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的鉴别诊断和检查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口腔扁平苔藓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全球患病率约为0.5~3%;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长期糜烂不愈的损害有潜在的恶变风险,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口腔潜在恶性疾患,最新研究显示口腔扁平苔癣的恶变率为0.8%~1.5%。
由于口腔扁平苔癣的病因机制复杂,治疗方式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口腔扁平苔癣诊断治疗流程,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订本指南。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临床表现口腔扁平苔癣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所有口腔黏膜均可受累,颊黏膜是口腔扁平苔癣最好发的部位。
损害多为双侧对称分布,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灰白色丘疹,组成角化条纹,又进一步交织形成网状、环状或斑块状等多种形态,其间可伴有充血、萎缩、糜烂或水疱等损害。
病程较长的陈旧性损害可变成棕褐色或暗紫色色素沉着。
口腔内可表现为一种损害形态或多种损害形态同时出现,且各型损害可互相转变。
口腔损害反复迁延,一般难以自愈。
根据损害类型,临床上将口腔扁平苔癣分为糜烂型和非糜烂型(丘疹型、网纹型、斑块型和水疱型):1.糜烂型口腔黏膜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糜烂损害,表面覆盖淡黄色或白色假膜,周围充血、水肿,有灰白色网纹环绕,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
患者常有刺激痛和自发痛等自觉症状。
2.非糜烂型(1)丘疹型密集分布的灰白色或珠光色针尖大小的丘疹,多见于颊黏膜,常对称发生,常与网纹型损害同时出现。
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
(2)网纹型稍高隆起的灰白色条纹,交织成网状和环状,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
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有黏膜粗糙感、木涩感、烧灼感、口干等不适。
(3)斑块型灰白色丘疹融合成斑块状,损害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不高于黏膜表面,对称或单侧发生,多见于舌背,伴舌乳头萎缩或消失。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
(4)水疱型透明或半透明的水疱,周围伴有灰白色斑纹或丘疹,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糜烂面。
口腔扁平苔癣
口腔扁平苔癣是一种口腔黏膜炎症,也被称为口腔扁平状红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它主要影响口腔黏膜和舌头表面,并可能引起口臭、口腔干燥、口腔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口腔扁平苔癣的病因不完全了解,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有关。
该病的表现包括口腔黏膜和舌头上的白色、红色或灰色斑块和瘢痕痕迹。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口腔的正常功能,例如嚼食、食物进食和言语。
在某些情况下,病变可能会进展到口腔癌。
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轻炎症和停止病变进展。
具体治疗方案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
口腔扁平苔癣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口腔洗液和外用药膏等。
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例如使用漱口水、刷牙和用牙线等来帮助控制炎症。
此外,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品和饮料,例如酸性食物、辛辣食品和咖啡。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口腔清洁干净,避免抽烟和喝酒等伤害口腔黏膜的行为。
总之,口腔扁平苔癣可以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但通过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可以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如果您遇到口腔上的不适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以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
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ICD-10:L43)。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2.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有对称性,颊黏膜最常见。
3.病损由白色丘疹排列网状、树枝状、环状成条纹或斑块等,可伴有基底黏膜充血、糜烂。
4.可同时伴有全身皮肤损害,多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为扁平多角紫红色丘疹,有瘙痒;亦可出现指(趾)甲病损。
5.病损部位活体组织检查可见扁平苔藓组织病理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经临床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洁治、调牙合。
(2)局部消毒防腐药物。
(3)镇痛药物。
(4)局部免疫治疗。
(5)去除角化病损药物。
(6)物理治疗。
2.全身治疗(1)免疫治疗。
(2)去角化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
4.口腔卫生和心理宣教。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43口腔扁平苔藓(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1)本病在口腔黏膜发生、发展、诊治的情况。
(2)精神创伤史。
一般扁平苔藓主要表现在:口腔,其次是皮肤,较少表现在生殖器,鼻腔等其他粘膜区很少。
扁平苔藓(1ichenplanus)是一种皮肤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口腔粘膜常见病之一。
可单独发生于口腔粘膜或皮肤,也可二者同时并发。
—般认为在口腔粘膜病中,除复发性口腔溃疡外,以扁平苔藓最常见。
全国“白斑”“扁平苔藓”两病小组1979年统计资料记载,全国共调查134 492人,扁平苔藓患者占0.51%。
一般认为口腔扁平苔藓患病率为0.02%-0.22%。
关于口腔扁平苔藓与皮肤扁平苔藓发病比例关系,报道很不一致,口腔与皮肤扁平苔藓同时罹患虽缺少确切统计,但一般比例很低,在10%以下。
口腔扁平苔藓男女均可发病,多数统计资料表明女性多于男性。
年龄不限。
从十几岁儿童到六七十岁老人均可发病。
但多发于中年。
以30一50岁占比例最大。
生殖器扁平苔癣多发于婚后中青年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本病多呈慢性迁延反复波动过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以上。
亦可间歇发作,并有较长缓解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扁平苔藓病癌变率呈上升趋势。
【病因】病因归结如下:(一)感染因素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本病与微生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Thyreason 等在病损上皮细胞内发现类似病毒的核内小体,曾认为是致病病毒,但电镜观察,表明这种核内小体是病损区细胞核膜的横切面,系上皮细胞内非特异性结构,并非病毒颗粒。
有的学者电镜观察上皮深层有细胞样结构,因此认为系细菌侵入粘膜上皮而发病,但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所否定,因只见于糜烂型扁平苔藓破损的上皮内,而在非糜烂型只在上皮表面发现细菌,所以认为不是扁平苔藓的致病细菌。
(二)精神神经因素患者因环境、家庭、工作,个人生活等各方面原因,身心活动受影响,精神受到创伤,紧张、焦虑、忧郁等,使机体发生心理、病理、生化代谢等一系列变化、产生失调紊乱而致病。
(三)内分泌因素本病女性患者较多,病情波动与妊娠、更年期以及一些影响内分泌功能的有关。
扁平苔藓病历书写范文# 门诊病历。
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患者性别]年龄:[X]岁。
职业:[具体职业]就诊日期:[具体年月日]一、主诉。
嘴巴里长了些奇怪的东西,难受得很,有段时间了。
二、现病史。
患者大概在[X]个月前,偶然发现口腔黏膜上有些小白纹,就像地上干裂的小缝儿似的,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儿。
可是这小纹儿啊,越来越多,嘴巴里两边腮帮子的地方、舌头边上还有嘴唇里面都开始有了。
而且最近感觉嘴巴里干巴巴的,吃啥都不得劲儿,稍微有点刺激性的东西,像酸辣的,碰到那些地方就刺刺的疼,就像小蚂蚁在咬一样。
平时不碰它的时候呢,也老是觉得嘴里有东西糊着,不清爽。
这才想着得来医院看看,到底是咋回事儿。
三、既往史。
患者身体还算可以,没什么大病。
就是小时候得过一次肺炎,早就治好了。
也没有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病。
平时偶尔感冒,吃点药就好了。
没有药物过敏史,不过打小就对花粉有点过敏,一到春天花开的时候,就老是打喷嚏、流鼻涕。
四、个人史。
患者不抽烟,酒呢,也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偶尔喝一点。
平时爱吃点辣的,像火锅啊,麻辣烫啥的,是个无辣不欢的主儿。
在[工作单位名称]上班,工作压力还行,不算特别大。
平常作息比较规律,晚上大概11点左右睡觉,早上7点多就起床了。
五、家族史。
家里人身体都挺健康的,父母都健在,也没有什么遗传性的疾病。
就是爷爷有过胃病,不过那好像和这个嘴巴里的病也没什么关系。
六、体格检查。
1. 口腔检查。
口腔黏膜:双侧颊黏膜、舌腹及下唇内侧可见灰白色的小丘疹组成的网状、树枝状斑纹,界限比较清楚,就像一张白色的小蜘蛛网趴在黏膜上。
斑纹周围黏膜微微发红,就像给这小蜘蛛网镶了个红边儿。
舌头:舌体活动自如,但是舌头边缘也有几条白色的条纹,看起来有点像地图上弯弯曲曲的小河沟。
嘴唇:下唇内侧黏膜可见同样的病变,黏膜表面看起来有点粗糙,用棉签轻轻擦一擦,也没有出血或者破溃的情况。
2. 全身检查。
患者体温正常,血压、心率啥的都在正常范围。
口腔扁平苔藓(OLP)属于口腔粘膜病,也是粘膜科比较常见的病。
治疗应上口腔医院的粘膜科,他们一般有自己总结的治疗方法。
比如自己配的药。
参考:口腔科疾病描述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感染疾患,病损可同时或分别发生在皮肤和黏膜。
口腔扁平苔藓是多见病,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年龄为中年人,但从十几岁儿童到80岁老人都可发病。
口腔黏膜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大多左右对称,87.5%的病损多发于颊部,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常偶然发现。
有些患者感到黏膜粗糙、木溲感、烧灼感,口干,偶有虫爬痒感。
黏膜充血糜烂和遇辛辣、热、酸、咸味刺激时,局部第三灼痛。
病情可反复波动,可同时出现多样病损。
并可相互重叠和相互转变。
病损为白色小丘疹,一般为针头大,属角化病损,由白色丘疹组织的各种花纹,以白色条纹、白色斑块为主,有网状,树枝状、环状或半环状,黏膜可发生红斑、充血、糜烂、萎缩和水疱。
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最佳方法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表现为口腔黏膜发生异样增生和色素沉着。
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最佳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口腔清洁:口腔卫生对于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非常重要。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可有效去除口腔中的细菌和污垢,减少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 药物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来治疗,例如酮康唑口腔溶液。
这种药物可以杀灭口腔中的真菌,减轻口腔炎症,缓解不适症状。
3. 营养调理: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如辛辣食物、烟酒和醋类食品等。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食物,有助于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
4. 心理调节:口腔扁平苔藓可以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焦虑等心理压力。
因此,积极的心理调节和缓解压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5. 定期复诊:口腔扁平苔藓需要定期复诊,让医生进行口腔检查,评估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最佳方法包括保持口腔清洁、
药物治疗、营养调理、心理调节以及定期复诊。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口腔扁平苔藓的症状,促进口腔黏膜的恢复。
2022口腔扁平苔藓诊疗指南修订版(全文)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其患病率为0.1%~4.0%,以中年女性多见,大多数患者有疼痛、粗糙不适等症状,进食刺激性食物疼痛加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部分病例有癌变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归入口腔潜在恶性病变(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的范畴,患者常有紧张、焦虑情绪。
因此,OLP对患者身心造成较大危害。
由于我国各级口腔医师对OLP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循证规范化治疗理念不够成熟、治疗药物或方法的选择差异较大,使OLP诊疗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有必要制订OLP诊疗相关规范化指导性文件。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联合颁布了《口腔扁平苔藓诊疗指南(试行)》,为推动OLP的规范诊疗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对OLP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实践指南方法学的逐步成熟,需对原指南进行修订更新。
经中华口腔医学会团体标准、规范、指南制订立项(CHSA立项标准号:2017-06),OLP诊疗指南修订小组主要以“WHO指南制定手册”和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为标准,对国内外OLP临床诊疗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评价,经过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形成推荐意见、3轮外部评审等环节,完成对OLP诊疗指南试行版的修订工作。
修订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OLP诊疗指南,有利于提升我国口腔医师对OLP的诊疗水平,对解除患者病痛、改善预后、促进口腔黏膜病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注册(注册号:IPGRP-2021CN272),并于2021年6月由中华口腔医学会正式发布(指南批准号:T/CHSA 005—2021)。
扁平苔藓病理表现很多人对于扁平苔藓并不了解,但是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能够,因为近年来扁平苔藓的癌变,案例也越来越多,所以这告诉着每个人,这种疾病已经在逐渐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对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降低这种疾病出现癌变的可能,以及对身体的影响。
在黏膜的白色条纹处,上皮为不全角化层,在黏膜发红部位,则上皮表层无角化,且结缔组织内血管可有扩张充血,一般棘层增生较多,也有少数棘层萎缩。
上皮钉突显示不规则延长。
少数上皮钉突下端变尖呈锯齿状。
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因此,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基底细胞液化明显者可形成上皮下疱。
黏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其浸润范围一般不达到黏膜下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研究证实这些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
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黏膜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或称civatte小体,其直径平均为10μm左右,为均质性嗜酸性,PAS染色阳性呈玫瑰红色。
这种小体可能是细胞凋亡(apoptosis)的一种产物。
电镜观察可见基底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胀,胞浆内出现空泡,严重者空泡多而大,结构消失。
基底细胞和基膜间半桥粒数量减少,可见基膜增殖、断裂和脱位。
在上皮内可见白细胞,且有变性现象。
长期以来认为口腔扁平苔鲜是一种良性病变。
近年来有关其癌变的报告渐多,且众说纷纭:一种认为是癌前病变;另一种认为是癌前状态,不是癌前病变;第三种认为此病确使癌发生的危险增加,具有癌变潜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总之,综上所述口腔扁平苔藓确实存在潜在的恶性-且有组织病理学的形态变化,如上皮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增生,因而并不是一种状态。
对此病还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糜烂型、溃疡型以及萎缩型更应注意追踪观察。
上面就是扁平苔藓的病理分析介绍,通过这些介绍,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不管是遇到哪一种疾病,都不能够忽视它的治疗,因为身体健康,可以说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不能够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口腔粘膜扁平苔藓摘要】于扁平苔藓病因不明,所以尚缺乏特效疗法。
目前对扁平苔藓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种类较多妻,包括建立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去除病灶、治疗患牙;去除或更换能引起电位差的不良修复体;使用激素,调节免疫功能药物;使用维生素等;镇静剂;心理治疗等。
上述各种方法可以单一进行,也可综合应用,一般以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口腔粘膜扁平苔藓扁平苔藓是一种皮肤—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单独发生于口腔或皮肤,也可以二者同时发病,不过以单独发生在口腔粘膜者更为多见,病变除常发于口腔外,有时也可见之于生殖器、指(耻)甲。
一般以中年妇女罹患者较多,也有报告在性别上并无明显差异。
是除复发性口疮外,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病。
1.病因病机扁平苔藓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根据近20年来对本病的研究,关于病因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2.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皮肤—粘膜、指(趾)甲等部位,常具有对称性,擦拭不去,多无自觉症状,分述如下。
口腔粘膜表现白色病变是基本特征,在口腔粘膜上主要是出现珠光白色小丘疹,约针头大小,丘疹连成细的白色线条叫魏卡姆线(Wickham's striae),由其构成各种花纹如树枝状、条索状、网状或环状,清晰可见。
本病可发生于口腔之任何部位,以颊部为多见,亦可见于舌、眼、唇、胳等处。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与总结,将白色病变结合其四周粘膜状况进行分类,较为实用,一是便于诊断归类,二是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普通型:指白色病变的四周粘膜表现正常,白色线条可组成网状、树枝状或环状等,肉眼检查或病理学观察其四周粘膜不充血、糜烂,亦无水疱者,可称之为普通型扁平苔藓。
此型患者一般多无自觉症状,常在查体中被发现。
2)充血型:指白色病变四周粘膜常处于轻重不等的充血情况下。
提示病变正当活动期,虽无糜烂现象,但亦应重视治疗,首先消炎,使之向普通型转化。
3)糜烂型:指白色病变四周粘膜常表现糜烂,而极难发现其发疱期。
口腔扁平苔藓的鉴别诊断和检查方法
一、口腔扁平苔藓的鉴别:
1、口腔赤斑病简称赤斑,口腔红斑。
赤斑是一种红色口腔粘膜癌前损害,非常类似于癌前皮炎——博温病,二者在组织病理海陆空上的改变,也常难以区分。
为免于在字面上混同于良性的炎症性红斑而称赤斑,以示二者在本质上的差异。
赤斑好发于“危险区域”:舌腹(缘)—口底、口角区颊粘膜与软腭复合体;中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赤斑初期的特征,是上皮萎缩与异常增生,临床上的突出表现为血红色的光亮似“无皮状”的圆或椭圆形斑块,界限非常清楚,触诊非常柔软,类似“天鹅绒”,损害微凹或平状;无明显疼痛或不适;损害如绿豆大小,逐渐向四周扩大。
这种表面鲜红光亮而无白色成分的类型称为均质型赤斑。
反之,若赤斑中有白色颗粒,则称颗粒状赤斑。
若又有颗粒并伴有较大的结节时,则称为颗粒—结节状赤斑。
这种类型由于同时存在两种癌前损害:赤斑与白斑,因此,又可称为颗粒—结节状白斑(参阅白斑节)。
赤斑在缓慢扩展过程中,临床特征为柔性与血红色逐渐减退,界限不清,表面轻度隆起,触诊具坚韧感,表明赤斑已从萎缩与异常增生阶段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故有时亦称“增殖性红斑”或“红斑瘤”,应立即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初期赤斑的特征是上皮萎缩,故镜下所见为:角化层消失或难以辨认,乳头层上仅有2~3层棘细胞,而这几层棘细胞往往已显示核浆比改变,核深染等具有癌前性质的细胞畸变;又由于乳头层接近表面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故呈特异的血红色和柔软性。
2、粘膜炎是红色良性粘膜炎的统称,创伤、感染、药疹等多种原因都可在口腔任何部位引起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通常也称红斑。
红斑呈暗红色,无特异的血红色,疼痛比较明显,病程短暂。
对于疑似赤斑的局限性损害,可在损害下注射皮质类固醇如确炎舒松,每周2次,如2周内无消退迹象,应予以活体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上皮过度角化或萎缩。
活动性底细胞退行性变,在上皮和结节可见胶状小体。
真皮层可有以单核细胞为主浸润,淋巴细胞迁移进入上皮层,从而使上皮与结缔组织界线不清,浆细胞除在齿龈皮损活检中多数外,其他皮损活检均不占多数。
有时,基底膜呈现玻璃样变性,PAS染色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多数免疫球蛋白沉积于胶样体,少数沉积于细胞表面。
基底膜区可见纤维素沉积物,真皮层以CD4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上皮间和基底区以CD8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上皮朗格汉斯细胞数正常,但更呈多形性且表达HLAⅡ类抗原。
口腔扁平苔藓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但不能与非特异性齿龈炎、红斑狼疮和念珠菌性唇炎相鉴别。
药物相关性苔藓样疹的朗格汉斯细胞抗原性不同于特发性扁平苔藓,即使它们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表现极为相似。
原文链接:/bianpingtaixian/2014/0731/18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