了,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
可各种各样的暑假班迫不及待地纷纷登场,奥数班、作文班、新思维班、北外超前教育班、清华外语班、初一预科班、初二预科班、初三预科班……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这些大量的补习班吸引着家长的眼球,掏着家长的钱袋子,剥夺着学生们的自由时间。
我家门前的一个小学在散学典礼那天,门外排开七八个招生的宣传台,校园外高悬五六条红彤彤的招生横幅:“作文兵法,让你的孩子快人一步”;“张老师数学保你考试无忧”;“新概念英语,你最明智的选择”……。
邻居家的孩子在去年的夏天过了一个无比繁忙的暑假。
去年他将要升九年级,期末时英语成绩不太理想,放假伊始,各科老师下发了五张试卷,一周一返校,上交试卷,三周之后学校暑假班开始,上午8:00-11:30,下午2:00-5:00,中午午休还有作业,晚上6:00-8:00英语家教老师来家辅导。
曾经和邻居父子交谈过此事,父亲无耐地说:“孩子太累了,每天早上喊几遍都不醒,可不忍心也不行,别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成绩顶尖的学生也不例外,人家都上,我们不上那不拉得更远了吗?”
儿子说:“谁想上补习班?我也想放假放松一下,和同学去踢足球,上网、旅游,可家长、学校、老师不答应。
算了,我再忍几年,等我考上大学,我尽情玩,把这几年受的苦给补回来。
”
家长在攀比盲从,学生在苦捱应付,那老师在干吗?
老师们在竞相办班,小学办初中办高中办,办复习班办预科班办加强班,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们也在攀比谁办了班谁牛气,谁办不起班谁窝囊,谁的班人多,谁的班人少,甚至出现了同一个班级的老师相互抢学生的事。
一个暑假班办下来,单人收入在4000-10000
元不等。
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被称为辅导班牛人,平时周末办,寒暑假也办,每月此项收入是工资的2-3倍,“坐骑”也跟着换了几个,越换越高档。
社会要求学生有好成绩,家长期待孩子能优于他人,教师既要好成绩,又要创收。
于是乎,辅导班越办越多,越演越烈,不上辅导班的孩子是另类,不办辅导班的老师是号召力不行。
于是,正常变成不正常,不正常倒成了正常。
一个脑子里满是狭隘的死知识的学生,一个没有任何初中行动的学生,一个永远泡在补习和书本中的孩子,怎么成人,怎么谋生,怎么成材。
一个没有爱心没有怜悯的老师,一个只知教书不管育人的老师,一个只想办班创收的老师,怎么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
功利性是我们整修社会的通病,只要有利益驱动,管它原则?!管它良心?!管它国家命运?!教育待业如此,其它行业又岂能豁免。
呜呼!辅导班――中国教育之瘤,中国教育之殇!
中国教育之殇(2)
-――困坐书城,破壁无期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
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
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
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
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这就是五一劳动节的源由。
当我们成年人早已习惯八小时工作制时,有谁计算过一个中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有多长呢?以我家附近的一个寄宿制中学为例,咱们算一算吧!早自习6:10-7:10,早辅导7:40-8:10,上午四节课,每节45分钟,中午辅导12:40-1:40,下午又四节课,晚辅导6:10-6:40,晚上自习两节,一共10.5个小时,九年级还要加一个小时,将近12个小时。
自习和辅导也同样有老师在,学生一般是背书或做作业,与正课无异。
尤其是饭后辅导,吃饭时间为30-40分钟,很多学生这口刚刚把饭咽下喉咙,那边老师已到了教室,他们不得不拿起钢笔埋头奋战于作业堆中。
长此已往,很多学生已养成了非凡的坐功。
课间也懒得出去动一动,端坐于凳子上,看书、吃零食或继续做作业,反正“作业何时了无空暇停笔一问之”。
城市的学生更甚,晚饭后的作业是一天中的重头戏,语文作业:一张试卷带作文;数学作业:两张试卷;英语作业:一份试卷;化学作业:P9-12;物理作业:P12-16。
类似的作业清
单是家常便饭,考前则更为恐怖。
于是,城市的学生草草吃罢晚饭,没空瞄一眼电视,扑在书桌上,开始挑灯夜读,熬到10点半不叫熬夜,11点、12点者大有人在。
曾听到一个真实的事情:妈妈在梦乡里惊醒,已是午夜1:30,见女儿的房间里灯还亮着,就问:“还没做完?算了,快睡吧。
”“妈,你睡吧,我还有一张试卷就做完了!”女儿疲惫地回答。
这不杜撰,这不是个案,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网上谑语说如是:什么起得最早―――鸡和学生。
什么睡得最迟―――小姐和学生。
早在二十年前,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来华访问说:“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他们谦逊好学,热爱读书,他们的书包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他们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他们的成绩几乎都是A,可我们的学生太贪玩,二十年后我们一定会落后于中国人。
”二十年过去了,这位专家的预言没有实现,美国的学生依然在悠哉地学习,悠哉地成长,悠哉地摘取各种奖项,而我们还在讨论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我们的学生依然在题海中鼓励自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过着比二十年前更苦更累更读死书的日子。
我们真地不知道,中国是怎么了?中国教育是怎么了?中国的学生们非得接受这非人的折磨要,非得过这种囚徒般的读书生活?当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在抱怨孩子们不努力时,想一想我们这些成年人能承受住这种学生生活吗?
一位学校领导不相信,他说为了督促教师们上好课,他要用一周时间,坐班听课,第一晌,他做得很好,第二晌他听了两节觉得腰疼,第三晌他听了三节,如坐针乩,第四晌他听了四节,一节在打瞌睡,一节睡着了。
第三天他不再坚持,撤回他的办公室,而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12载的寒窗苦读,
坐折板凳,沤心沥血,像老祖宗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胅,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那么12年的历练之后,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是人中之龙凤,是等风云际会之时,一飞冲天了。
可事实如此吗?12年后,我们的学生两手白拙,没有生活的经验,没有谋生的能力,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高尚的品德。
12年的辛苦化为乌有,父母心痛,老师心痛,心痛归心痛,可总是无可耐何,后来的学生依然走进这个怪圈里:苦读――乌有――心痛。
周而复始,然则何时了了?
只有当政者能听懂民声之时,下定决心抛弃数千年“科举”之“精粹”时,把评比人变成培养人之时,中华民族的教育才会真正复兴!
而在今时,我只能长叹一声:“困坐书城,破壁无期―――中国教育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