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医院感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医院内的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
本文将详细探讨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并导致发病的现象。
医院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病痛,还给医疗机构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二、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病原菌的传播,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并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抗菌药物应用的必要性评估: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权衡抗菌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选择广谱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强力药物。
3. 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但同时需要注意合理的使用时间和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过短的使用。
4. 关注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加强抗菌药物监测与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及时获取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和评估,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了确保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能够有效落实,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具体做法包括:1. 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2. 定期开展知识竞赛和讲座: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和讲座等形式,加深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管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监测和评估能力。
3. 分享成功经验:医疗机构可以在内部交流平台上分享成功的抗菌药物管理经验,激励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在医院中,患者的主要目的是接受治疗并恢复健康。
然而,医院感染成为了威胁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治疗期间或入院后,患者从医院环境或与治疗有关的其他因素中感染疾病的情况。
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并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为了遏制医院感染的蔓延,医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定期消毒、隔离感染源患者等。
然而,抗菌药物的使用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杀死细菌或抑制其生长来控制感染。
然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已经引发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性问题。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这些药物对感染的控制能力降低。
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对于医院感染尤为严重。
当患者感染了多重耐药菌时,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健康风险。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即准确选择合适的药物,以正确的剂量使用,并在治疗完成后及时停药。
这可以减少抗菌药物对细菌的选择性压力,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来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
除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还应加强细菌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这包括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定期筛查,以及监测医院环境中的细菌污染情况。
一旦发现感染源,医院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消毒,以阻断感染的传播。
此外,医院应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培训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佩戴和处理防护装备,正确执行手卫生,以及掌握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都能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在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咨询医护人员对于自己或家人身体状况的关注等等。
此外,患者和家属还应了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并遵医嘱服用。
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来应对。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一、引言抗菌药物是很重要的药物类别,它可以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拯救病人的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细菌,并且一些患者出现了抗生素过敏的情况。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地管理抗生素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不同类别。
这些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时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准确地判断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抗生素过敏和耐药细菌的产生。
抗生素过度使用会导致患者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日后治疗感染的难度加大。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抗生素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在使用抗生素时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3.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病原学证据为基础,预防为第一”的原则。
首先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注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风险,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三、医院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使用1. 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因治疗活动而并发的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由于医院感染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抗生素的使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抗生素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医院感染,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展。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地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剂量,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医院感染的免疫防御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的患者得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增加医疗费用,并且在严重情况下甚至致命。
因此,充分了解医院感染的免疫防御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一、免疫防御1. 提高个体免疫力个体的免疫力是最基础的抵御医院感染的防线。
患者在住院期间要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摄入均衡的饮食,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此外,积极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特定疾病的感染。
2. 加强手卫生手是医务人员最主要的传播源,定期且正确地进行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通过使用酒精消毒剂进行常规手消毒。
患者和病家也应积极配合,勤洗双手,保持个人卫生。
3. 空气传播控制医院内部的空气传播是常见的医院感染途径之一。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布局空调和通风系统,定期检查和维护过滤设备,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
患者、陪护人员和医务人员在散步或者接触到疑似传染源后,应及时更换衣物,使用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
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医院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起着核心作用。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进行使用。
同时,应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2. 严格执行手术用抗菌药物指南手术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时机,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地控制术后感染是关键。
医务人员在手术前应明确手术感染风险,并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同时,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预防性使用,术后及时停药。
3. 强化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存储和使用符合标准。
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相关政策和规定,严禁自行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第四节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
抗菌药物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最多、最广泛的的药物。
抗菌药物应用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抗菌药物的更新换代,为人类控制各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如果抗菌药物应用不当,又可导致菌群失调、细菌耐性增加、对人体重要器官损伤等新问题,从而增加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产生的MRSA、MRSE、VRE 等耐药菌侏,给医学界带来新的威胁。
事实证明,以药物过敏试验指导用药和对已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减少使用,都可减缓和改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对之进行科学管理对于防治医院感染至关重要,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又一重要支柱。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5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一、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病原菌不明,任意使用抗菌药
使用抗菌药物要有明确指征(适应证),绝不能滥用。
有的医生在没有药敏实验结果之前就使用抗菌药物,病原菌不明,用药带有盲目性;有些临床医生出于保险起见,放宽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用药范围,或直接使用限制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2、对抗菌药物有关基础知识缺乏了解
1)药物选择、给药时间、剂量、途经不合理,片面认为新的抗菌药物作用更好。
例如,在慢支的治疗中,抗生素是常规使用药物,但慢支发作的诱因并不都是细菌性感染。
有确凿证据表明,慢支急性发作只有在气急加重、痰量增加和脓性痰这三项征象全部具备时才应该使用抗生素。
但有的医生对慢支发作常规使用抗生素。
2)认为加大剂量可增加疗效。
加大剂量不一定增加疗效。
药效学研究证明,并不是所有药物的剂量-效应都是成正比的,例如,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决定其疗效的是血清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一般要求达到给药间隔时间的60%才能发挥最好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认为静脉滴注效果好于口服。
有些人总以为静脉给药比口服给药作用快、疗效好,其实口服给药绝大多数抗生素在1~2h也都能达到血药高峰。
所以只要药物口服吸收率在50%以上,一般情况下,口服和静脉给药疗效是一样的,并不都需要经静脉途径给药。
4)给药时间把握不准。
有的医生不清楚药物的正确用法,不加区别地一天一次给药,殊不知,青霉素的半衰期不中1小时,应该每隔4~6h给药一次,才能保证血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达到规定要求。
3、擅自扩大预防用药指征
一种十分不良的倾向是过于扩大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指征。
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是病毒,根本没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另外就是对待感冒大多医生会处方抗生素,意在“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其实这对原本健康者并没有必要。
实际上,预防性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
4、滥用广谱抗生素
5、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对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不加区别使用,出现滥用广谱抗生素的情况。
实际上,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首先要考虑用谱抗生素,而要慎用广谱抗生素。
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出现耐药性。
二、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危害
1、抗菌药物滥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
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是人体内正常菌丛的异化,而杀灭或抑制细菌药物则是外来的异物,所以我们形容细菌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
因为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理、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
理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清楚。
但就已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还是可以知道这些机理是相当复杂,甚至是相当矛盾的。
条件致病菌引起了医院感染,机体必然要做出反应,所以出现了症状和体征,而应用抗菌物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细菌为了生存下去必然做出种种反应,因为抗菌药物对细菌是一种选择性压力,人们不会选择天然耐药的抗菌药物,只能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杀灭敏感的细菌,而有些细菌不敏感,则会大量繁殖,这样耐药性细菌就在体内占优势,就形成了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有“选择性压力”,所以滥用抗菌药物,包括无目的应用(无适应征)和不合规律的应用,是产生细菌耐药性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管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如何,仍继续不合理地应用下去,不但会使诊断、治疗复杂化,而且治疗危机也会提前到来。
2、抗菌药物滥用增加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过多使用和滥用,使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菌群受抑制,未被抑制者则乘机大量繁殖,增加其毒力为细菌入侵和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
与此相关的医院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易发生于原有的感染病灶的部位。
根据临床一些病例的分析表明,一些慢性阻塞性肺部感染是因长年甚至几十年应用多种抗菌药面使肺内真菌生长蔓延面致。
3、抗菌药物滥用增加患者的易感性
某些抗菌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滥用抗菌药物对人体要代谢器官有毒性作用。
抗菌药物可通过直接刺激、化学刺激,阻碍人体细胞蛋白质合成或阻碍酶系功能,引起肝、肾、心、肺、神经系统的损伤。
也可因原有的遗传缺陷和病理状态而诱发生理、生化异常的组织或器官产生病理改变。
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多见者为皮疹,其他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消肿、接触性皮炎等,这些易破坏皮肤和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致病菌创造感染途径。
免疫能力是机体抵抗感染的决定因素,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也是体弱、重病等抵抗力极弱的患者。
抗菌药可影响吞噬作用或杀伤作用、淋巴细胞转化过程、体液免疫过程、粒细胞生成及其功能等不同环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而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则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为抗菌药物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它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手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抗菌药物应用不当,不公会造成浪费,而且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增加,以及许多药物性疾患的发生。
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事管理部门、各级医院的领导和职能部门以及各级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把这个工作当作提高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药材管理和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来对待。
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必须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一)抗菌药物管理的组织与职责
由医院药事委员会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的管理,下设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
药剂科全面负责医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应用情况,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组织专家对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进行指导和咨询。
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助拟订合理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负责相关内容的培训,定期向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提交医院感染的相关信息。
检验科负责微生物监测。
开展病原体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并向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反馈。
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药;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药物管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是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1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特殊使用: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分级管理办法有: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和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