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六章对流换热基本方程
- 格式:ppt
- 大小:669.50 KB
- 文档页数:30
对流换热能量方程一、概述对流换热是指通过流体的运动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对流换热能量方程是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学表达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对流换热能量方程的含义、推导过程和应用。
二、对流换热能量方程含义对流换热能量方程描述了在某一时刻,单位时间内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到单位面积上的热量。
它可以表示为:q = hA(Ts - Tf)其中,q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h是对流换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Ts和Tf分别是固体表面温度和流体温度。
三、对流换热系数对于不同的情况,对流换热系数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自然对流中,h通常非常小;而在强制对流中,h则会比较大。
此外,在液态介质中和气态介质中,h也会有很大差别。
四、推导过程为了得到上述公式,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假设:1. 流体速度与距离无关;2. 流体温度与距离无关;3. 流体是定常的。
在这些假设下,我们可以通过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来推导出对流换热能量方程。
首先,考虑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传递。
根据热传导定律,这个值可以表示为:q = -k(dT/dx)其中,k是热导率,dT/dx是温度梯度。
但是,在对流换热中,温度梯度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因为它随着流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将上述公式进行修正。
假设在距离x处的流体速度为v(x),温度为T(x),则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传递可以表示为:q = -k(dT/dx) + pvCp(Ts - T)其中,p是密度,Cp是比热容,Ts是固体表面温度。
第一项表示由于温度梯度引起的传热;第二项表示由于流体运动引起的传热。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对流换热系数h。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q = hA(Ts - Tf)我们可以将上述公式中的q和Ts替换成上述修正后的公式,得到:h = pvCp(v/x)最终,我们将上述公式代入修正后的热传导定律中,即可得到对流换热能量方程。
五、应用对流换热能量方程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六章高速流动对流换热在前面几章介绍的强制对流换热中,我们假设速度和速度梯度充分小,以致动能和粘性耗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考虑高速和粘性耗散的影响。
我们主要介绍有更多重要应用的外部边界层。
6.1 高速流对流换热基本概念高速对流主要涉及以下两类现象:z从机械能向热能的转换,导致流体中的温度发生变化;z由于温度变化使流体的物性发生变化。
空气一类气体若具有极高的速度,将会导致超高温离解、质量浓度梯度,并因此发生质量扩散,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仅限于关注未发生化学反应的边界层;对空气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将不考虑温度超过2000K或者马赫数高于5的情况。
对液体,如果普朗特数足够高的话,粘性耗散实际上在中等速度时就具有很可观的作用。
我们的讨论仅限于普朗特数接近于1的气体。
有关高速对流的研究大都涉及对机械能转换和流体物性随温度变化两个因素的总体考虑,很难看到它们单独的影响。
这里,我们暂不考虑变物性的影响,首先讨论能量转换问题。
能量转换过程能可逆地发生,也能不可逆地发生。
比如,在边界层内,激波与粘性的相互作用使得机械能与热能间的不可逆转换增大,无粘性的速度变化(比如在接近亚音速滞止点附近流体的减速)则产生可逆的,或者非常接近可逆的能量转换。
高速边界层滞止点的比较能很好地说明这两种情况的明显区别。
z在滞止点(图6-1)处速度降低,边界层以外的压力和温度提高。
对于亚音速流动,该过程几乎是等熵的,流体粘度不起什么作用。
无论减速可逆还是不可逆,滞止区边界层以外的流体温度等于滞止温度,也就是说,流体温升来自于绝热减速:(6.1.1) 若不考虑变物性影响,并用*T ∞代替T ∞,低速滞止点的解也能适用于高速滞止点问题: w w ()q h T T ∗∞=− (6.1.2)z 但高速边界层问题有所不同。
如果自由速度很高,边界层以内速度梯度很大,边界层内因粘性切应力产生粘性耗散。
如果物体是绝热的,那么耗散产生的热量可以靠分子或者涡漩传导的机理,从靠近表面的向边界层外传递出去,如图6-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