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918.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派劳动产品、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生意,并纳必然的贡赋。
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彼此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功效,这是产品分派形式、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①全然缘故:生产力的进展──铁犁牛耕的显现,私田大量增加缘故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转变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瓦解④直接缘故: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进程:铁耕具和牛耕的显现和推行(生产力进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布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制。
尔后在我国延续2000连年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份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要紧基础)内容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操纵的土地分给农人利用。
(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治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以保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方法: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代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必然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含义: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进展经济思想和政策目的:爱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要紧承担者,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重农还有利于端正民心民志,保护政治稳固 业生产乃至危及封建统治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取利。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自主探究:1.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如何评价该政策?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清单:清单一重农抑商1.内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①;(2)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表现:(1)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原则;(2)《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以农业为重;(3)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4)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③的政策;(5)历代王朝大多采取禁奢侈的经济政策。
4.影响:压抑社会经济活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得不到正常发育。
清单二工商业的管理1.政策:从秦汉到明清,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2.手段:(1)加重赋税征收;(2)对“市”进行严格管理;(3)国家垄断经营;(4)限制对外贸易。
3.表现(1)秦朝:a统一度量衡,通行的货币为①;b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西汉:a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b汉武帝时开始实行②的制度。
(3)王莽时期:六种经济事业由国家经营管理;a对盐、铁、酒实行专卖;b政府铸钱c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d管制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办理官营贷款业务(即五均赊贷)。
(4)明清:实行③“”政策。
4.影响:(1)抑商政策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2.抑制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措施: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1)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2)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轻巧识记]1.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2.古代经济政策[易错提醒]“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政策)1、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私有制)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周王所有);(2)周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不得买卖、交纳贡赋);(3)奴隶庶民集体耕种;(4)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5)耕地形同井字,为井田;2、封建土地私有制(1)确立:春秋战国①过程:私田出现;私田合法化;经营方式变化;法律上确立;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均田制①概念: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土地制度②实行:北魏隋唐③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二、重农抑商1、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2)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3)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税;2、原因:(1)农业是封建经济最主要的生产部门;(2)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3)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4)人口流动不利于社会稳定。
3、影响: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③抑制了商业发展;④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农业的进步;三、“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初的海禁(1)概念: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与下海捕鱼;(2)原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3)影响:①严重影响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计;②是造成中期倭患的重要原因;2、清初闭关锁国(1)概念: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人、贸易);(2)原因: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危害: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