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分析_基于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考察_刘文韬
- 格式:pdf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3
马航: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如何进行公关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
马航(Malaysia rlines)的危机公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023年3月,马航MH370航班失踪,引起全球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马航不仅面临着航空安全的问题,还面临着航班失踪的谣言和舆论的冲击。
在新媒体时代,马航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危机公关措施来应对这一局面。
,马航需要迅速反应并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
在危机初期,信息的不准确和缺乏透明度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危机。
马航应该建立专门的危机应对团队,并确保团队成员具备危机公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他们应该及时发布正式的声明,向公众提供更新的信息,并积极回应关注度高的问题。
,马航需要积极与媒体沟通和合作。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力量无可忽视。
马航应该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并积极回答媒体的提问。
马航还可以邀请媒体参观其运营中心和救援行动,展示其危机应对的能力和决心。
通过与媒体的合作,马航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形象和信誉。
第三,马航需要积极运用社交媒体来传播信息和回应舆论。
在危机期间,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马航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正式声明、更新信息,并回应公众的关注和质疑。
马航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互动,回答他们的问题,消除不必要的猜测和谣言。
通过积极运用社交媒体,马航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信息,维护企业形象。
,马航需要借助公众的力量来应对危机。
公众在危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航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公众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马航还可以借助公众的力量来寻找失踪航班的线索,增加找到航班的机会。
通过借助公众的力量,马航可以更全面地应对危机,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
,马航在面临航班失踪的危机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危机公关措施来应对。
这包括迅速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媒体沟通合作,积极运用社交媒体,以及借助公众的力量。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马航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危机,维护企业形象和信誉。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评析马航客机失联进入第9天,依然不知其何在。
参加搜救的国家超过10个,最终也变相地演变成一场反潜与卫星战的大演习,虽然谁都没有最后取胜,但是,美英两国显然表现出其强大的情报监控实力。
而在这之外,另外一场战斗正在悄然进行,那便是世界超级媒体之间的新闻战。
在这次新网战之中,中国媒体明显逊色于国外其他媒体,中国媒体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在信息的获得渠道上,外媒比中国媒体在速度和语言上都有优势。
在马来西亚参与此次MH370失踪事件报道的媒体大致可以分为马来西亚本地媒体、欧美主流媒体和中国媒体三类。
马来西亚本地媒体又分官媒和民间媒体两类,按照语言又可以分为英语、马来语和中文三大类。
和中国国内一样,在灾难报道中,官媒(比如大马通讯社)比民间媒体有资源优势,而英语和马来语的媒体又比中文媒体相对接近政府消息源。
在过去十天的表现来看,欧美媒体报道的传播力远远超出了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媒体,他们对于官方信息的发布、对于失踪原因的分析、猜测都得到了广泛的转载。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信息都是他们第一手获得的。
其实有不少消息是欧美媒体依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再度加工后才广泛传播的。
比如马来西亚当地马来语媒体每日新闻确认的马来西亚官方称军方雷达探测到在马六甲一岸槟城外海霹雳岛附近有不明飞行物(后来证实确实是MH370),后来CNN、路透社再跟踪这一报道,传回国内后这个消息就变成了CNN等国际媒体为信息源。
两名机长的住家和基本信息也同样是当地媒体报道后欧美媒体才纷纷跟进的。
二是,飞机是美国产的,飞机的数据联系方式美国最清楚不过,所连接的卫星也是美国的,这类信息当然只有美方能发布。
飞机制造商波音、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国际刑警组织等等都是欧美的企业和组织,他们在马来西亚并没有发布渠道。
另外,他们和中国媒体的关系也远不如和欧美媒体的关系亲近,最终中国媒体得不到有效信息并不意外。
三是、登机乘客有问题的那部分信息,自然是马航和相关国家才能掌握。
引言(一)选题来源和意义1、选题来源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以“风险社会”来诠释现代社会,即现代社会呈现出“人类随时面临着由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造成的会威胁生存或生命的风险”这样一个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也处于风险社会的浪潮中,并且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矛盾、灾难事件不断涌现。
自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以来,食品安全、雾霾天气、交通事故、局部地区政治暴乱等灾难事件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引起大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风险社会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灾难无论在任何时刻都是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主题。
回顾我国比较重大的突发灾难事件,其媒体报道对于社会进行有效灾难应对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社会正经历着由“天灾”到“天灾与人祸”,由“客观风险”到“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并存或重叠、交叉的巨大转变,灾难事件呈现出成因复杂化、表现多样化和应对高难度化的特点;而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正以高频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媒体接触,一方面新媒体正以海量、快速的信息传播挑战着传统媒体,另一方面谣言、假新闻等增加社会风险的因素也开始显现,而这些风险带来的,是灾难恐慌心理的传播,社会焦虑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灾难的复杂与信息的泛滥,对媒介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我国大众而言,除了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灾难事件进展及相关情况外,其“解困”需求开始表达:除了“怎么了”,大众更在乎“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媒体报道为例,这样一件发生在风险频发并且新媒体繁荣时期的“谜团式”灾难事件,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马航”事件(以下皆简称“马航”事件)引起了政治阴谋论,恐怖主义说等多种煽动社会恐慌情绪的猜测与谣言,在事关154名中国人的特殊背景下,暴露出我国媒体在当前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解困”缺陷。
由于报道技术落后、理念陈旧、经验不足、制度死板等硬伤的桎梏,在“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无法较圆满回应大众的期待,甚至因为报道实力的弱势引发两次学术界、互联网、媒体圈和大众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媒介批评,如挖掘灾难信息能力弱、煽情主义严重等。
篇一:马航mh17空难初步调查报告或于9月第一周公布马航mh17空难初步调查报告或于9月第一周公布资料图:2014年7月31日,荷兰希尔弗瑟姆,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携妻子在当地一处军事基地外献花。
法医专家正在该基地内对马航mh17失事航班遇难者的遗体进行辨认和恢复。
8月14日电据俄媒14日报道,荷兰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维姆·范德维根表示,有关马航mh17空难的初步调查报告将在9月第一周公布。
范德维根称,具体的公布日期尚未确定,但是此次的初步调查报告将反映出不同的消息源,包括黑匣子数据分析、调度服务记录、雷达信息、卫星云图以及国际调查专家对坠机现场的分析。
在初步报告公布后,荷兰安全委员会还将形成最终的报告,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的事件。
而有消息人士透露,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最终报告将提供给所有空难相关国,然后各方有60天的时间对此报告进行评议,在此之后报告才能最终发表在荷兰安全委员会官网上。
今年7月17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98人的波音77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大多数是荷兰乘客。
目前在国际民用航空组主持下荷兰安全委员承担了主要调查工作。
篇二:俄罗斯将要求联合国提供马航mh17空难调查报告俄罗斯将要求联合国提供马航mh17空难调查报告【环球网报道实习记者陈超】据“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8月18日报道,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维塔利丘尔金在18日表示,俄罗斯将要求安理会秘书处向安理会提交马航mh17客机坠毁事件调查报告。
篇三:马航mh17疑点汇总马航mh17疑点汇总马航mh17,坠毁乌克兰东部,至今已将超过12小时,汇总此间各方公开或匿名发布的信息,删除中文媒体胡乱翻译外电和请认不清军机型号的三流军事专家张嘴就来制造的垃圾信息,一些明显的疑点汇总如下:2)空对地还是空对空导弹?事发,大量媒体提出了“山毛榉”,不过最早报道此事的消息人士口中还有个词“likely”,这是根据飞机飞行高度正常逻辑推演的结果之一,而不是通过爆炸碎片检验出的结果,在万米高空巡航,肯定不是单兵防空导弹所能触及的高度。
从马航370失联事件看国内四大新闻门户网站应对突发事件之作为及其思考针对本年度社会重大热点“马航"370事件,笔者浏览了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四大新闻平台的呈现。
四大网站中,新华网依托于传统媒体,有相应的记者站为其提供最及时的新闻资源;而中国新闻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三大网站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规定并没有进行"报道"的权利,但在署名信息源的前提下可以转载新闻。
笔者得出以下三点启发:1 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由于新闻资源的互通有无,四大新闻平台中呈现的新闻并非各自独有,而是络浩瀚的新闻资源中择取、整理。
网络新闻的呈现方式多是文字、图片、视频的结合。
尽管是存在选择的多元化,但是共同点是均全面、多角度的向受众展示了事件已被揭开的面貌、事件发生的缘由、历史相关事件以及其他具有延伸意义的内容。
譬如,四大新闻平台中,只有新浪新闻没有对近年来的全球空难进行梳理,而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都对飞行安全常识进行了普及。
网络技术的发展切断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垄断。
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
对于今天的网络新闻,"全面"仅仅是及格线,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得"能他人所不能"。
中国新闻网的"二维码扫描",新浪新闻的24小时直播中,将视频直播、事件微博直播、网友评论已平行放置的方式呈现都是创举,是吸引受众驻足的亮点。
在专题新闻中,新闻的整理不应当成为重点。
重中之重是要挖掘出"独家",新浪新闻的"独家解读"板块就是由新浪平台自身的资源,是在其他三个平台无法获得的。
2 媒体要始终如一的重视舆论引导的功能受众是透过媒体的"眼睛"看待目不能及的世界。
作为社会公器,大众传播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和责任,网络新闻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渠道,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
新闻前哨2014年第5期马航“失联”媒体报道反思马航MH370客机3月8日起“失联”,至今已经一个多月。
关于马航失联客机的报道,包括网络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新闻媒体的成长,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职能角色,要求媒体人、媒体组织、媒体平台坚持理性专业的视角,捍卫客观公正的文明价值。
媒体人如何避免情绪化与耸动性冲击报道的理性价值?如何超然于民粹与民族主义的裹挟,以专业性、责任感作为报道的出发点与原则?如何避免社交传播碎片化、快餐化、情绪化影响传播生态与公共舆论?新华社:中国媒体表现疲软新华社发表文章称,马航事件中,中国媒体表现“疲软”的背后,既有“不知向何处挖”的混乱,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尴尬,中国媒体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有待改进,这值得反思。
文章称,虽然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有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马航370事件再次凸显这个尴尬事实。
文章指出,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名为《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的分析文章中称,“几乎所有的干货都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BBC 等英美媒体挖出来的,它们的报道真正对马来西亚形成了压力。
”从两本假冒护照到马军方承认客机失踪前有折返迹象,从失联客机副机长曾邀请女乘客进入驾驶舱拍照,到机长家中有飞行模拟器,还是反对党的支持者。
就在CNN、路透社等国外媒体一次次披露“线索”的同时,中国记者也到达了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丽都饭店、富国岛、吉隆坡、搜救舰船。
中国新闻人的努力,让国内受众及时看到了搜救画面,听到了发布会声音。
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一阶段中国媒体在关键信息挖掘、证实证伪上几无所获。
体表现“疲软”的缘由:“仅仅‘到达’,仍然不是‘媒体的力量’。
因为,有一些新闻没有‘现场’,而有一些‘现场’无法‘到达’。
”现场,不仅在发布会上或搜索区域,更在国际刑警组织、飞机制造商、卫星机构、机长住处。
这背后,既有“不知向何处挖”的混乱,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尴尬,中国媒体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有待改进,这值得反思。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中外报道方式对比分析毫不疑问,今年上半年最诡异的新闻时间莫属美好MH370航班失联的消息了。
2022年3月8日最为诡异的航空突发新闻,迅速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鏖战方酣。
中国媒体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显得却不尽人意,比较西方传统媒体的迅速、严谨。
我国媒体恐怕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一)试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突发事件的报道表现微博有网友形象的嘲讽道“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否认,中国救援队在路上,而中国的记者在丽都饭店。
”虽然戏谑,但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媒体表现的无力和失望。
线面我大体就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表现不足点进行阐述(1)过度的煽情,严肃新闻软化。
忽视此次事件背后的诱因,转移公众注意力,削弱我国媒体倒逼马方政府的执行力。
在飞机下落未名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发出消息后,随机发送温情祈祷,祈祷全机人员平安降落。
但随着事态的不明朗化及马来政府发布信息的模糊化,中国媒体疲于寻求真相,着眼点也开始转向受害者家属的报道和虚无缥缈的祈祷上。
在一幅幅悲痛的照片曝光后获取的不仅是点击量的增加更是对受害家属的一种新闻“凌驾现象”.当然作为记者采访受害者家属似乎是一种职业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采访的目的是要让受众看清事实,纾解或减少采访人的困扰和伤害。
而不是把他们痛苦的眼泪特写,造成他们的二次伤害,这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的一种表现。
(2)在马方最后宣布MH370最终并不是像它官方公布的时候,中国媒体除了备责和诧异(3)当事件尘埃落定后,事件的后续报道中深入调查研究的缺乏。
电视台邀请专家讲解飞机发生事故后如何自救;网络媒体策划专题了解机长身世背景,完全忘记背后更为深刻的警示意义和尚不明确的真相。
(二)中西方在此次报道中的对比,及中国媒体需要思考及改进的方法(1)关于突发事件受害者采访手法对比在新闻组成要素中“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一味的担心受害者家属的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放弃采访的话,则失去了重要的信源。
马航事件公关案例分析一、事件概况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
该飞机本应于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6:30抵达北京,马来西亚当地时间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
马航已经启动救援和联络机制寻找该飞机。
失去联络的客机上载有227名乘客(包括两名婴儿)和12名机组人员。
其中有154名中国人(其中中国大陆153人,其中成人152人,和1名1岁婴儿,中国台湾1人)。
失去联络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2014年3月24日晚10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二、马航的公关分析马航在航联失联五小时后发出第一份声明,确定MH370航班失联。
3月11号,马航公布MH370上的239名乘客的名单和实际乘机人数,这239名乘客来自中国美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
3月15日马来西亚召开新闻发布会,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失联航班可能在一个或两个走廊型地区之间,一个是飞向泰国北部的航道,一个是南印度洋航道。
针对这一事件,马航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包括请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做危机公共。
虽然马航对MH370失联这一事件的公共做的中规中矩,但确掩盖不了它危机公关的失败。
毕竟公关效果不是依靠所做的事是否符合公关的步骤来衡量,而是要解决问题,解决品牌的危机,这是公关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马航公关失败的几大因素:1、没能及时公布飞机失事事实。
关于飞机失踪的消息在3月8日早晨就被媒体广泛报道,传的沸沸扬扬,在焦急中等待的人们这时候最希望得到来自马航的官方报导。
而马航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迅速对此做出回应,直等到下午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事做出说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危机公关的“黄金四小时”已经远远缩短了,而马航分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航空公司对飞机上的乘客的基本信息应该是很清楚的,而马航却迟迟没有对飞机上的乘客信息进行公布,[键入文字]直到3月11号,马航才正式公布乘客的名单和国籍,这对于等待中的家人来说无疑是最煎熬的祷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