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专题 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2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关键字:贝多芬热情悲怆反抗追求内容概括:《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正文:《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
大 众 文 艺77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贯穿了作曲家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常常是其交响乐的前奏、准备、试验、缩影,甚至具有同其交响乐同样宏大的规模和深刻的乐思,通常被钢琴家们奉为“音乐圣经”。
演奏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是无数钢琴家梦寐以求的理想。
而其中属于贝多芬早期1作品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2更是最杰出的佼佼者。
《悲怆》简介《悲怆》创作于1792年,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作品之一。
在这首奏鸣曲中,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已经完全消失。
作为作曲家早期创作中的光辉顶点,《悲怆》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风格的演进。
“全部三个乐章的乐思统一在一个简单的音核上,是三个乐章使用贯穿主题的最早范例”,3其戏剧性的优美曲趣为众多世人所熟悉、所热爱,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非常喜爱这首奏鸣曲。
贝多芬本人给这首作品题名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字样,由贝多芬自己冠以标题的作品,这是第一部。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部作品的悲壮激昂、热情洋溢。
《悲怆》曲式结构所体现的“悲怆”之情《悲怆》三乐章的组成再一次证实了贝多芬把极为戏剧性的奏鸣曲作品局限在这个数目乐章中的倾向。
《悲怆》是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奏鸣套曲,属于典型的古典传统式样,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可体现出强烈的“悲怆”意味。
以第一乐章中独具个性的引子为例,这个乐章所使用的引子手法具有典型的独创性,在贝多芬的全部奏鸣曲中是空前绝后的。
整个引子庄严且充满了强烈激忿的情绪,给此乐章增添了悲壮、严肃的气氛,开头几小节已经展示了整个形象范围的概括,成为乐章整体内容的重心。
引子在开始部分及展开部的结尾之间,用缩小的姿态出现,很好地形成了感情的核心,这是贝多芬在创造情节的主导动机道路上的一个创作革新因素。
引子富于主题性格并独立于快板部分,它实质上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是阴沉的、发号施令的压力和强烈苦恼之间的对比,而命运阴沉的压力,伴随着的是痛苦的叹息,它有时暗示的是一种明亮的希望,有时却是一种绝望。
悲怆初中音乐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音乐鉴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悲怆的定义和特点,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 通过欣赏经典悲怆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1. 悲怆的定义和特点。
2. 欣赏和分析悲怆音乐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 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响设备。
3. 相关悲怆音乐作品CD或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对“悲怆”的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悲伤情感。
2. 教师总结悲怆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二、欣赏经典悲怆音乐作品(15分钟)1. 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悲怆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理解音乐如何表达悲伤情感。
三、音乐创作与表演(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简短的悲怆音乐作品。
2. 各组表演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悲怆音乐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悲伤情感,学会用音乐来表达和缓解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悲怆音乐作品。
2. 教师引导谈论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欣赏更多悲怆音乐作品(15分钟)1. 播放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悲怆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深度。
三、音乐讨论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悲怆音乐作品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思考。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欣赏和分析悲怆音乐作品的方法。
《悲怆奏呜曲》的创作背景及第一乐章的情感体验作者:姜庆敏来源:《艺海》2009年第04期一、创作背景回顾1798年至1799年初,贝多芬谱写了《悲怆》奏鸣曲,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以表达他们之间的友谊。
这部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
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二、第一乐章的情绪发展简析作品的开始是一个有着主题性格并独立于快板部分的长长的引子(1-10小节)。
引子开始的几小节,具有塑造矛盾的严峻阴森的减七和弦的不断模进上行,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和人们的叹息,给整个乐章增添了悲壮、严肃的气氛。
从第五小节开始,音乐织体由合唱式织体转换为节奏型音型,并在此上方,哀求的音调与斗争的动机交替陈述,表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矛盾心理。
从第九小节开始,音乐织体骤然改变。
急速下行的半音阶,如千仞瀑布,飞流直下,预示着感情风暴的到来。
主部主题(11-27小节),是一个开放型的平行乐段,音乐织体又一次骤然改变,主部主题的旋律与引子开始的前两小节有着更多的源源关系,并保持了同一的节奏脉动,可以通过下方的谱例看得清清楚楚:连接部(28-50小节),主部主题的加固部分(27-37小节),左手节奏型的伴奏音型既补充了主部的音乐形象,又为副部的伴奏织体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强了音乐各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两次主部主题材料的上行模进,音乐在43小节到达副部主题的属和弦上。
副部主题(51-88小节),从代替主调的平行大调(bE大调)的同名小调(be小调)开始,是一个由九小节的乐句及其三次变奏而成,使其在呈示部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开。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十分动听。
左手的和声由连接部发展而来,略带舞曲性质充满生气,表现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欢乐的遐想。
柴科夫斯基悲怆简介柴科夫斯基《悲怆》的概述柴科夫斯基的一生更加坎坷,心灵的维度更为深厚。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柴科夫斯基《悲怆》的内容第一乐章大体保持了奏鸣曲式,先是一阵疑惑不安,之后是很长一段甜蜜温馨的喘息,作者深情地欣赏着哺育他的俄罗斯大地,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味道。
但最终受到当头一棒,从梦中惊醒,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不得不卷入人生的旋涡,现实是不容逃避的,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
末尾安详的副部主题重现,暂时摆脱冲突后,倍加珍视宁谧和谐的生活,自然地进入下一乐章。
第二乐章“别致的五拍子圆舞曲”,如歌的旋律,民族的诗情画意……重新体味着生活,虽然心灵受过折磨,渗透着淡淡的悲伤,但依旧倾诉着内心对美好生活不渝的理想,陶冶着一颗纯净的心灵。
这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和进行曲的奇异的结合”,但“既不是悲壮的也不是英雄的”,而是抗争的——命运中不可避免的、没有胜负的抗争。
主部小调主题短促有力,显示出奋力一搏的坚定决心。
反复出现,力度一次次渐强,预示着将与命运相碰撞,同时显出内心虽有恐惧且携带着悲凉的创伤,但并不退缩、并不逃避,由一种内在的不熄的力量支撑着竭尽全力地前行,气壮山河。
在无比雄壮的节奏背后是一种绝望的抗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乐章对现实的忧伤、迷茫贯穿整部乐曲始终,但第四乐章中人生大风浪均已过去,精疲力竭,而命运仍旧无情和不可抗拒,愈加惆怅,悲痛欲绝。
在发自肺腑的苦闷、奋起调动的激情之后,这里再一次的茫然无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突出体现了朗所指出的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即使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2019年文档资料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伟大的俄国作曲家、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柴可夫斯基是举世闻名的俄罗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于1840年出生在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自幼学习音乐,1862年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1866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声学教授,同时在课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
从1877年开始,柴可夫斯基辞去了教授的职务,移居乡间专事音乐创作,在此期间他得到梅克夫人的大力资助。
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到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巡回演出,在此期间结识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等,这对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异常丰富,主要作品有《1812序曲》、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以及舞剧《天鹅湖》。
此外还有六部交响曲,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当属他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特征比较接近,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其中《第六交响曲》又称《悲怆交响曲》则是悲剧的最后一幕。
《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带有总结性质的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活动的终结,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苦难的抗争,对生活、欢乐和爱情的热烈追求;这是他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乐曲把作曲家内心的痛楚、绝望和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表现的那样淋漓尽致。
一个人不知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写出这样的杰作,柴可夫斯基曾说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这一点都不夸张。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最早是在1892年5月开始构思,原定把它取名为“人生”交响曲,但是当初稿写出后,他认为其中“其中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和令人喜爱的东西”,于是除了把其中部分素材改写为别的作品外,他把初稿全部否定了。
在1893年2月间重新谱写并在同年9月完成新稿,作者用“悲怆”来概括整部作品的主要内容,还强调说它充满着象安魂曲那样的悲伤情绪。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悲怆二曲式是一种经典的音乐形式,常常被用于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本文将从结构、情感表达和常见曲目等方面对悲怆二曲式进行分析。
一、结构分析悲怆二曲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悲怆部分和转折部分。
悲怆部分通常采用慢板或柔板来表现悲伤情感,节奏较为缓慢,音乐旋律较为低沉。
转折部分则是在悲怆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转折,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亮起来。
具体而言,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子:引子部分为整个曲目的开始,常采用简短而引人注目的旋律,让听众产生对曲目的兴趣。
2.A段(悲怆部分):A段是悲怆二曲式的核心部分,通常由一个主题或旋律构成。
这个部分的音乐表达深沉的悲伤情感,给人以沉思和忧伤的感觉。
3.转折:转折部分是整首曲子的转折点,音乐节奏加快,情感由悲伤转变为明亮。
这一部分的旋律通常会与A段形成对比,给人以希望和解脱的感觉。
4.B段(转折部分):B段是整个曲目的转折部分,与A段相比,节奏更快,音乐更为激昂,情感更加积极向上。
5.结尾:结尾部分是整个曲目的结束,通常会回顾引子部分的主题或旋律,给人以回归和终结的感觉。
二、情感表达悲怆二曲式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在悲怆部分,音乐会通过慢速的节奏、低音调的旋律以及悲伤的和声来传递悲伤和忧伤的情感。
这些元素会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压抑和沉思的情绪,仿佛置身于无尽的悲伤之中。
而在转折部分,音乐逐渐由悲伤转变为明亮和积极的情感。
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朗起来,给人一种解脱和希望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听众能够从悲伤中获得一丝慰藉和安慰。
三、常见曲目悲怆二曲式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中,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悲怆二曲式曲目:1.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以其悲怆的旋律和庄严的氛围而闻名,将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完美地展现出来。
2.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这首夜曲以其悲伤而细腻的旋律著称,通过明亮的转折部分将悲怆情感转变为温暖和富有希望的氛围。
三、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一、经济的近代化——工业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毕竟阶段。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1、起步阶段——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原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资金。
这些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设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
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出现。
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逐步成长。
(3)、影响:这些民族企业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曲折发展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①阻碍的因素:中国民族近代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失衡(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的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实业救国”;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在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堪称完美,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笔者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和演奏处理等方面对整首奏鸣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目的在于在理解贝多芬音乐的前提下,稳定、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技艺,并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整首乐曲,把整首乐曲诠释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解析演奏处理AbstractBeethoven Piano Sonata "Pathetique", play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are perfect, the whole song is fil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passion.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musical structur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edtreatment and s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onata.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Beethoven, stable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kills and help players to better play the whole song, the song a mor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Beethoven;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processing引言钢琴奏鸣曲《悲怆》作曲者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也任职宫廷。
初中音乐教案悲怆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音乐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悲怆》这首曲子,感受其音乐魅力。
2. 通过欣赏《悲怆》,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理解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1. 欣赏《悲怆》这首曲子,感受其音乐特点。
2. 分析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曲子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2.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知识分析曲子的结构、旋律等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悲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曲子的氛围。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这首曲子的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曲子(15分钟)1. 教师完整播放《悲怆》,让学生认真聆听。
2. 引导学生关注曲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感受曲子的美感。
3. 教师讲解曲子的背景、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
三、分析曲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曲子的结构,了解其分为几个部分。
2. 让学生探讨曲子中的主题旋律,感受其变化和发展。
3. 教师讲解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曲子。
四、讨论与交流(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分享音乐欣赏的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悲怆》的特点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古典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悲怆》这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不断加深,对音乐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曲子的情感表达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十四专题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
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
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考点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知识梳理(一)起步阶段(1 840~1 895年)1 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 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领域。
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领域。
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
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
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
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1、经济领域(工业化)。
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
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
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主要表现在: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
发动了辛亥革命。
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
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 927~1 949年)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
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
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曲折前进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的程度有所深化。
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现代化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
在外忧内患面前。
第一次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
①《共同纲领》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建立了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1953年,中共提出了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④1 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不复存在。
⑤“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 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⑥“一五"期间。
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
工矿业成就突出。
⑦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
⑨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需要加速建设我们的国家。
.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
“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
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时期: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