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结合自然紧密歌词声调与旋律音调基本一致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谈歌曲中旋律与歌词的音调关系◎ 栾 凯要:处理好曲词音调的关系,是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技术环节。
词与曲能否进行有机结合,主要在于曲作者的审美观念、作曲技巧以及是否掌握曲词音调结合的正确规律。
好的歌曲必然是曲词音调结合好,能共同表现歌曲内容、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关键词:音调关系;正字;倒字旋律与歌词的音调关系是歌曲创作中非常重要又微妙的关系,它对作品的呈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汉字(普通话)都有平仄之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汉字发音的四种声韵读法。
你会发现在歌曲的创作中,只要遵循汉字标准的声韵进行旋律创作(通过音符的不同音高去对应文字的声韵),演唱出来的歌词就像念白说话一样的清晰易懂、自然流畅。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出现“倒字”的现象。
所谓“倒字”,就是指在创作歌曲旋律时,在音符高低走向和歌词的声韵规律出现了违背的现象,以致产生了不易听懂和“误听”,比如,“上海”听成“伤害”,“包围”听成“保卫”,“北京”听成“背景”,等等。
这种关系反应在旋律和歌词音调、节奏、结构三个方面,本文重点阐述与音调的关系。
一、旋律与歌词关系的“相融”和“相背”在一首作品中,旋律规律与歌词规律的结合一共有两种关系:1.相 融相融是指在同一首歌曲中,歌词与旋律均保持各自规律,而又互相配合、协同,相辅相成地完成统一艺术内容的表达。
相融就是相互融合,是曲词结合的良好关系,都保证了各自规律的完美,又使它们各自的表义、表情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把曲词相容关系的效果归纳为:“好懂、好听、动心、化人。
”在曲词相容关系中,应出现“曲助于词”“词助与曲”。
(1)“曲助于词”。
旋律的高低、线条、轻重、节奏主动地与歌词的字调、语调、轻重、顿逗相匹配,使歌词更容易被听懂,表现的内容更加准确。
(2)“词助于曲”。
歌词的字调、语调、轻重、顿逗等因素的变化,能够使旋律的线条、节奏、结构富有变化,从而有助于旋律向多样和丰富发展。
曲词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的戏曲艺术积累了很多经验。
歌曲写作时词曲结合对旋律节奏音高的影响作者:颜飙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4期【摘要】在歌曲写作的时候,字与曲应互相结合,对于词曲结合,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就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与研究,他的研究及创作使曲调与歌词之间完美结合。
歌词的读音及声调对歌曲旋律的节奏及音高都有影响和约束,这些问题在一些具有较高经验的音乐家及作曲家眼中并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可以指引他们创作出动听曲调及歌曲的途径。
【关键词】歌词写作;词曲结合;旋律节奏音高在歌曲写作中,歌词是歌曲想要表达内容的载体,歌曲演唱的声调、音高及旋律之间有着联系,不同的词曲对歌曲旋律节奏的音高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歌曲写作时的词曲结合歌曲是歌词与曲调的结合体,但是并不只是歌词简单的加上曲调,而是艺术的升华,好的歌词被谱成动听的曲调之后,会进一步增强它的表现力。
从歌曲写作角度来看,我国大部分作曲家都会将曲调与歌词相对应,也就是所谓的“字正”。
比如声调中的阴平是一个高调,上声则是低调,那么与他们相对应的曲调应该是较高的音及较低的音,通俗来讲,歌曲中旋律的节奏的高低变化是随着歌词的声调变化而变化的。
一些经典的作品就变现了声调与曲调的完美结合,比如《花非花》、《夜半歌声》、《卖布谣》等。
词曲完美结合的基础就是要求“字正”,可以将词的意思生动的表现出来,也可以突出歌曲的美感。
[1]二、旋律节奏的特点(一)长节奏长节奏是由全音符、二分音符及四分音符组成的,长节奏通俗来说就是时值较长的节奏。
在歌曲创作时候表现出来的节奏情绪是平静、安稳的。
比如:(二)短节奏短节奏是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及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短节奏通俗来说就是时值较短的节奏。
在歌曲创作时候表现出来的节奏情绪是欢脱、奔放的。
比如:(三)切分音指的是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强弱位置的移动,从而使音乐发生变化、对比。
切分音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也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
在音乐中连续使用切分音,可以使音乐变为另一种风格。
《论流行歌曲中歌词和旋律的互补关系》论流行歌曲中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一、引言流行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其中,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是构成一首好歌的重要因素。
歌词提供了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而旋律则为歌词提供了传达情感和节奏的载体。
本文旨在探讨流行歌曲中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并分析其对于歌曲整体效果的影响。
二、歌词与旋律的基本特点(一)歌词的特点歌词是歌曲的灵魂,具有抒情、描绘、叙述等多种功能。
好的歌词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
歌词的语言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同时要具有韵律感,易于吟唱。
(二)旋律的特点旋律是歌曲的骨架,通过音高、节奏、调式等元素构成。
好的旋律应该具有优美的旋律线条、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恰到好处的节奏感。
它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三、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一)歌词为旋律提供情感基础歌词通过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为旋律提供了情感基础。
不同的歌词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氛围,使旋律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例如,一首悲伤的歌词往往需要配合低沉、缓慢的旋律,以传达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二)旋律为歌词提供传达途径旋律通过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为歌词提供了传达情感和节奏的途径。
好的旋律能够使歌词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增强歌曲的传播力。
同时,旋律的起伏变化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歌词所描述的情感变化,使歌曲更具表现力。
(三)歌词与旋律相互成就在流行歌曲中,歌词与旋律相互成就,共同构建了歌曲的整体效果。
一首好的歌曲不仅需要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还需要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达到最佳状态。
只有当歌词与旋律相互配合得当,才能产生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作品。
四、案例分析以某首流行歌曲为例,分析其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
该歌曲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与苦涩。
歌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将爱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旋律则以柔和的音调和缓慢的节奏为主,恰到好处地传达了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歌曲《小草》是采用e小调、四二拍、两段体结构。
词曲结合自然紧密,歌词声调与旋律音调基本一致,形成了清新、优美、抒情,具有青春时代气息的音乐风格。
第一乐段:每个乐句都是4小节,长度相等,构成一个方整性乐段。
四个乐句可以表示为:a +b+ a+ b1 平行结构的四句体乐段。
这是一个完整的乐段结构,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形成主题对比展开的上下句,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采用前两两个句的材料进行变化重复,从而构成相同材料并行发展的复乐段结构。
歌词的结构方法与曲调同,也是以两短一长的上下句结构为基础,而后进行结构的回环重复,构成平行结构的四句体的段落结构。
第二乐段:可以表示为 a+a+b+b1 对比关系的四乐句构成乐段。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材料完全重复,第三乐句音乐旋律进一步发展,第四乐句与第三乐句同头异尾,是第三乐句的材料变化重复。
使后两句结构与前两句结构形成对比的风格。
歌曲写作中旋律与歌词的关系作者:高霏来源:《当代音乐(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歌曲是音乐与诗歌,曲情与词有机结合的艺术体。
它们相辅相成,既对立,又融为一体,共同来表现音乐主题,塑造艺术形象。
在歌曲写作中,为了使词曲表现共同的内容与塑造统一的艺术形象,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那么如何处理好歌词与旋律的关系,将是首先要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旋律音调与歌词语言声调的关系,旋律节奏与歌词语言节奏的关系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歌曲写作;旋律;歌词;旋律音调;旋律节奏;语言声调;语言节奏[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4-0106-02歌曲是音乐与诗歌,曲情与词意有机结合的艺术体。
它们相辅相成,既对立,又融为一体,共同来表现音乐主题,塑造艺术形象。
但是,诗歌与音乐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类别,它们使用不同的材料,各自又具有不同性能的表现手法。
歌词以文学语言为材料,可以直接、明确、正面地表达思想,叙述事物;而音乐则以不同高低、不同节奏的音为材料来表达人的内在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显示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发展。
可见,歌词与音乐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在歌曲写作中,为了使词曲表现共同的内容与塑造统一的艺术形象,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就要努力研究和把握歌词与旋律的艺术表现规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现阶段歌曲写作的主要形式是先有词后有曲,即“依词谱曲”,所以歌词是创作旋律的重要依据。
在写作歌曲时,首先要选择一首好的歌词,然后反复朗读,认真体会和理解歌词的内容。
歌词的内容往往影响和决定着音乐的表现形式。
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词以讲故事的形式,表明了新旧社会的对比,所以曲作者采用了叙事歌曲体裁,稍慢的速度与中弱的力度。
旋律开始从中高音起往下滑动,与“月亮在穿行”的歌词形象浑然一体,歌词内容与旋律情绪的结合恰到好处。
《论流行歌曲中歌词和旋律的互补关系》论流行歌曲中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一、引言流行歌曲作为现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其中,歌词和旋律作为流行歌曲的两大核心元素,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互补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流行歌曲中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分析其对于歌曲表达和传播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其重要性。
二、歌词与旋律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歌词是流行歌曲的文本内容,是歌曲表达情感、描绘场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其特点在于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富有感染力。
而旋律则是歌曲的音调组合,是构成歌曲音乐性的基础。
其特点在于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歌词与旋律的互补关系1. 歌词为旋律提供情感基础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为旋律提供了情感基础。
在创作过程中,词曲创作者会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歌词来配合旋律。
歌词中的情感词汇、描绘的场景等都能够激发出听众的情感共鸣,使得旋律更加富有感染力。
2. 旋律强化歌词的表现力旋律是流行歌曲的音乐骨架,其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强化歌词的表现力。
一个优美的旋律可以使得简单的歌词变得更加动人,而一个平淡无奇的旋律则难以让歌词发挥出其应有的表现力。
因此,在流行歌曲中,旋律和歌词的相互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3. 歌词与旋律的互动创造独特的音乐风格不同的歌词与旋律的组合会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是词曲创作者个性的体现,也是对于特定文化、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的反映。
因此,在流行歌曲中,歌词与旋律的互动是创造独特音乐风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歌词与旋律互补关系在流行歌曲中的具体应用1. 节奏感强烈的歌曲中,歌词简短精炼,易于记忆和传播,而旋律则更加突出,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共鸣。
2. 抒情类歌曲中,歌词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描绘,而旋律则更加柔和、悠扬,能够营造出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
3. 摇滚类歌曲中,歌词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反抗精神,而旋律则更加激烈、有力,能够表现出歌曲的激情和力量。
浅析歌曲创作中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作者:王晓璇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9期【摘要】众所周知,歌曲创作不同于器乐曲创作,这主要体现在歌曲创作需要受到歌词的制约,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且相得益彰,这样的歌曲不仅会朗朗上口,而且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经典。
文章就歌曲中歌词与旋律的结合特点找出了一些规律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歌曲创作;歌词;韵律;倒字;有机结合总的说来,歌词与曲调的结合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如音乐体裁和风格、音乐形象、音乐情绪等。
在平日的教学和创作实践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蕴藏在其中的奥秘,下面就从几首比较熟悉的歌曲人手,和大家来探究其中的一般规律。
一、三个旋律与歌词声调相吻合的例子(一)铁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是一首民族歌谣体的歌曲,朗朗上口,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曲中突出强调的词语,如“桃花”、“地方”、“故乡”、“村庄”、“环抱”、“向往”等都是名词和动词,也正是强调了这些词语,才使大家一下子就领悟了歌曲的大意。
反之,如范伟在电视剧《马大帅》中演唱的“版本”,突出了“在那”这个介词,而“桃花盛开的”短语则安排得非常密集,让大家忍俊不禁,其中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强调歌词中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
(二)刘炽《我的祖国》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由领唱与合唱两个部分构成。
旋律婉转动听,以抒情为基调,内含自豪的情感。
A段是女声独唱,呈示性段落,突出的名词有“大河”、“波浪”、“号子”、“白帆”等,动词有“住”、“看”等,作曲家都用适合这些词语韵律的旋律加以强调,听起来非常亲切,演唱起来也朗朗上口。
(三)黄小琥演唱的《没那么简单》这是由姚若龙作词,萧煌奇作曲的一首传唱率非常高的流行歌曲,脍炙人口,又令人回味。
陈述段落中,如“没”、“背叛”、“不安”、“强悍”等都是用长时值的音符加以突出,而且旋律的进行与歌词的声调基本吻合,容易理解;副歌中,“做决定”、“配电影”、“窝在”这些动词组,也是用长时值多音符加以强调,打破了一字一音的陈述,张弛有度,令歌者将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
中国民族⾳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最新⽂档中国民族⾳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中国民族⾳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在⾳乐的体裁和形式,⾳调和风格等挥个⽅⾯都呈现着多彩的⾯貌。
中国民族⾳乐风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处⾃然⽣态环境及其由此⽽形成的主要⽣产⽅式、⽣活习俗以及语⾔、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观念以及思维⽅式等。
中国传统⾳乐中的歌曲、歌舞⾳乐、说唱⾳乐、戏曲和器乐等五⼤类,其风格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且,它们共同形成了⾃⾝内在的鲜明个性:讲究⽓韵与意境;强调风⾻与神貌;注重⼈与⾃然的和谐统⼀;追求表现中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推崇蕴蓄、婉曲;遵守谐调与中和、简约与适度等。
这些美学上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化艺术固有的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乐的基本风格特征中国民族⾳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各具特⾊,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乐形态的各个⽅⾯。
中国民族⾳乐反映出⾃⾝的风格与特征有别于西⽅⾳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数千年来以传统⽣产、⽣活⽅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决定着⼈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理素质。
⼀⽅⾯“成教化、助⼈伦”,旨在维护种种关系;另⼀⽅⾯受庄禅影响,追求神化出世。
勤劳质朴,尊重传统,⾃⾜⾃得,崇尚中庸等成为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们⼼理、⽣理、物质和⽣存的⽂化根基使得⼈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种习惯,讲究和谐、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乐的创作技巧,形式和⼼理需求。
中国民族⾳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
1、线条中国民族⾳乐是线状为主的⾳乐思维⽅式,与西⽅⾳乐注重⽴体的声响效果,通过和声及多声思维⽽构成⾳乐的框架来表现⼀种哲理,⾳乐上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等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民族⾳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时所能产⽣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的内容,其旋律直接⽣成于诗、词、曲声韵的⾳响⾊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乐⾳的线性表情显现,在⾳乐中常运⽤⾳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小草》是一首 e小调、四二拍、两段体结构的独唱歌曲。
词曲结合自然紧密,歌词声调与旋律音调基本一致,形成了清新、优美、抒情,具有青春时代气息的音乐风格。
第一乐段:
每个乐句都是4小节,长度相等,构成一个方整性乐段。
四个乐句可以表示为:a +b+ a+ b1 平行结构的四句体乐段。
这是一个完整的乐段结构,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形成主题对比展开的上下句,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采用前两个乐句的材料进行变化重复,从而构成相同材料并行发展的复乐段结构。
歌词的结构方法与曲调同,也是以两短一长的上下句结构为基础,而后进行结构的回环重复,构成平行结构的四句体的段落结构。
第二乐段:
可以表示为 a+a+b+b1 对比关系的四乐句构成乐段。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材料完全重复,第三乐句音乐旋律进一步发展,第四乐句与第三乐句同头异尾,是第三乐句的材料变化重复。
使后两句结构与前两句结构形成对比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