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昼《水浒传》批评思想的现代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174.06 KB
- 文档页数:3
收稿日期:2013-05-15作者简介:邓雷(1988-)男,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才子性及历时性研究”(项目编号:DYCB13001)部分成果。
对《水浒传》评点本的研究一直都集中于金圣叹评点本,偶有波及则是容与堂《水浒传》及袁无涯刊本《水浒传》,二者皆署名为李卓吾评点,至于其他《水浒传》评点本则少有人问津。
现今搜集《水浒传》批语最全的书籍仍是三十余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的《水浒传会评本》,其中搜集了六种评点本的批语,是研究《水浒传》评点必不可少的书籍。
时至今日,随着新材料的发现,《水浒传》评点本的数量也增加到7个系统9种本子。
分别为:《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余象斗评点本(以下简称余本)《李卓吾批点忠义水浒传》,署名李卓吾评点的无穷会藏本,此评点系统尚且包括北京图书馆藏六十六回本及林九兵卫刊本(以下简称穷本)《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署名李卓吾评点的容与堂刻本(以下简称容本)《忠义水浒传》,署名李卓吾评点的大涤余人序本,此系统包括三种,原李玄伯藏本、芥子园刊本以及遗香堂刊本(以下简称涤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署名李卓吾评点的袁无涯刻本,此系统尚且包括郁郁堂刊本,郁∗∗∗第33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11月Vol.33No.11J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ityNov .2013《水浒传》评点本综论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水浒传会评本》问世以来,关于《水浒传》评点的研究便局限于此书中六种评点本。
而近30年,又有几种新的《水浒传》评点本被发现,然撰文所述者甚少。
文章将对现今已知的《水浒传》评点本进行梳理,把9种《水浒传》评点本划分为7个系统,并对每一个系统的本子逐一作出简要的介绍,并于文后对此9种评点本的关系绘图以示。
《水浒传》的主导思想批判作者:姜宛铮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摘要:神道设教是《水浒传》创作的主导思想,作者以此作为一条贯穿的线索,在全书的关节之处,在需要聚拢人心的重要时刻,起着关联枢纽的作用。
这种思想来源于上古神话及古代典籍,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同时,它也是古代作家创作的思想武器,给读者以神奇怪异的感觉,从而迎合了民众对文艺作品的接受心理。
关键词:《水浒传》神道设教主导思想创作武器有关《水浒传》神道设教的命题,笔者曾撰文论述过,但当时因篇幅所限,未能展开。
本文笔者重在说明神道设教对于《水浒传》全书结构的功用,延伸到古代作家创作的思想武器问题,与他人论述角度不同,故而重新展开论述。
当然,亦可能因笔者寡闻而有未曾涉猎的文章及观点,如有与之相似者,实属所见略同,或可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
《水浒传》中的神道设教在全书的关节之处起着关联枢纽的作用读者通常对《水浒传》中那诡异变幻的故事情节、痛快淋漓的打斗场面、一百零八条好汉迥异的性格特征和神异诡怪的艺术手法赞叹不已,唯独忽视了其中的神道设教(神的思想、神的形象、道教的仪式、法术等)描写。
正是作品中神道设教的布施,才构成了该书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特别是梁山泊“忠义堂”前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它标示着山寨豪侠们的行为准则,规范着水浒英雄们的处世方向。
这些,今天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如果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审视这种文化现象,站在当时人的认识水平上来分析问题,就能够透过那扑朔迷离的神幌道幛,充分理解我国古代作家在构思作品时的那种良苦用心——通观全书可知:这里的“天道”,是我国本土宗教在作品中的闪光点,是《水浒传》作者道教思想的外化。
而贯穿在《水浒传》全书中有关神道设教的描写,可以说是作者创作该书的主导思想,在全书的各个关节处都起着聚拢人心、关联枢纽的作用。
第一回《张天师祁禳瘟疫?摇洪太尉误走妖魔》中,对后来聚集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来历作了这样概括性的叙述:龙虎山上清宫的“伏魔之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风篆天符,镇在这里,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
浅论《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孔鑫[摘要]《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了一个高度。
[关键词]《水浒传》思想内容特色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小说之一,《水浒传》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大致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一、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虽然没有正面从经济关系上广泛描写阶级矛盾,但对于作为起义英雄对立面的封建统治阶级,则有深刻的揭露。
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皇帝宠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开端来写,以表明“乱自上作”。
它预示着广大人民在以这样昏君和宠臣为代表的腐朽集团统治下,将陷入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作品中的高俅,始终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串全书的一根黑线。
他原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半年之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从此更倚势恃强,与蔡京、童贯之流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
小说中出现的大小官吏,多是他的亲友朋党。
这里有‘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他“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有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和弟弟高廉,他们依仗高俅的权势,或在东京“任意淫垢他人妻女”,或“在高唐州无所不为”;还有仗着蔡京“泰山之恩、提携之力”,在大名府尽量搜刮钱财,送给东京为丈人做寿的梁中书。
作品还写了一批处于社会基层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祝朝奉、毛太公和西门庆等,另外还有各级官府的差拨、役吏和各种各样的爪牙。
这一批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压迫者,形成了一个黑暗势力网,残酷压榨和迫害着人民。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上,气势磅礴地展开了。
用现代史学眼光审读《水浒传》用现代史学眼光审读《水浒传》《水浒传》当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却称不上历史人物。
有关他的史料,如前辈学者余嘉锡先生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等早已作了整理。
梁山泊是在五代後晋到北宋,因黄河屡次决口泛滥而形成的湖泊,据《金史》卷129《李通传》载,到金海陵王攻宋时(公元1161),已是“梁山泊水涸”,其水量远非昔比,所以金军制造的战船无法通过,而运到大江北岸。
梁山泊与宋江的活动并无多少关系。
《水浒传》所述的虚构故事,自南宋到明朝流行了二、三百年,经过说书人的不断加工,内容愈来愈丰富,由最初的三十六人发展到一百零八将。
《水浒传》主要是反映社会中下层的社会生活,如此广泛的、跨越几个朝代的生活面,在古典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
但对于此书究竟反映的是哪朝哪代的社会生活,文学史家们是不可能解决的。
历史学家对此也有分岐。
例如吴晗先生生前认为主要是反映元代的社会生活,前辈学者李埏先生特别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一文中指出,在全传第82回以上和第111回以下两部分成书较早,可以反映宋代社会。
他特别将书中的庄园与宋代的庄园作了对比和考察。
上世纪五十年代,何心先生著有《水浒研究》,对于此书中的地名、官名、阶层、风俗等分别作了归纳和分析,给人们以相当大的启发,可惜编电视剧者没有参考此书,造成不少本可避免的错误。
当然,何心先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我们还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再作一些发挥。
依笔者个人之见,《水浒传》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驳杂的,宋、元、明代都有,正好遗留下各代说书人对《水浒传》故事进行增补和加工的蛛丝马迹。
本文所使用的是较早的百回本,一般研究认为,征田虎和王庆的内容是后来添加的,便成一百二十回本。
今分述于下:一、官制:小说第三回有“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按种氏是北宋三代将门,如依小说所述的宋徽宗时推算,有种师道和种师中兄弟。
据《宋史》卷335《种师道传》和《种师中传》,北宋季年,种师道“天下称为‘老种’”,他曾任知渭州,按照宋制,必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明代《水浒传》批评的理论演进轨迹
齐鲁青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6(0)2
【摘要】明代《水浒传》批评,首先是社会对其存在的注意,广大读者以其阅读行为所进行的肯定式的“批评”,随着小说传播的广泛,必然引起政治层的注意,职业政治家田汝成首标“诲盗”说。
然而单向的政治批判并不能回答社会的诸多期待,批评向社会历史与美学的二元批评演进。
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中,叶昼为了确证小说的社会价值,对小说的艺术生命进行了论析,提出了一些有深刻理论价值的命题,初步建构了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框架,为我国小说美学拓荒、奠基。
【总页数】11页(P60-70)
【关键词】小说批评;《水浒传》;诲盗说;天都外臣;叶昼;小说本源;人情物理;传神写照
【作者】齐鲁青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2
【相关文献】
1.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J], 刘晓慧;段吉方
2.明代民歌的地域特征和演进轨迹 [J], 周玉波
3.论明代赋学批评之演进 [J], 孙福轩
4.明代艺术品市场演进轨迹 [J], 宋长江
5.中国小说艺术演进的一条线索——从明代《水浒传》的版本演变谈起 [J], 左东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小说理论研究》纲要◎主讲:何旺生第一讲中国小说观念与小说理论概述明清小说理论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精华。
我们将集中研究明清时期几位杰出的小说评点家身上。
就现存资料看,最早的小说评点本是刊于万历19年(1591年)的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到万历38年(1610年)和万历39年(1611年)“容与堂”本、“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相继问世,以及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小说评点达到顶峰。
一、“小说”的概念与小说观念小说,是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复杂的发生、发展和嬗变、整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处在这个过程中。
在中国古籍目录中,常见“小说家”一目,但并无《水浒传》等小说名著。
“小说”一词,在中国书面文献中,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
“小说”,指琐屑之言(鲁迅语),“干”,求也,谋求;“县”通“悬”;“令”,美誉。
其意思是,修饰琐屑的言辞以求得到高名美誉。
庄子的“小说”仅指内容浅露的小道理和琐屑之言,只是一个语词而已,但它所包含的不能通达于“道”的琐屑、浅薄的意象却被汉代学者以及后世正统文人所接受,使小说长期处于被蔑视的地位。
中国学人对“小说”概念的学理性论说,可以追溯到汉代。
西汉末、东汉初的思想家桓谭(沛国相人,今淮北市人),在其论著《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批评。
小说观念的确立,小说批评的奠定,则是班固的论述。
班固《汉书·艺文志》一篇中有“小说家”一类,收“小说家”著作15种,1380篇。
这是官修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小说家”与诸子百家并列,对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被称之为“史学的小说概念”。
此外,班固还谈到了小说家的地位和“小说”的产生(创作)过程。
他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稗官”,即小官。
后世称野史小说为“稗官”。
班固对小说的定义,成为传统小说观念中一个比较具有经典性的概念。
《水浒传》的主导思想批判作者:姜宛铮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摘要:神道设教是《水浒传》创作的主导思想,作者以此作为一条贯穿的线索,在全书的关节之处,在需要聚拢人心的重要时刻,起着关联枢纽的作用。
这种思想来源于上古神话及古代典籍,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同时,它也是古代作家创作的思想武器,给读者以神奇怪异的感觉,从而迎合了民众对文艺作品的接受心理。
关键词:《水浒传》神道设教主导思想创作武器有关《水浒传》神道设教的命题,笔者曾撰文论述过,但当时因篇幅所限,未能展开。
本文笔者重在说明神道设教对于《水浒传》全书结构的功用,延伸到古代作家创作的思想武器问题,与他人论述角度不同,故而重新展开论述。
当然,亦可能因笔者寡闻而有未曾涉猎的文章及观点,如有与之相似者,实属所见略同,或可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
《水浒传》中的神道设教在全书的关节之处起着关联枢纽的作用读者通常对《水浒传》中那诡异变幻的故事情节、痛快淋漓的打斗场面、一百零八条好汉迥异的性格特征和神异诡怪的艺术手法赞叹不已,唯独忽视了其中的神道设教(神的思想、神的形象、道教的仪式、法术等)描写。
正是作品中神道设教的布施,才构成了该书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特别是梁山泊“忠义堂”前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它标示着山寨豪侠们的行为准则,规范着水浒英雄们的处世方向。
这些,今天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如果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审视这种文化现象,站在当时人的认识水平上来分析问题,就能够透过那扑朔迷离的神幌道幛,充分理解我国古代作家在构思作品时的那种良苦用心——通观全书可知:这里的“天道”,是我国本土宗教在作品中的闪光点,是《水浒传》作者道教思想的外化。
而贯穿在《水浒传》全书中有关神道设教的描写,可以说是作者创作该书的主导思想,在全书的各个关节处都起着聚拢人心、关联枢纽的作用。
第一回《张天师祁禳瘟疫?摇洪太尉误走妖魔》中,对后来聚集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来历作了这样概括性的叙述:龙虎山上清宫的“伏魔之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风篆天符,镇在这里,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
名著导读--《水浒传》2一、选择题1.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B.《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抒发了艾青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这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C.《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这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青面兽杨志押送生辰纲被晃盖、吴用等人设计夺走,小说中与他相关的情节还有杨志卖刀。
2.阅读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明代批评家叶昼在评论《水浒传》时说:“《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都是性急的,却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下面这三句话分别是谁说的?请写出人物名字①“明日去时不打紧,今日又气我一日。
”(_______)②“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_______)③“莫要引老爷性发,一只手稔碎你这道冠儿,一只手提住腰胯,把那老贼倒直撞下山去!”(_______)3.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甲)八戒道:“实不瞒哥哥说,自你回后....,我与沙僧保师父前行。
只见一座黑松林……不期塔下有个妖精,名唤黄袍,师父被他拿住。
……师父在洞,幸亏了一个救星,原是宝象国王第三个公主,被那怪摄来者。
她修了一封家书,托师父寄去,遂说方便,解放了师父。
……那怪神通广大,将沙僧又捉了;我败阵而走,伏在草中。
那怪变作个俊俏文人入朝,与国王认亲,把师父变作老虎。
又亏了白龙马夜现龙身,去寻师父。
……反被他用满堂红打伤马腿。
……”(乙)又走不过数里多路,只见前面来到一处济济荡荡鱼浦,四面都是野港阔河。
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
A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甲)段中“自你回后”是指孙悟空因为_______而被唐僧赶出取经队伍这件事。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17卷第 3期 1011111&1 0【‘^^1110118丁6时1161~8 001^6〈 50^1 501611068 5(1x^00》V0! .17,況 0」叶昼《水浒传》评点的通俗品格张小芳乂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南通之之胡。
?)[抽要]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叶昼一直被看作是小说评点的启蒙者李贽与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金圣叹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过渡者,理论界并因此把他的理论进行深化梳理,以佐证他的地位。
但事实上,叶昼的批评理论与李贽、金圣叹在本质上存在区别。
从叶昼现存的主要批评材料《水浒传》评点来看,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评缺乏明确的道德体系的支撑,显得含混矛盾,审美批评也带有很强的市俗化、民间化色彩,从而体现出鲜明的通俗品格。
[关键词]叶昼;《水浒传》;道德批评;通俗品格[中图分类号 11207.412 文献类型]人1:^^^^:11003 - 7489(2001)03 - 0060 - 04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叶昼一直被看作是小说评点的启蒙者李贽与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金圣叹之间必不可少的过渡者,理论界并因此把他的理论进行深化梳理,以佐证他的地位。
但事实上,叶昼的批评理论与李贽、金圣叹在本质上存在区别。
李贽以“忠义”评论《水浒传》,试图从功用方面把小说拉上严肃文学的殿堂。
金圣叹则对《水浒传》的道德和艺术品性都作了深刻细微和充满激情的发掘,从而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和欣赏的美学标准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转换。
而叶昼这个中间者则继承和夸大,甚至粗糙化了李贽的浪漫精神,并把李贽对生活艺术的某些细腻品味忽略了,形成了自己通俗化了的相对疏浅的批评理论。
叶昼流传至今的文字现仅有《樗斋漫录》、《四书评》、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百回本《水浒传》评点、明吴观明刊《三国志演义》评点’其中《水浒传》因为内容上具有英雄传奇的通俗品性,文字又经过文人整理,成为总结通俗文学创作经验并使之雅化的可行性蓝本,先后经过李贽、叶昼、金圣叹三人的批点,成为最经常引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