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汉今古文经学的融合
- 格式:pdf
- 大小:348.23 KB
- 文档页数:4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代的经学教育
一、“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1、文字上:“今文经学”,是指运用汉代流行的隶书字体记录下来的儒经;“古文经学”,是指运用古文字(即先秦六国文字)记录下来的传本。
2、学统上:均视“六经”为正宗。
今文经学家视孔子为政治家,改革家,“六经”为其“托古改制”之作,因此研究和传授“六经”的目的在于阐发其“微言大义”,寻求治国安邦之道,所本者为《春秋》;
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历史学家,认定“六经皆史”,研究与传授“六经”,应遵循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之原则。
所本者为《周礼》、《尚书》。
学风上: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之阐发,故奔放、开阔,但缺乏实在,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古文经学则重论据、训诂,学风朴实。
3、政治态度上:今文经学家竭立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儒学中渗入大量阴阳五行思想,相信并宣传灾异、谶纬迷信。
一般为社会改革派人物,思想较为激进;古文经学家则相反,讲求实学,注重训诂,恪守传统,思想较为保守。
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起因:
今古文经学的公开对立,始于刘歆向朝廷建议设立“古文经”学官(博士),而其水火不容的发展态势,则有着深层的社会、政治原因。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暂告结束:
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杂糅了今、古两派的经说,今、古文经学之间的斗争暂行结束。
略论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作者:焦中信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01期摘要:两汉今、古文经学斗争的性质,西汉时表现为古文经学、立学官为封建统治服务,且以“广利禄之途”为一目的;东汉时表现为维护封建道统的斗争。
斗争的实质则是今、古文经学派之间的政治较量。
今、古文经学历经两汉,走向了最终融合。
关键词:两汉;经学;斗争与融合孔子以前,有经说而无经名,经名始自孔子。
初,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记,弟子辗转相授谓之说。
今谓十三经者,西汉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东汉增《孝经》《论语》,是为七经;唐《礼》分为三:《周礼》《仪礼》《小戴礼记》,《春秋》亦分为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合《诗》《书》《易》为九经(无《孝经》《论语》);宋代重起《孝经》《论语》,又附《尔雅》、《孟子》,合唐九经,终成十三经。
治经必宗汉学,而汉学亦有别。
西汉以今文经学为主,专明大义微言;东汉则兼杂古文经学,多详章甸训诂。
两汉经学今、古文的发展有一个相互斗争、此消彼长、最终达到融合的过程;经学盛于汉。
汉亡而经学衰。
“郑学”(郑玄之经学谓之“郑学”)出而今、古文经学皆亡。
一两汉经学有今、古文之分。
经说传自孔门,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经学起于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经学方取得统治地位。
所谓今文经,指以当时的文字隶书书写而成的经书,时人以隶书为当时通行文字而称之为今文经。
汉初之经,或摭拾于秦火之余,或口受于秦博士故宫,终以授徒者,必改为时文隶书。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
得《尚书》、《礼》、《论语》和《孝经》等凡数十篇,献与汉武帝。
这些经书皆用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被称为古文经,其学说的传授被称为古文经学。
而在此之前的经学则相应地称为今文经学。
今、古文之别,文字之异为其标,宗派之异为其本。
二两汉期间,今、古文经学有四次重要的斗争。
其中,西汉末年一次,东汉初年三次,以下略作分述。
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作者:曾艳曾庆硕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经是自西汉以后,经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所认可的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和培养士人官员的教科书,如《诗》、《书》、《礼》、《易》、《春秋》等。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适应某种需要而给经书作出的解释,就是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综合性的学问集成,它无所不包(在汉代,所谓的文学就是经学),同时又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思想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两汉时的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的早期阶段,也是经学产生的时代。
两汉经学主要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严格说,西汉时期的经学是今文经学,这与东汉时期的古文经学有区别。
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用先秦时期的古文字写成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这些经传后来被称为古文经。
此后,今、古文经学便开始了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纵观两汉,今文经学始终作为经学的正统而传于世。
一、今文经学的产生及其原因今文经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西汉初期,高祖时有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文帝时有贾谊著《新书》等事,皆以儒学观念为基础。
朝廷也立儒经博士,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困学纪闻》云:后汉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但为汉初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用以指导政治的是以道家为核心,融合了法家思想的“黄老之学”。
“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
景帝以辕固生为博士,而余经未立。
”(《经学历史》·皮锡瑞·清)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这一措施标志着经学的正式成立。
汉武帝时经学开始昌盛并最终取代“黄老之学”而取得统治地位,原因有三:1、刘邦建立汉朝,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大为巩固,封建经济也发展起来。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作者:曲宏实来源:《商情》2014年第27期两汉的今古文经历了斗争和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受政治影响很大。
在政治和学术的共同影响下,今古文经走向了统一。
在今古文经的融合中,许慎和郑玄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郑学的出现是汉代传统经学改造和融合最终完成的标志。
两汉今古文之争融合许慎郑学一、斗争西汉哀帝之前立学官五经皆为今文经,当时古文经未出,故“古今文经”名称未立,无所谓争论。
大胆地系统地提出各种古文经《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毛诗》等,要求立学官,以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者是刘歆。
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抵制,至此始有今古文之争。
就史书记载看,较重要之斗争有四次,第一次发生在西汉末年,其他三次发生在东汉初年。
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提出为《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毛诗》立学官的建议遭到太常博士反对。
刘歆为古文经立博士理由有二:一、今文经因遭秦火而残缺不全,古文经则较完备,可补今文经之缺。
如《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又如《礼古经》(古文《逸礼》)比高堂生之《仪礼》多三十九篇(这三十九篇即《逸礼》);二、古文经较今文经可信。
以《左传》为例,左丘明为孔子同时代人,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而公羊、榖梁等人则在“七十子”之后,传闻之于亲见详略不同,可靠性亦不同。
博士们一方面辩解说今文经是完备的,另一方面攻击古文经是伪造的。
另有一些博士“不肯置对”。
刘歆求助于孔光,孔光亦不肯帮忙,刘歆在一气之下写成一封著名之信《移让太常博士书》(见《汉书·刘歆传》):“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
”因言辞激烈引起众博士大哗,“诸儒皆怨恨”,当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辞职相抗议,大司空师丹亦大怒,奏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
”刘歆因得罪掌权大臣,恐诛,请出外任。
第一次古今文经学的斗争以古文经失败告终。
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持古文经学,《古文尚书》、《礼》、《春秋左氏传》、《毛诗》、《易》及《周礼》都立了学官,古文经学才第一次取得合法地位,但“新”朝短命,古文经博士又都随之废除了。
汉代经学的发展——今古文经之争【摘要】汉武帝把儒学奉为正统学说,这一学说的儒家典籍被定为“经”。
围绕着“经”的研究所形成的学问,称为经学。
而西东两汉,在古今经文的认识上,各派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而这一文学争辩便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在这场文化争辩中,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之有所影响。
【关键词】古今文经特点历史意义(一)今古文之争从争执中走向相互融合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记录的儒家经典,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
西汉今文学派在学术上占优势,汉武帝时所立的博士都属今文派,西汉中期以后,今文经学逐渐衰微。
一直处于私学地位的古文经学,随着今文经立为博士以及《孔壁古文》的出现,向今文经学提出挑战,两派的分立日渐加深。
西汉末期,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东汉时期,由于古文经学派兼采今文经说,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就结束了。
今古文经学不只是经籍字体书写上存在不同,而且在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也有不同。
它们之间的论争,实际经历了一个彼此对立、消长和融合的过程。
今文经学简单而言就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
今文经学的特点,首先,在学风上,今文经学表现为烦琐说经和狭隘的门户之见;其次,在学术与政治倾向上,今文经学主张大一统,主张独尊儒术,带有文化专制的色彩;此外,今文经学还以谶纬迷信附会经旨,以及神化孔子,神化皇权,迎合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因而得到官方的支持,拥有官方的地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今文经学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自有它的合理性。
它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当时背景下,仍不失为一种正言曲说的言说方式,刘向、谷永、蔡邕等人的奏疏,都曾借以批评时政。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西汉哀帝以前,古文经未出现,立学官的五经都是今文经,当时并没有今古文经的名称。
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并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的是刘歆,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们的抵制。
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等都立了学官,古文经才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可惜不久又被废除。
经过斗争,今文经学自身更加谶纬迷信烦琐化,而古文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及东汉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著名学者如许慎、马融等,这样以来,古文经学最终由弱变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今古文经学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的。
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主要是由古文经学大师来完成的。
古文经学大师都能博通群经,并对今古文经了如指掌。
古文经学为了战胜今文经学,都重视并能够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相反,今文经学固步自封。
许慎、郑玄等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许慎的古文经著作《说文解字》就吸收了今文经学家对字义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的今文经学。
尽管今古经学在诸多方面不相同,并且上升到四次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从根本上相同的,决定了他们必将会最终趋向统一。
(摘编自“国学网”《试论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1.下列关于“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书写经书的文字形态不同。
B.今文学派源于孟子,最后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
C.如果说古文经学的特点为“合古”,今文经学的特点就是“合时”。
D.刘歆虽是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却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做过重要贡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今古文经学得名表面上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实质是因为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同。
B.刘向刘歆发现汉初《春秋左氏传》《毛诗》等经传用秦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和六国用的文字书写。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经学,简言,即文献学。
最早见于《汉书·邹阳传》:“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辨智。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学主要指的就是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迎合某种政治需求从而对经书作出解释的一门学问。
包含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宗教、文字依据等,此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可以说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斗争的形式。
它所关注大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小到个人修养。
西汉时正式确立,二千多年来,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经学也在发生这不断的变化。
一、今古文经学及其区别今文经学指的就是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就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
西汉初期,并没有古文经学。
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命刘向较理秘书,其子刘歆担任助理。
刘向较书20余年,死后哀帝命刘歆继续担任较理工作。
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较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就是古文字,因此用古字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从表面上看,今古文经学得名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实际上,古文经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而今文经学的原始底本就是古文,所以这种文字方面的区别是次要的。
今古文经学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随着经师源流的不同、治经的方法和对经文解释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统和宗派。
(1)经师源流的不同:按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说法,古文学派源于荀子,因大师多为鲁人,又叫“鲁学”;今文学派源于孟子,因大师多为齐人,又称为“齐学”。
(2)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派重微言大义,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为了需要甚至不惜歪曲经义来论证现实政治的合理性,以致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其特点可概括为“合时”;古文经学派则重名物训诂,也就是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其特点可概括为“合古”。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导语:一提到汉代映入大家脑海的不是文景之治国家富强的局面,就是汉武帝马踏匈奴辉煌的盛世场景。
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汉朝在文化领域出现的一场著名争论——经今古文之争。
这场争论虽然不像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平定匈奴那样让人热血沸腾。
但是它却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着整个历史的格局。
这场争论从汉高祖时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戊戌变法时期,持续长达两千多年。
即使到了现代,我们的思想仍然悄无声息的受着今古文之争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从头到尾讲述一下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古文经书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经今古文之争的罪魁祸首。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
规定凡是六国史书和诸子百家,除了博士官能够收藏之外,其他人一律焚毁,不得私藏。
并且坑杀了一些方士儒生。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也就成为今古文经之争的罪魁祸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在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作品之后,很多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就此失传。
因此在秦代没有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
在汉初流传的儒家经典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保存下来:•途径一(今文经的来源):饱学儒家经典的老儒通过背诵记忆的方式,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这也就是今文经产生的主要途径。
因为秦朝存在时间并不长,只有30多年的时间。
因此它的短命而亡为今文经能够保存下来提供了可能性。
•途径二(古文经的来源):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前,一些儒生把儒家经典埋藏起来,在秦朝灭亡之后,这些儒家经典又得以重见天日。
话说,他们埋藏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有把书藏在墙缝里的,也有把书藏在地底下的。
总之,都是藏在一些犄角旮旯,很难让人发现的地方。
从古今文经学之争看两汉经学杨发印201010102044自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之后,经学作为一门正式学问开始出现,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儒家经典的缺失,因此西汉儒师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复述,并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以再现经典,这些经典遂被传诵。
直到后来一些先秦的古文献出土,甚至是以篆书的书写的儒家经典的出现。
这时候经学家们就产生了分歧,于是有了后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
一、古文经和今文经《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另外则是指旧时图书目录中的儒家经典部分。
本文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也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的“经”。
“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文经”顾名思义就是指记录经书的文字,其实应该称为经文,这样更能表达其意思,但为了与经书的内容分别于是称为“文经”。
汉朝正好经历了文字的发展,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而用来记录经书的文字就是当时盛行的隶书,知道后来出现了一下以篆书书写的经书。
为了分别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把以隶书书写的儒师记录下来的经书称为“今文经”;把先秦篆书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
二、古今文经之争有分歧自然就会有争论,更何况当时儒学兴盛至极,于是历时久长,影响深远的古今文经学之争就开始了。
本文主要讲两汉时期,于是只截取两汉时期的争论。
第一个为古文经呐喊的是刘歆。
他在协助父亲刘向校书期间,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
刘歆认为《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今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将古文经正式列于学官,给以合法地位。
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今文经学博土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罪名。
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也离开了首都长安。
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