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与古文经学
- 格式:ppt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1
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摘要: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告诉我们,占卜、测字、算命,这些都曾是谶纬的一部分,本文将探究谶纬文化的流变,解构封建迷信的真实面目,以及对谶纬之学的思考。
关键词:谶纬之学发展思考一、谶纬之学的基本内涵谶纬之学,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
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
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
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史记》中也载有《秦谶》。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
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二、谶纬之学的发展演变从谶纬演变的历程来看,谶纬在经历了汉代的辉煌之后,不容于庙堂,又受到儒、佛、道三教的排斥,便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为社会潜流,逐渐退出精英文化圈。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
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
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
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
谶纬之学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
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
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
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史记》中也载有《秦谶》。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
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西汉中期以前,谶纬不过是零星的只言片语,到西汉末年,方士化的儒生,大量造作谶纬,并编辑成书。
东汉刘秀以图谶起兵。
他即皇帝位后,崇信谶纬,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
计有《河图》9篇,《洛书》6篇(见河图与洛书),还有托为伏羲到孔子演绎的30篇,再加上经纬35篇,共80篇。
谶纬书的名称都是很奇怪的,如《易纬》的《乾凿度》、《稽览图》,《书纬》的《璇玑钤》、《考灵曜》,等等。
这些名称显示了谶纬的神秘性。
谶纬以阴阳、五行为骨架,是数术迷信与经学的结合,内容庞杂,其中有解经的文字,有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天文、地理及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但它的核心则是神学。
在谶纬中,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能知过去、未来的伟大的“神圣”,并说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神人。
谶纬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论。
谶纬中的“天”即上帝,是最高的神,有意志、思想、感情,能赏罚。
天的意志通过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表现出来。
按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可以占验吉凶祸福,了解“天意”。
谶纬中,天人感应论被广泛应用,比附得十分细密,也极为烦琐。
谶纬在东汉时,号为“内学”,尊为“秘经”,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虎通》谶纬类文献研究《白虎通》中主要存在三大类文献:今文经学类文献,古文经学类文献,谶纬类文献。
三者之中,今文经学所占比重最大,重要性也较其余二者为甚;古文经学涉及较少,影响不大;谶纬在《白虎通》中所占比例虽然较小,但却拥有核心地位,其重要性就在于对经学和谶纬的积极的整合作用。
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白虎通》及谶纬产生之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采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了自先秦至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整合潮流,在此基础上,汉代在经学,尤其是今古文经学融会贯通上所做的努力,而白虎观会议的召开与《白虎通》的成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与此类似的是,谶纬之学也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整合的过程,而谶纬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在谶纬类文献整合中也有重大的作用,最终在光武帝时代“宣布图谶于天下”,是历史上谶纬类文献的最全面的整合本。
随着二者的发展,今古文经学与谶纬之学的整合促使了《白虎通》谶纬类文献的产生。
第二章为“《白虎通》明引谶纬类文献——三十一条引文研究”,采用图表法和分类法,以图表的形式罗列了《白虎通》文本中明引的三十一条谶纬类文献资料,此三十余条对于谶纬的主体文献——《七纬》大都有所征引,并且没有引用预言性质较浓的一些纬文,显示了《白虎通》文献的理性特点。
明引谶纬类文献资料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哲学思想与政治哲学思想,前者包含宇宙生成论、天文历法、中医理论等;后者含有三纲六纪、君臣关系、等级制等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论点,同时,二者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自然哲学是为政治哲学服务的,在天体运行规律、灾异论等方面尤其明显。
明引谶纬类文献的意义主要为两种,即“以谶断礼”——裁定、评判之作用,“以纬俪经”——解释、说明之功效。
第三章为“《白虎通》暗引谶纬类文献——两种整合模式研究”,采用分类法与举例法,对《白虎通》暗引谶纬类文献作两大类分析:一是将谶纬类文献与五经类文献关于某一主题进行重新整合、解释所形成的文本资料,二是将不同谶纬类文献或同一谶纬类文献关于某一主题进行重新整合、解释所形成的文本资料。
古文经学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这些古文经传,都藏于汉朝的秘府,不立官学,只是民间学者私相传习而已。
今文经学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这些传授和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称为今文经学。
第一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中后期,一些古文书写的经书陆续发现,并在民间传授。
这些古文经与今文经在内容、解释和观点等方面多有不同。
与今文经着重于阐述圣人的微言大义不同,古文经偏重于史实的解释。
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受召领校皇家藏书。
刘向卒后,哀帝又命刘歆继父业。
刘歆在校中秘书时阅览并研究了许多古文经籍,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
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
基于此,在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请立古文经《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
因遭到太常博士(今文派诸儒所拒绝)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
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第二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
《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
王莽秉政后,将古文经学立于学官。
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
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五经十四博士,而不立古文经。
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
当时古文经学在朝野势力和影响均已较大,治古文经者迫切要求立古文经学于学官。
建武四年(28),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自从春秋时代孔子教学以经授徒以后,五经成为后代儒生必读的经典古籍。
然而这些经书,最迟从战国时代开始,由于流传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因而传本文字也有所不同;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献付之一炬,加上不同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各地语言文字的差异,传世的经典文献和后来出土的版本文字资料,难免因形体不同,繁简不一,使得经师和儒生在讲授解释时,各有不同的主张,因而造成经义理解上的歧异,和思想倾向上的对立。
到了西汉时代,经学就有了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
虽然同样是先秦儒家留传下来的经典文献,但在经师和儒生心目中,前者大都出自西汉初年宿学名儒的口耳相传,像《今文尚书》《诗经三家诗》《公羊传》《仪礼》等书,都属于今文经;后者则是西汉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间呈献的古籍,像《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左传)》《周官(周礼)》《古文孝经》等等,都属于古文经。
今文经学者以为经书讲的是经世济民之学,可由三纲五常推衍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甚至可藉阴阳五行之说来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
他们重视的是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者则是把这些经籍视为历史文献,主要做为授徒讲学之用,注重的是文字训诂,首先要求把经文解释清楚。
因为重点不同,师承不同,于是逐渐分成两大学派,造成汉代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门户之争。
在汉代今、古文学派长期的对立斗争中,起先壁垒分明,各不相让:在政治上,今文学派配合时务,关心世事,古文学派则主张复古,专心学术,趋于保守;在思想上,今文学派倡言阴阳五行,以谶纬图书附会政治人事,古文学派则讲究典章制度,论政亦悉依古圣先王;在学术上,今文学派喜就经文以阐发微言大义,古文学派则多按字面以训解经文本义。
演变到后来,不论是今文学派或古文学派,学者多株守一经,家有家法,师有师法,陈陈相因,牢不可破矣。
起码在西汉末年已是如此。
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公卿的好尚,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今文经学非常昌盛,很多今文学派的学者受到重用,有的立为博士,而古文经学则多止流行于民间。
中国古代的谶纬中国古代谶纬神学一、谶纬的名义谶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现象,学界多认为其兴起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时尚存遗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谶自谶,纬自纬,并非一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六·易类六》附录《易纬》案语云:“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
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
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
……则谶与纬别,前人固已分析之。
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1清代学者多沿此说,但谶纬并非如其所言截然不同,二者实有关联。
谶与纬常并称谶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谶’,验也。
有征验之书,河雒所出书曰谶。
”2也就是说,“谶”指的是指示预言的书。
“纬”,本是相对“经”而言,段曰:“‘纬’,织衡丝也。
……汉人左右六经之书谓之秘纬。
”3也就是说,纬书是依附经义,以五行术数等方式来解释经书,主要是依托经书对谶进行解释。
可见二者是互相依附的。
谶语出现的时间较早,《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方士燕人卢生“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4,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更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多条谶语5。
这些谶语多有“秦亡”的含义。
谶语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李贤注《后汉书·光武帝纪》引《尚书中候》。
由于谶的主要功能是制造舆论,为了扩大影响力,谶还经常和谣联系在一起,方便传唱,且多出于乱世。
《隋书·五行志》中也记录了相当数量的谣谶。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摘要西汉末年出现的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一种特殊的学术思想。
本文从分析谶纬之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及深刻的社会根源入手,全面地论述了谶纬之学在西汉末年的兴起过程,并且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笔者认为:谶纬之学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上古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董仲舒构建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
此外,本文深入分析了谶纬在两汉之际形成的社会根源,文章指出:汉初,谶言的流行是谶纬兴起的前奏;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后,儒生和方士群体的合流是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而两汉之际的衰乱政局则为谶纬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本文还对谶纬在两汉社会中的影响做了概述,本文认为:谶纬之学对于两汉的影响包括了政治、思想学术、科技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
随着东汉政权的灭亡,谶纬亦逐渐衰落。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谶纬之学中的很多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谶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祥瑞灾异The Origin and the Rise of Chen Weiin the Han DynastyAbstractChen Wei, which has formed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a special ideological phenomenon.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rise process of “Chen Wei”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every side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or it through 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social origins of “Chen Wei”. My opinion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origins of “Chen Wei”,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witchcraft in ancient time,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he theory of man-God relationship in pre-Qin period, and the New Confucianism tha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time of Han Dynasty. The social origin of “Chen Wei” was the declin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and the political needs of the ruler arising by it. At last,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influence of Chen to Han Dynasty from many angles, including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ulture.Key words: Chen Wei; New Confucianism;Auspicious and Cataclysm目录前 言 (1)(一)选题的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2)一 “谶”、“纬”及其合流 (6)(一)“谶”、“纬”释义 (6)(二)“谶”、“纬”的区别及合流 (8)二 谶纬之学的思想渊源 (12)(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 (12)(二)阴阳五行学说 (13)(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 (17)三 谶纬之学兴起的社会根源 (20)(一)谶纬兴起的前奏——汉初“谶言”的流行 (20)(二)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儒生、方士群体的合流 (22)(三)谶纬兴起的时代背景——两汉之际的混乱局面 (23)四 谶纬对两汉社会的全面影响 (28)(一)谶纬与两汉政治 (28)(二)谶纬与两汉经学 (34)(三)谶纬与两汉科技文化 (36)结 语 (40)参 考 文 献 (41)后 记 (44)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5)前言作为两汉学术界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潮流,谶纬在两汉的思想发展中所昭示的思想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都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研究谶纬的产生与流变对于我们了解并研究两汉时期乃至其前后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及政治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汉谶纬论略黄朴民言灾异、重谶纬是两汉学术界的普遍现象,是当时无所不在、历时弥久的重要传统。
其中尤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在这方面表现最为显著。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指出:“《公羊》喜谶”,“言谶文者多宗之”,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大致而言,谶纬是汉代学界所普遍热衷的话题,对两汉思想文化的演变曾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也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一、谶纬的由来及其实质所谓“谶”,就是“图谶”,即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冥冥之中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它通常用荒诞不经的文字或图像编造,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燕人卢生曾经“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
”“亡秦者胡”就是谶语,载有这种谶语的书就是谶书,或称图谶。
最早的谶起源于先秦时期,但较为零散,不成系统,甚至连普通的占验之书也可被称作谶书。
但是当既有神秘预言又有大量占验内容的《河图》、《洛书》在汉代广泛流行之后,“图谶”大多就专门用来指《河图》、《洛书》这一类图书。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谶书,是特指一种神学迷信的占验书:“谶,河洛书也”[1];“谶,验也,有征验之书。
河、洛所出书曰谶。
”[2]所谓“纬”,就是以神学理论附会儒家经典,以解经为比附的纬书。
清代苏舆《释名疏证补》指出:“纬之为书,比傅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宜,今所传《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故云反覆围绕以成经也。
”刘熙《释名·释典艺》亦云:“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
”从“纬”的命名即可以看出它与经之间的关系。
可见“纬”之实质乃是神学迷信、阴阳灾异之说与儒家经义的结合。
与“谶”相比较,“纬”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它最早见于《汉书·李寻传》,李寻上王根书中提到:“太微四门,广开大道,五经六纬,尊术显士。
”学术界一般观点认为,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的结果相同步,从西汉中晚期起,社会上开始流行谶纬之风,并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众多经生儒士对此十分敏感,很快认同了谶纬之学,并充分加以汲取,以补充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他们往往以“博通五经,尤善谶纬”[3]而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
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
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
(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作,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
不过一致的方向是同意孔子主导了编辑地位,原始文本则非孔子原作。
)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经学产生于西汉。
秦代即设有博士官,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于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
汉代起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
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浅论汉代谶纬赵月刚韩志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摘 要]谶纬是汉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是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来解释经学而产生。
谶纬盛行是与经学自身的发展分不开的,它与汉代儒生的社会地位有关,又是“学随术变”的必然。
在特定的环境中,谶纬被一些人用作王权争夺的工具。
王权们不断改造谶纬的功能,使谶纬限制王权的积极功能减弱,加上学者对谶纬的怀疑批判和古文经的突起,导致谶纬逐渐衰落。
[关键词]谶纬;经学;学随术变the Preliminary Discuss of the Mystical Confucianism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andthe Eastern Han DynastyAbstract:The mystical Confucianism is a kind of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It came from the explanation of Confucianism using the way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The core of the mystical Confucianism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It became prevalence in the Western Han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which was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the inflated desires and the social class of the adherent of Confucius,the way of popular thinking in that period and the learning changes with the academy. The mystical Confucianism was used as an undisguised tool to fight for royal power by some people in the particular political background. The rulers transformed the mystical Confucianism and made it lose the active particularity function to limitation the royalty gradually. In addition,the suspicion and criticism of schol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uwenjing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mystical Confucianism.Key words: the mystical Confucianism;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divination combined with mystical Confucianist belief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25卷第5期2003年9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5No.5Sep.2003汉代经学谶纬化的过程及其动因①蔡慧清(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西汉后期出现的经学谶纬化思潮是汉代思想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
研究汉代思想史,不能不考察经学谶纬化的过程,今、古文经学派对于谶纬的态度及其与谶纬的关系不完全相同。
儒生的方士化是经学谶纬化的前提,而“学随术变”则是导致经学向谶纬化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
关键词:经学;谶纬;学随术变;动因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3)05-0068-04 西汉后期出现的经学谶纬化思潮至两汉之际达到极盛,并在此后至东汉末年的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方面。
研究汉代思想史,不能不梳理经学谶纬化的历史过程,考究其动因。
一谶纬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或图记,一般采用隐语的形式。
《说文解字》云:“谶,验也。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颜师古注亦云:“谶,符命之书。
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
”按照传统的说法,“谶”通常不是普通的预言,而是关于社会灾异变化和帝王受命于天的符验。
“纬”相对于“经”而言,是汉时儒生假托孔子名义编写而成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主要指七纬。
所谓七纬,就是附丽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七部儒家经典的著作。
这些书在宋代以后散失殆尽,只有《易纬》尚保存完整。
谶纬的起源很早,但具体出现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谶纬的起源可以推至古代河图洛书的传说。
《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据《史记・赵世家》所载,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得过一种怪病,睡了七天七夜,醒来后说他见到了上帝。
上帝告诉他“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
谶纬之学1概述编辑本段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2简介编辑本段西汉末年,随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
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
这类宣扬迷信的作品,往往有图有文,所以也叫图书或图谶;为了显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装饰(如王莽的《金匮书》和刘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种特殊的颜色(如《河图》、《洛书》被染成绿色),所以又称符命或符箓。
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
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
谶纬说中虽然也包括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迷信的内容。
这时今文经学同谶纬之说结合起来,更成为十分荒谬、烦琐、庸俗的混合物,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
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
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
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
3事例编辑本段3.1公孙病已当立西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
”泰山是古代中国的天子偿进行封禅的之地,对于当时地汉王朝许多人来说,泰山既神秘、又神圣。
论谶纬主体是“去秦承周,复三代之治”的汉儒版新经学◎葛志毅内容提要 谶纬主体承载着汉儒“去秦承周,复三代之治”的政治学术理想。
为实现此理想,汉儒利用谶讳神化孔子,并利用它以牵合附会的形式附益六经。
为神化孔子,《公羊》家提出孔子作《春秋》为汉制法说,此说满足了汉朝统治者论证其政治法统合法性的愿望,但却导致《春秋》学以至全部经学谶纬化的结果,形成谶纬化今文经学体系。
历来多指斥谶纬导致此体系诬妄荒诞之弊,却鲜能充分估价其所致形式上的系统性特征。
即其以经、纬一体的形式,真正实现由经、纬结合而成的经学体系之系统性特征。
此外,往昔多忽略的是,此谶纬化今文经学乃汉学象数学代表,乃汉代学术思维水平的典型标征,由此可看清汉代象数思维方式与魏晋玄学哲理化取向之间,在发展转换关系上的逻辑合理性。
谶纬化今文经学之性质实相当于汉儒版新经学,汉儒企望有一部可与六经并列比肩,且可反映皇汉盛美之治的新经书出现,谶纬化今文经学在某种意义上使之得以兑现。
关键词 谶纬 孔子为汉制法 《公羊》家 谶纬化今文经学 汉儒版新经学〔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0-0085-15 自周秦以迄秦汉时代,谶纬行世,至王莽篡汉“好符命”,是后汉光武“以图谶兴”,怪诞之外,又使之成为某些政治野心家制造正统符命的工具,故自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遭禁绝。
但清代以来学者们发现,谶纬乃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
如清儒谓纬候“本古圣遗书,而后人以怪诞之说篡入其中,遂令人不可信耳。
其醇者盖始于孔氏,故郑康成以为孔子所作;其驳者亦起于周末战国之时。
”①此说指出谶纬发展源流及其性质影响,最主要是其与孔子经学的关系,实为古来颇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清末民初刘师培综据谶纬内容,于《谶纬论》指出其所具可补益百家之学,同时亦兼具文献稽古之功。
刘氏所言最值得注意的是谶纬被引入汉代经学之后所发挥出的极大学术意义———“吾谓谶讳之言,起源太古,然以经淆纬,始于西京;以纬俪经,基于东汉……尊为秘经,颁为功令,谶以辅纬,纬以正经,而儒生稽古,博士释经,或注《中候》之文,或阐秘书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