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测肝豆肝病患者肝脾血流及相关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78.09 KB
- 文档页数:3
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检查的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腹部脏器的声像图的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总结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3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腹部脏器的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点。
结果 31例患者中,尿铜增高27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6例,血铜降低29例,角膜K-F环阳性30例,肝脏声像图异常31例,肾脏声像图异常7例。
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肝脏声像图改变明显,但与慢性乙肝等疾病区别较难,需参考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脏超声检查肝豆状核变性(hepatic lenticular disease,HLD),又称Wlison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缺陷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发病率约为1/(50万~100万),本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2004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收治患者31例,现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为我院住院并已确诊的患者,男20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8:1,发病年龄为5~53岁,中位年龄25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炎病毒学、尿铜、血清铜蓝蛋白、血铜及角膜K-F环的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迈瑞DC-6及Philips 11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均为3.5MHz。
患者早上空腹,常规检测腹腔脏器,观察它们的大小、形态、包膜、实质回声,根据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实验室检查尿铜增高27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6例,血铜降低29例,7例肾功能异常,尿常规改变(尿蛋白>+和(或)尿红细胞>3~5个/HP)。
2.2 眼科裂隙灯检查角膜K-F环阳性30例。
2.3 超声检查 31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声像图改变,肝实质按王兴族[1]对肝实质回声声像图的分型:(1)光点闪烁型2例,显示肝内光点增多,增粗,增强,呈散在分布,亮度的硬性感强,边界清楚,大小较一致,似夜空的繁星闪烁;(2)岩层征型10例,肝内显示宽窄不一,强弱相间的条索状光带回声,呈分层状,类似地层切面图;(3)树枝状光带型11例,肝内增粗增强的光点沿门脉及其分支分布,使门脉系及其周围组织构成树枝状强光带回声,近中心部回声强,近边缘部回声减弱,于“树枝”的末梢区呈网格状回声;(4)结节型7例,肝实质呈颗粒状结节强回声结构,结节大小相似(0.1~0.5cm)呈弥漫性分布,硬性感强,边界清楚。
实验名称:肝超声检查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XX医院超声科实验目的:1. 掌握肝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分析肝超声图像,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特点等。
3. 学会判断肝脏的病理变化,如脂肪肝、肝硬化、肿瘤等。
实验材料:1. 超声仪器一台,探头频率3.5MHz。
2. 肝脏超声检查床。
3. 被检者(志愿者)一名。
4. 肝脏超声检查记录表。
实验方法:1. 检查前准备:将被检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史等信息记录在肝脏超声检查记录表上。
2. 被检者准备: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放松腹部肌肉,保持平静呼吸。
3. 超声检查:将探头涂抹适量耦合剂,均匀涂抹在腹部皮肤上,调整探头角度,依次检查肝脏的各个切面。
4. 图像分析: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特点等,分析是否存在病理变化。
5. 结果记录:将检查结果记录在肝脏超声检查记录表上。
实验结果:1. 被检者基本情况:姓名:张三,年龄:35岁,性别:男,病史:无。
2. 肝脏超声检查结果:(1)肝脏形态:肝脏呈不规则形,左右叶比例基本正常。
(2)肝脏大小:肝脏长径约15cm,宽径约10cm,厚度约6cm。
(3)肝脏回声:肝脏实质回声均匀,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4)肝静脉:肝静脉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狭窄、扩张或血栓形成。
(5)门静脉:门静脉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狭窄、扩张或血栓形成。
(6)胆囊:胆囊形态正常,大小约8cm×3cm,壁厚约0.2cm,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7)肝脏血流:肝脏血流丰富,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实验讨论:1. 本次实验中,被检者肝脏超声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表明其肝脏形态、大小、回声特点等均正常。
2. 肝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经济的检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随访。
3. 肝超声检查对于以下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脂肪肝:脂肪肝是肝脏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肝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肝脏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等特征。
超声多普勒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观察分析肝癌以及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经过手术治疗证实或者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50例肝癌患者以及5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部肝区二维超声检查,并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判断超声诊断肝癌以及肝血管瘤患者的准确率,并且对比分析超声检查肝癌、肝血管瘤的声像特征。
结果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率(90.9%)、肿块检出率(81.8%)和肝癌患者诊断正确率(92%)、肿块检出率(87.7%)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
肝血管瘤患者和肝癌患者在超声检查下,肝脏肿块的病变基础、边界、回声、周围血管受压情况、肿块内及周边血供情况以及血流参数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癌以及肝血管瘤患者应用超声多普勒成像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综合分析肝癌、肝血管瘤的超声声像特征可准确鉴别两者。
标签:肝癌;肝血管瘤;超声多普勒成像;鉴别诊断;临床价值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国内的发病率较高,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中年男性患者是该病的多发群体[1]。
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研究出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手段,一旦病情发展到中晚期,会急剧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极易导致患者死亡。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2],目前全球大概有41%~51%左右恶性肿瘤死亡患者都是由于肝癌所致。
早期诊断,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但是临床在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过程中,常常会和肝血管瘤相混淆,一般的辅助检查很难准确鉴别两者,近年来有很多学者采用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鉴别、诊断肝癌和肝血管瘤患者,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
本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肝癌和55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超声多普勒成像检查诊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肝癌和5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证实或者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证实。
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肝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肝硬化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肝脏构造异常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肝硬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且死亡率极高。
因此及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以及肝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彩色多普勒是一种无损伤性、无放射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肝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通过彩色多普勒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流速度、血容量、血流方向等指标,从而更精确地预测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情变化,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促进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在30-70岁之间。
2. 研究方法:(1)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进行无创性检查,记录其血流速度、血容量、血流方向、分支形态等指标,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2)对所有患者进行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包括肝功能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并记录患者日常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3)根据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其肝功能状态,确定其病情等级,并记录其治疗方案和随访情况。
3. 数据分析:将检测数据录入电子表格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偏差、方差等指标,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图表的绘制。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实现对肝硬化患者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精准观察和分析,揭示其病情程度和肝功能状态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思路,提高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存质量。
[收稿日期]2017-12-29 [修回日期]2018-08-15[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安徽合肥230031[作者简介]常丽娜(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文章编号]1000⁃2200(2018)09⁃1201⁃03㊃影像医学㊃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大病人肝脾动脉血流动力学超声监测指标的临床价值常丽娜,王金萍,张 洁,徐允鹏[摘要]目的:利用超声检查技术监测肝豆状核变性(HLD)合并不同程度脾大病人的肝㊁脾动脉血流改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价值㊂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5例HLD 合并轻中度脾大(40mm <脾脏厚径≤60mm)病人(A 组)和25例HLD 合并重度脾大(脾脏厚径>60mm )病人(B 组)在空腹状态下的右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㊁脾门处脾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进行探测,并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㊂结果:2组HLD 病人脾脏厚度和右肝动脉㊁脾动脉流速呈现相关关系,并且重度脾大时,肝脾动脉最大流速在原本有所增加或减少的基础上升高或下降的更明显;2组HLD 病人的右肝动脉㊁脾动脉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脾脏厚度显著大于A 组(P <0.01)㊂结论:对HLD 合并不同程度脾大病人的肝动脉㊁脾动脉血流进行监测,可为临床对病人病情的监测及后期治疗提供参考,特别是为重度脾大病人行脾脏切除术提供了理论支持㊂[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脾大;超声;血流动力学;肝动脉;脾动脉[中图法分类号]R 445;R 742.4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18.09.025The value of ultrasound in monitoring the hemodynamicsin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splenomegalyCHANG Li⁃na,WANG Jin⁃ping,ZHANG Jie,XU Yun⁃peng(Deparment of Ultrasound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nhui University of TMC ,Hefei Anhui 230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hepatic and splenic arterial blood flow in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splenomegaly using ultrasonography,and explore its clinical value.Methods :The 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and splenic artery in 25HLD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mild to moderate splenomegaly(40mm <spleen thickness diameter ≤60mm)(group A)and 25HLD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splenomegaly(spleen thickness >60mm)(group B)were detected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under the fasting state,and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leen thickness and flow velocity of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andsplenic artery in two groups,and the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degree of the maximum flow velocity of the hepatic and splenic arteries were more obvious in group B.The differences of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and splenic artery velocity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The thickness of spleen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group A(P <0.01).Conclusions :The monitoring hepatic artery and splenic artery blood flow in HLD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spleenomegaly can provide reference in monitoring disease and post⁃treatment,especially for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plenomegaly.[Key words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splenomegaly;ultrasound;hemodynamics;hepatic artery;splenic artery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 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1]㊂本病病理生理主要是铜代谢障碍,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甚至为零,胆道排铜障碍,金属铜沉积于肝胆㊁角膜㊁肾等器官,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肝内铜沉积引起肝功能异常㊁肝硬化和脾功能亢进[2-3],一旦脾亢引起凝血机制障碍㊁大出血会导致病人死亡[4-5]㊂HLD 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㊁早诊断㊁早治疗㊂如果坚持长期驱铜治疗,可获得与常人一样的学习㊁工作㊁生活机会和预期寿命[6-7]㊂超声可动态随访HLD 演变成肝硬化并脾亢的过程㊂本文旨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㊁脾血流动力学随脾脏增大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分析二者有无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确诊为HLD 合并脾大进行住院治疗的病人,其1021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年9月第43卷第9期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1~46岁㊂以超声测量脾脏厚径60mm为界限,>40mm且≤60mm为A组,脾脏厚径(51±8)mm,共25例;>60mm为B组,脾脏厚径(69±8)mm,共25例㊂2组病人年龄㊁性别㊁肝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Acuson⁃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0~4.0MHz宽频凸阵探头㊂2组病人均在上午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测,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右上腹肋间斜切显示门静脉主干㊁右支,分别测量上述管腔内径㊁门静脉血流速度,应用彩色多普勒探测右肝动脉,准确定位后嘱受检者屏气,测量频谱多普勒,记录其最大血流速度;受检者再取右侧卧位,左上腹肋间斜切显示在脾门处脾动脉,测量管腔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㊂每个部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㊂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㊂2 结果2.1 2组HLD病人右肝㊁脾动脉最大流速与脾脏大小(厚度)相关分析 2组HLD病人随着脾脏大小(厚度)的增加,脾动脉最大流速均增快(A组: r=0.967,P<0.05;B组:r=0.979,P<0.05),而右肝动脉最大流速均下降(A组:r=-0.908,P< 0.05;B组:r=-0.981,P<0.05);且随着脾动脉最大流速的增快,右肝动脉最大流速均下降(A组:r= -0.924,P<0.05;B组:r=-0.971,P<0.05);从A㊁B组相关系数值比较可以分析显示:重度脾大时,肝㊁脾动脉最大流速在原本有所增加或减少的基础上升高或下降幅度更明显㊂2.2 2组病人右肝动脉及脾门处脾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比较 2组HLD病人的右肝动脉㊁脾门处脾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脾脏厚度显著大于A组(P<0.01)(见表1)㊂ 表1 2组HLD病人右肝动脉、脾动脉动脉最大流速及脾脏厚度比较分组n右肝动脉 最大流速/(cm/s)脾门处脾动脉 最大流速/(cm/s)脾脏厚度/mmA组2540.58±11.73118.12±37.4654.68±3.96 B组2545.58±10.25121.49±20.2369.60±5.30 t 1.600.40*11.28P >0.05>0.05<0.01 *示t′值3 讨论 我院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HLD病人约400余例,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发现,HLD合并脾亢的病人肝动脉血流速度减低,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加;且脾脏切除后肝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明显,门静脉血流速度有所下降[8];分析其原因可能与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有关,但未能对HLD病程中肝脏㊁脾脏血流情况进行系统分析㊂本研究旨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这一无创性技术,通过观察HLD合并不同程度脾大病人的肝脏㊁脾脏血流变化情况,评估在HLD病程脾大进展中肝脏㊁脾脏的血流灌注变化情况㊂本研究结果显示,HLD病人随着脾脏的增大,脾动脉最大流速均增快,且B组较A组流速增快幅度更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病人随着脾脏增大其脾动脉血供增加所导致,而HLD病人随着脾脏的增大,右肝动脉最大流速均下降,而且B组较A组流速下降幅度更明显,这与其他学者提出的 肝动脉缓冲反应”[9]的观点一致㊂2组病人随着脾动脉最大流速上升,右肝动脉最大流速下降,组间比较显示,脾脏增大越明显,脾动脉㊁右肝动脉最大流速相关性越明显,证实HLD合并脾大,加剧脾动脉血流速度的升高,进一步影响到肝动脉的供血[10-11],这一现象与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观点一致㊂脾动脉盗血综合征最早由LANGER等[12]于1990年首次提出,是指粗大的脾动脉和肝动脉争夺血流,从而引起肝动脉灌注不良和肝组织缺氧,导致肝脏和/或胆管缺血性损伤为特征的综合征㊂对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病人,外科经验证实脾功能亢进程度和脾血流量增加是一致的,脾脏增大使进出脾脏的血流量增加,其脾脏的大小与脾动脉的血供之间表现出正反馈,重度脾大时脾动脉血流速度在原本有所增加的基础上升更明显,这一观点与本研究中2组病人脾动脉流速相关系数值分析结果一致(相关系数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即B组脾动脉最大流速在A组增加的基础上升幅度更明显㊂临床相关指标亦显示,HLD合并脾大后,肝功能下降明显,这与脾动脉盗血引起肝动脉灌注不良和肝组织缺氧,导致肝脏㊁胆管缺血性损伤解释一致[13],这一观点与本研究中2组病人肝动脉最大流速均随脾脏增大而下降的结果相一致㊂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这一观点提示脾切除术可能改善肝脏的灌注状态,肝功能部分好转,为HLD合并中重度脾亢病人2021J Bengbu Med Coll,September2018,Vol.43,No.9行脾脏切除术提供了理论支持㊂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8,10],发现HLD合并脾亢病人行脾切除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明显,门静脉血流速度有所下降,病人肝功能得到明显好转㊂综上所述,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HLD合并脾大病人的右肝动脉㊁脾门处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评估HLD合并脾大不同阶段肝脏㊁脾脏血流的灌注及再分布情况,可为临床了解HLD合并不同程度脾大病人的肝脏及脾脏供血提供准确㊁客观的检测指标,同时可为临床对病人病情的进展监测及其后期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为HLD合并重度脾亢病人行脾脏切除术提供了理论支持㊂[参考文献][1] 杨任民.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418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3):134.[2] EI RAZIKY MS,ALI A,EI SHAHAWY A,et al.Acute hemolyticanemia as an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wilson disease in children[J].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14,36(3):173. [3] BALAZKI P,LINDAUER K,EINLOFT J,et al.Erratum to:MONALISA for stochastic simulations of Petri net models ofbiochemical systems[J].BMC Bioinformatics,2015,16:371.[4] 张春海,杨文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10,14(4):380.[5] SANTOCCHI E,GUIDUCCI L,FULCERI F,et al.Gut to brainintera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on the role of probiotics on clinical,biochemical andneur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J].BMC Psychiatry,2016,16:183.[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病学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8):566. [7] JETKA T,CHARZY N'SKA A,GAMBIN A,et al.StochDecomp⁃Matlab package for noise decomposition in stochastic biochemicalsystems[J].Bioinformatics,2014,30(1):137.[8] 陈晓艺,王金萍,李保启,等.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病人脾切除前后入肝血管血流变化的超声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8(38):1037.[9] 刘全达,周宁新,王茂强,等.肝脏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症的诊治[J].消化外科,2001,3(4):232.[10] 王佳佳,王金萍,许红强,等.超声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脾切除前后肝脏血流变化的监测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1):55.[11] 侯钰,杨俊山,孙广新,等.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时脾动脉盗血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2(13):1757.[12] LANGER R,LANGER M,NERHAUS P,et al.Angiographicdiagnosis in liver transplantion.Ⅱ:angiography aftertransplantion[J].Digital Bilddiagn,1990,10(3/4):92. [13] SANKAR KD,BHANU PS,RAMALINGAM K,et al.Anti⁃atherogenic and anti⁃lipidemic effects of vanadium in high fat dietrabbits⁃An hist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study[J].J Anatom SociIndia,2017,66:S88.(本文编辑 周洋)(上接第1200页)[2] RIBBENS C,ANDRE B,MARCELIS S,et al.Rheumatoid handjoint synovitis:gray⁃scale and power Doppler US quantificationsfollowing anti⁃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reatment:pilot study[J].Radiology,2003,229(2):562.[3] 万萍,钟兵,邹庆华,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指标的筛选及鉴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5):1564. [4] 曾宪国,陈波,曾方,等.广西南宁市壮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1):1127.[5] ZhANG L,WANG J,ZHANG Q,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hand joint destruc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arthritis[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7,18(1):231.[6] 董桂香.自身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9):67. [7] 董霞,孙巍,刘鹏,等.高频超声与X线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5.[8] BRINKMANN GH,NORLI ES,KVIEN TK,et al.Diseasecharacteristic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development in patientswith early 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a2⁃year followup study[J].JRheumatol,2017,44(2):154.[9] TAKASE K,OHNO S,TAKENO M,et al.Simultaneousevalucation of long lasting knee synovit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arthroplasty by powe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ndcontrastenhanced MR in comparison with histopathology[J].ClinExp Rheumatol,2012,30(1):85.[10] KARIMZADEH H,SEYEDBONAKDAR Z,MOUSAVI M.Comparison the percentage of detection of periarthritis in patients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using clinical examination or ultrasoundmethods[J].J Res Med Sci,2016,21:134.[11] 陈基明,翟建,张峥嵘,等.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3):415. [12] 李丽,李旭明,王磊,等.高频超声及三维血管能量成像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2):1573.(本文编辑 周洋)3021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年9月第43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