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解析作者:骆瑞姣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4期【摘要】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严重以及种类多样等特点,马航MH37()飞机失联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公众的质疑,马来西亚政府召开了一系列新闻发布会,但发布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本文对马来西亚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及效果进行解析,针对新闻发布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马航失联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近年来,频频被媒体曝光出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刺痛公众的神经,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尤其具有代表性。
一、突发事件及其新闻发布会的特点有学者认为,突发事件“主要是指那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有重大影响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群体性事件、恐怖主义破坏活动以及重大的涉华外资事件等。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从以上两种定义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危害严重以及种类多样三个特点。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主要是政府面向媒体和社会公众,针对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有关情况说明和澄清。
由于突发事件本身的特殊性,此类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筹备和政府日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具体来说,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准备时间短。
在例行发布会中,政府掌握着发布主动权,发布内容、发布时间以及发布部门都是由政府部门作了精心准备,提前安排,很大程度上也左右着事态的发展。
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获取信息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滞后性。
信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途径在公众中快速传播,政府如果不及时发布信息,各种谣言滋生,会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产生威胁。
因此,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中,政府要在最短时间内为公众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及时与真实的博弈: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失实报道现象分析【摘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失实现象日益凸显,给公众带来严重的信息误导和舆论混乱。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的背景介绍、问题意义和研究目的,揭示了在突发事件中失实报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从失实报道的定义、原因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应对措施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呼吁媒体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结论部分强调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失实报道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加强监督与规范,提高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主流媒体失实报道问题的关注,促进媒体自我审查和改进,以提升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信任。
【关键词】失实报道、主流媒体、突发事件、责任意识、准确性、监督、规范、权威性、可信度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主流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报道直接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对事实的理解。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媒体失实报道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媒体失实报道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还会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导致舆论失序和社会恐慌。
失实报道,指的是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虚构、歪曲、省略事实,使得报道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现象。
媒体失实报道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媒体追求“炒作”和“眼球效应”,编辑记者工作中的疏忽大意,以及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失实报道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剖析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失实报道的现状及其影响,旨在引起社会对此现象的重视,促进媒体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1.2 问题意义在现代社会,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失实报道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对社会公众造成了不良影响。
媒体失实报道会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误导舆论,影响社会稳定。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法律案件日益增多,涉及国际航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多个领域。
本文以“马航MH370失踪案”为例,对国际法律案例进行评析,旨在探讨国际法律在解决此类重大事件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二、案例背景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从吉隆坡飞往北京,机上共有239人。
然而,航班起飞约40分钟后,与地面失去联系。
经过长时间搜救,MH370航班最终被证实坠毁在南印度洋。
该事件震惊全球,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航空安全的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角色MH370失踪案发生后,国际民航组织迅速介入,协调各国政府和航空公司进行搜救工作。
ICAO作为国际航空领域的权威机构,负责制定国际航空安全标准、规定和程序。
在MH370事件中,ICAO发挥了以下作用:(1)协调各国政府和航空公司开展搜救工作,确保搜救行动的顺利进行;(2)评估航空安全状况,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航空安全水平;(3)制定国际航空安全规定,规范航空公司和各国政府的行为。
2.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作用作为全球航空运输业的代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在MH370事件中发挥了以下作用:(1)呼吁各国政府加强航空安全监管,确保航空安全;(2)协助航空公司应对MH370事件带来的影响,如航班延误、乘客安置等;(3)推动航空业改革,提高航空安全水平。
3. 国际航空法在MH370事件中的作用MH370事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依据国际航空法进行处理。
以下为国际航空法在MH370事件中的作用:(1)责任归属: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航空公司对乘客和货物的安全负有责任。
MH370事件中,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需承担相应责任;(2)搜救行动: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各国政府有义务参与搜救行动。
在MH370事件中,各国政府积极参与搜救,体现了国际航空法的约束力;(3)信息共享: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各国政府应共享航空安全信息。
砖题库行测手机做题APP 震撼上线!搜索详见安卓及苹果商店:砖题库 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申论范文一网打 尽!在线做题就选砖题库:/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马航航班失联非同寻常,有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大家要有耐心,很多事情超出了想像和控制力。
3月9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在参加马方内部联席会议时,会上分析了几个情况:如果是电子系统或者发动机出现故障时,飞机仍然会有信号传出,如果信号系统出现问题,飞机上的电子定位传感器还会继续工作,如果是缓缓降落,则更容易定位飞机。
而现在的情况是飞机在两国空防区交界时突然失去信号,而且但现在没有发现残骸。
在历史上法航有次空难七天后才找到残骸,黑盒子两年后才找到。
所以大家要有耐心,很多事情超出了想像和控制力。
就“两名乘客冒用护照登机”一事,黄惠康介绍,关于奥地利和意大利公民护照被冒用一事,大使馆在与马方核实,并调查这“两人”是否拥有前往中国合法签证。
黄惠康说,意大利和奥地利方面已确认,失联客机上持有两国护照的乘客并非本人,因为两本护照此前已被挂失。
我们非常关切此事,正在和马方进行核查,我们自己也在进行必要的核查,以查清楚这两人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去中国的签证,相关情况以后将向媒体通报。
黄惠康说,马航客机失联后使馆立即启动应对机制,成立了以大使、领事参赞、武官、领事保护人员的应急小组,在过去的20多个小时中全力以赴应对马方的全力搜救工作。
据悉,3月8日早上接到中国外交部紧急通报后,黄惠康立刻取消了原定为中马建交40周年活动踩点的日程,启动使馆应急机制,成立了由大使本人任组长、武官、领事参赞和领事保护官员等为成员的应急小组,根据国内指示迅速赶赴吉隆坡国际机场开展工作。
应急小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迅速获取信息与通报核实。
二是协助高层沟通。
马航事件评论3月8日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发表声明,旗下MH370航班于当天凌晨2时40分失去联络。
这架原定飞往北京的波音777-200客机,载有239人,其中154个是中国人。
有多少亲人从此天各一方了,闻着伤心听者流泪,可想而知,家属的希望、绝望、企盼、悲恸、质疑、愤怒等情绪早已冲出云笑了。
在伤痛之余,我们透过马航事件,看到很多问题。
第一,我认为应该反思马航事件报道中的中国舆论场。
到目前为止,关于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包括网络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相比,在坚持真实客观理性的基本新闻原则方面,是存在差距的。
在过去近20天里,不少对马方及不同机构所披露信息的解读,缺乏高度专业的、忠实其语境的翻译为基础,扭曲了本意,放大了来自多方面的未经证实的噪音,追求耸动性,迎合了情绪化传播,对于马方组织权威机构进行数据研判后的正常信息修正,简单地地冠以“自相矛盾”或“刻意隐瞒”的评判,甚至在生死等关键问题上片面地引导、误导公共舆论,没能向公众理性呈现最客观真实的事态进展。
正因为如此,在对事关生命的事态进展进行评判时,一定要以专业性、责任感作为出发点与原则。
其实如果熟悉国际社会通行的话语方式及文化价值背景,便能如当时除了中国以外的绝大多数主流国际媒体和其受众一样,理解马方只不过是不愿意在太早的时候,轻易地否认任何生命尚存的可能,是出于审慎、负责,是基于早期搜救和信息分析工作的不明确性,更是出于对家属、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原本严谨的做法,可以在最后悲剧被证实时,不会更深彻地伤害了被重燃起希望的家属。
第二,我认为中国还需继续发展核心技术。
新闻背后的国力较量,失联客机是马来西亚的,乘客最多的是中国人,而掌握信息最多的看来是美国,海洋、天空、太空,飞机、雷达、卫星,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搜寻中,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层出不穷。
虽然中国的科技实力在搜救中也有充分体现:我国调动了21颗卫星参与搜寻,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事发当天就开展疑似位置遥感监测工作。
空难报道框架与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以MH370事件为例一引言2014年,以马航MH370事件为代表的空难事件一度引爆国内外社会情绪,“空难”成为2014年度社会热点的关键词,我国媒体在此次空难报道中的表现及其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也成为公共讨论话语场的争论点。
在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空难事故中的报道更值得关注。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在引起关注公众对事件或问题的解释和影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诺里斯,1995)。
框架是人们把社会现实场景转换为主观意识的重要凭据,即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戈夫曼,1974)。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往往会通过一个或多个框架的运用,通过报道的标题、导语、图片等内容的体现,组织话语及新闻事件的“出场顺序”,从而建构社会现实。
在空难事故报道中,媒体毫无例外地常常会通过材料的取舍和解释的架构,以框架的呈现完成特定意义的凸显。
我国新媒体对MH370事件的报道中亦有“框架”的出现。
透过事件本身,我国的新媒体体制如何建构、呈现新媒体从业者的观念及其新闻实践,新媒体在空难报道中存在怎样的报道框架、其报道框架会带来怎样的社会联动,而新媒体是否有能力通过反思来协商已有的报道框架,都是应该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运用“框架”这一概念工具,探讨新媒体空难报道框架在MH370事件中的呈现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二文献分析与研究假设(一)框架理论述评框架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Bateson,1955),后来,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戈夫曼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活动所体现的各种特征共同构成一种框架,它不但可以唤醒读者原有的零散经验,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经验性指导(戈夫曼,1959)。
框架是一种提供给人们的“解释的图示”,这一图示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了解、确认和区分信息或事件(戈夫曼,1974)。
戈夫曼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蕴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解释框架,原本混杂的、不相关日常生活情境将可能因此具有某种特殊意义。
“马航事件”报道:羞愧之余更需反思近几天,中国媒体从业者理应对马航事件的报道情况感到羞愧,纵观事件发展与媒体报道现实,国内媒体在与国外媒体的较量中几乎完败。
人们一方面面对国内媒体报道的各色消息,但另一方面人们的面前却又一无所有。
然而羞愧之余,我们更多地是要去反思:作为社会环境瞭望哨的媒体,如何才能让自己避免成为谣言的代言人、伦理的践踏者与煽情的表演者……首先,笔者认为媒体要反思此次马航事件中的谣言传播问题。
也许有媒体喊冤,称他们也是不经意间转发或发布了不实消息,并且在其发布的消息中已注明该消息正在核实;也有媒体哭诉道:马方总是否认相关报道而导致媒体报道的消息失实。
媒体的“狡辩”看似有理,实则毫无道理。
针对前者,笔者想说:“正在核实的消息”不是消息,最多是小道传言。
”后者就更简单了,我们不能怪人家马来那边总是否认,你后方媒体总在编造和传播假新闻,然后向人家求证,马来是不得不否认呀。
我们别一味谴责否认假新闻者,却放过编造假新闻者,后者毒害更深。
正是相关媒体含混了有关概念,放弃了自身的职业规范,才导致了自身有意无意间成为了谣言的代言人,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媒体快速发展,信息高速流通的地球村,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充塞人们的眼球,而新媒体语境下的人们对此类消息,尤其是主流媒体发布的消息缺乏一定的选择,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这使得谣言凭借技术的力量而大行其道,也印证了马克吐温所言的“真理还没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世界。
”简而言之,最根本的错误,在于媒体没能清楚核实信息源,没能用职业规范抵抗“一定要说个不停”的冲动。
如果马来西亚和越南方面能够及时提供充分信息,这样的错误或许只会发生在少数媒体身上,并被大多数媒体的正确报道迅速纠正。
但在信息的一手发布者本身应对不足、公众情绪又极其焦虑的情况下,一个微小的、在平时可能被立刻纠正的错误,却可能以几何级速读迅速传播,并与其他或真实、或虚假的信息相汇合,组成一张巨大的、纠缠不清的信息之网。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中外报道方式对比分析毫不疑问,今年上半年最诡异的新闻时间莫属美好MH370航班失联的消息了。
2022年3月8日最为诡异的航空突发新闻,迅速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鏖战方酣。
中国媒体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显得却不尽人意,比较西方传统媒体的迅速、严谨。
我国媒体恐怕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一)试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突发事件的报道表现微博有网友形象的嘲讽道“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否认,中国救援队在路上,而中国的记者在丽都饭店。
”虽然戏谑,但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媒体表现的无力和失望。
线面我大体就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表现不足点进行阐述(1)过度的煽情,严肃新闻软化。
忽视此次事件背后的诱因,转移公众注意力,削弱我国媒体倒逼马方政府的执行力。
在飞机下落未名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发出消息后,随机发送温情祈祷,祈祷全机人员平安降落。
但随着事态的不明朗化及马来政府发布信息的模糊化,中国媒体疲于寻求真相,着眼点也开始转向受害者家属的报道和虚无缥缈的祈祷上。
在一幅幅悲痛的照片曝光后获取的不仅是点击量的增加更是对受害家属的一种新闻“凌驾现象”.当然作为记者采访受害者家属似乎是一种职业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采访的目的是要让受众看清事实,纾解或减少采访人的困扰和伤害。
而不是把他们痛苦的眼泪特写,造成他们的二次伤害,这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的一种表现。
(2)在马方最后宣布MH370最终并不是像它官方公布的时候,中国媒体除了备责和诧异(3)当事件尘埃落定后,事件的后续报道中深入调查研究的缺乏。
电视台邀请专家讲解飞机发生事故后如何自救;网络媒体策划专题了解机长身世背景,完全忘记背后更为深刻的警示意义和尚不明确的真相。
(二)中西方在此次报道中的对比,及中国媒体需要思考及改进的方法(1)关于突发事件受害者采访手法对比在新闻组成要素中“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一味的担心受害者家属的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放弃采访的话,则失去了重要的信源。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评析
马航客机失联进入第9天,依然不知其何在。
参加搜救的国家超过10个,最终也变相地演变成一场反潜与卫星战的大演习,虽然谁都没有最后取胜,但是,美英两国显然表现出其强大的情报监控实力。
而在这之外,另外一场战斗正在悄然进行,那便是世界超级媒体之间的新闻战。
在这次新网战之中,中国媒体明显逊色于国外其他媒体,中国媒体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在信息的获得渠道上,外媒比中国媒体在速度和语言上都有优势。
在马来西亚参与此次MH370失踪事件报道的媒体大致可以分为马来西亚本地媒体、欧美主流媒体和中国媒体三类。
马来西亚本地媒体又分官媒和民间媒体两类,按照语言又可以分为英语、马来语和中文三大类。
和中国国内一样,在灾难报道中,官媒(比如大马通讯社)比民间媒体有资源优势,而英语和马来语的媒体又比中文媒体相对接近政府消息源。
在过去十天的表现来看,欧美媒体报道的传播力远远超出了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媒体,他们对于官方信息的发布、对于失踪原因的分析、猜测都得到了广泛的转载。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信息都是他们第一手获得的。
其实有不少消息是欧美媒体依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再度加工后才广泛传播的。
比如马来西亚当地马来语媒体每日新闻确认的马来西亚官方称军方雷达探测到在马六甲一岸槟城外海霹雳岛附近有不明飞行物(后来证实确实是MH370),后来CNN、路透社再跟踪这一报道,传回国内后这个消息就变成了CNN等国际媒体为信息源。
两名机长的住家和基本信息也同样是当地媒体报道后欧美媒体才纷纷跟进的。
二是,飞机是美国产的,飞机的数据联系方式美国最清楚不过,所连接的卫星也是美国的,这类信息当然只有美方能发布。
飞机制造商波音、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国际刑警组织等等都是欧美的企业和组织,他们在马来西亚并没有发布渠道。
另外,他们和中国媒体的关系也远不如和欧美媒体的关系亲近,最终中国媒体得不到有效信息并不意外。
三是、登机乘客有问题的那部分信息,自然是马航和相关国家才能掌握。
马航几天来的表态非常让人怀疑,很可能在失联后就掌握了一些东西,在各方压力才不得已披露,而他们以何种方式披露、向哪个媒体披露,都有及其谨慎的考虑。
事实上,缺乏信息来源是中国媒体在此次事件中获得的关键信息相对缺乏的一项很重要的原因。
二、国际突发事件并非中国媒体的主场:国际突发调查报道是最体现新闻专业能力的题材但这类题材离中国媒体还太远,还是西方媒体的主场。
事实上媒体的表现和以往没什么区别,CCTV1984年才有第一个驻外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到08年才建立了17个驻外记者站,很长一段时间新闻联播大部分都是转载外媒的报道。
公众突然意识到中国媒体的差距,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毕竟中国同胞最多,好像和中国媒体关系最大,第二,中国实力很强大,应该有所作为,至少公众有所期待。
但这两点都是误会。
第一,飞机主权归属是马来西亚,中国不可能造次,第二美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主导者,提供着全球公共服务,即所谓的世界警察。
当然中国媒体也落后,无论从记者站数量、从业人员素质和媒体整体水平、媒体公关能力等都有不少差距。
欧美很多媒体在此次事件的记者都有很深的专业背景和长时间的相关领域报道经验,这些也是他们能获得一些独家消息源的原因,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
媒体人所缺乏的也需要补充的。
调查报道和国际报道体现的专业主义,需要以下东西来承载:(1)非常大的资源投入,外媒投入了几十个记者,四大洲24小时不间断采访,我们看到的一点突破,可能是他们1000次采访后唯一的突破(2)扎实的人脉积累,看外电记者的年龄就知道。
即便如此,中方并非没有突破空间,因为各国政要肯定拿到了一手信息,但FBI和美国国防部可以放消息,新华社却拿不到本国的消息,这是一个政治决策,中方依然保守。
实际上中国是不参与国际公共议题的报道竞争的,比如同期的克里米亚公投,这与外交上韬光养晦的战略选择一脉相承,自然也不会让媒体去争夺国际话语权,目前好像在争夺的,其实还是对中国事务的解释权。
新华社和央视有能力和财力,但政治性太强,南方报业和两财专业能力强,但没有积累。
调查报道和国际报道是管制最严格的两类新闻,管制强度和行业能力是成反比的。
11法汉班
矫东芳
111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