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田里不鬻(yù,卖)”说的是土地不能买卖,这应是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之前的。
而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正确的选项的时间应在春秋之前。
所以选A项,BCD项时间不符合。
【答案】A2.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析】材料中“围剿公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开始瓦解。
由于铁犁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大量私有荒地被开垦,原来公田即井田出现荒芜现象。
当时农民阶级没有出现,A不正确;井田制属于国家土地,不存在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故B不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井田制瓦解之后,故D不正确。
【答案】B3.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都自己的份地;而海瑞“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其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则反映了当时农民失地情况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地主主要采用租佃制经营,这制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的依旧是小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这只是海瑞一人的想法,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
【答案】A4.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2.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
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B.贵族阶层瓦解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D.商品经济发达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D.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7.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专题一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清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这种“开放”A. 禁绝外国人来华贸易B. 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 放宽了民间贸易往来D. 有利于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据材料“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闭关锁国政策是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不是禁绝,故A项错误;“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说明这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故B项正确;这一政策限制了民间贸易往来,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不利于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B。
2、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罝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
”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 盐业商运商销B. 减轻盐商税负C. 官商共利D. 盐铁官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晏对盐法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B 两项是干扰选项,属于改革的措施,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由材料“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可见刘晏对盐法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官商共利,故选C。
考点:历代改革·刘晏的盐法改革·刘晏的盐法改革措施3、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分析即可.依据题干“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不能说明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沦为雇佣工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小农经营为主,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故选B.4、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B.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 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D. 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货物所征收的税收。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单选题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井、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据史载,屯田制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
屯田一般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
据此可知屯田制的流行( )A.使被抛荒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3.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 )A. 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 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C. 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D. 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4.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封建统治B.限制工商业的发展C.保护农耕经济D.防范“外夷”入侵5.《都城纪胜》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据此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坊市制度开始打破C.商业经营不受限制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7.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
据此可知,清代( )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8.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巩固辅导二十五第1题【单选题】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
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C、不利于商人的发展D、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
在客观上( )A、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B、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C、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从我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反映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皇权的衰落C、自然经济的解体D、封建制度的解体【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8·兰州高一期末)《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
C.承认了土地私有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从“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政令不信、公田不治”可以看出,分封制、周礼以及井田制均遭到破坏。
2.(2018·山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B )
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
C.“闭关锁国”D.井田制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选B项。
3.(2018·通化高一期末)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C )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解析]规定占田的最高限额,有利于限制土地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4.(2018·南京高一检测)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 )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D.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翻地块”就是发展农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农本思想。
5.(2018·重庆高一检测)明朝末年,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迫使很多人外出经商。
几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
主要原因应该是( A )
A.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B.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D.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
[解析]“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中国商人的基本发展轨迹。
徽州商人经商致富后买田置地,导致徽州
土地价格上涨,故选A项。
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涉及。
6.(2018·天津学业水平测试)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D )
A.手工业官营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
C.海禁政策D.抑商政策
[解析]从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等信息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社会生活,反映的是抑商政策。
7.元朝时,福建泉州港的航海贸易空前发达,不仅超过广州,而且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号称“东方第一大港”。
到明朝,泉州港走向没落。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小农经济的制约B.国家政策的限制
C.西方列强的侵扰D.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小农经济在古代一直存在着,不可能是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可排除A项。
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因而导致了泉州港在两个时期出现不同结果,故B项正确。
明朝时有西方列强的侵扰,但这不是导致泉州港没落的主要原因,可排除C项,君主专制加强不会成为某个地方兴衰的主要原因,可排除D项。
答案为B项。
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 )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可知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D )
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并结合清朝的对外政策可知是闭关锁国,即严控对外联系。
10.(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B )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并不是禁绝一切海外贸易与对外交流,而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解析]“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
[答案]“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解析]材料二中的“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解析]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2.(2018·景德镇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
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
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
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得出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得出海上交通的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得出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答案]原因: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二“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
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得出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防止台湾反清势力的角度进行补充。
[答案]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