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基础及微分方程组
- 格式:pptx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48
对流传热第一题:知识点总结(一)对流传热概述1、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量传递。
传热机理:热对流和热传导的联合作用热流量用牛顿冷却公式表示:Φ=hA△t其中对流传热面积A,温差△t,对流传热系数h2、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1)流动的起因:>由于流动起因的不同,对流换热分为强迫对流传热与自然对流传热两大类。
(2)流动速度:>根据粘性流体流动存在着层流和湍流两种状态,对流传热分为层流对流传热与湍流对流传热两大类。
(3)流体有无相变:同种流体发生相变的换热强度比无相变时大得多。
(4)壁面的几何形状、大小和位置:对流体在壁面上的运动状态、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有很大影响。
(5)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影响对流传热系数有热导率λ,密度,比定压热容,流体粘度,体积膨胀系数。
综上所述,影响对流传热系数h的主要因素,可定性地用函数形式表示为h=f(v,l,λ,,,或,,)(二)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1、流动边界层特性:(1)流体雷诺数较大时,流动边界层厚度与物体的几何尺寸相比很小;(2)流体流速变化几乎完全在流动边界层内,而边界层外的主流区流速几乎不变化;(3)在边界层内,粘性力和惯性力具有相同的量级,他们均不可忽略;(4)在垂直于壁面方向上,流体压力实际上可视为不变,即=0;(5)当雷诺数大到一定数值时,边界层内的流动状态可分为层流和湍流。
2、热边界层定义:当流体流过物体,而平物体表面的温度与来流流体的温度不相等时,在壁面上方形成的温度发生显著变化的薄层,称为热边界层。
热边界层厚度: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达到壁面与来流流体之间的温差的0.99倍时,即=0.99,此位置就是边界层的外边缘,而该点到壁面之间的距离则是热边界层的厚度记为。
与δ一般不相等。
3、普朗特数流动边界层厚度δ反应流体分子动量扩散能力,与运动粘度有关;而热边界层厚度反应流体分子热量扩散的能力,与热扩散率a有关。
==它的大小表征流体动量扩散率与热量扩散率之比(三)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1、连续性方程+=02、动量微分方程根据动量定理可导出流体边界层动量微分方程流体纵掠平壁时3、能量微分方程热扩散率a=边界层能量微分方程式:+=4、对流传热微分方程-------x处的对流传热温差------流体的热导率-------x处壁面上流体的温度变化率(四)、管内强迫对流传热1、全管长平均温度可取管的进、出口断面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全管长温度的平均,即=()2、层流和湍流的判别由雷诺数Re大小来判别针对管内流动,当Re<2200时为层流;Re>1×时为湍流;2200<Re<1×时则为不稳定的过渡段(1)管内流动:(2)板内流动:湍流强迫对流传热管内强迫对流平均对流传热系数特征数关联式为:=0.023R P:考虑边界层内温度分布对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的温度修正系数;:考虑短管管长对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的短管修正系数;:考虑管道弯曲对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的弯管修正系数。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共有几类方程
流体传热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物理特性和现象,针对流体传热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微分方程组也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凝聚态和气体态两类。
其中,凝聚态的流体传热方程组由湿度、热量、压力和质量方程组构成,其中湿度方程独立于其他流体参数,它只描述水分的变化;热量方程组由热输运方程、温度方程和热量源项三部分构成,主要用来描述热能的穿透和传递;压力方程组由压强和密度构成,主要用于研究流体压力作用对流体温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质量方程组描述流体物质的输入和流动。
气体态的流体传热方程通常由热传导方程、热共振方程和浸入方程三部分构成,主要用来描述气体传热的特性及其与温度、湿度以及环境温度等参数的关系;此外,还有力学方程组,用于描述流体对外界力学作用的响应和发展趋势。
总之,流体传热微分方程组共有凝聚态和气体态两类,凝聚态方程组包括湿度、热量、压力和质量方程组,气体态方程组主要由热传导方程、热共振方程和浸入方程组成,力学方程则是描述流体对外界输入的响应和发展趋势的方程组。
这些方程组所研究的物理现象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科学实验中提供的数据也是极其丰富且严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