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生育观念原因新探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摘要】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通过对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家庭生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接着探讨了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因素等;经济因素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政策和社会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合研究结果,总结了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望未来我国家庭生育政策能更合理、更有效地满足人口发展需求。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完善我国家庭生育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家庭生育意愿、我国、影响因素、经济、政策、社会、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家庭生育意愿是指家庭决定生育子女的愿望和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口结构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家庭生育意愿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育观念逐渐变化,导致了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研究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实施人口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我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为未来人口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探究家庭生育意愿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二是分析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总结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积极发展。
通过对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家庭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人口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广西客家人生育观念探析摘要:客家人对生育十分重视,既有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也有诸多禁忌。
本文对客家人的历史发展,生育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西客家;生育;观念一、客家人的生育观念及其表现1.生育信仰上崇尚多子多福生育信仰起源于民众对生命现象的崇拜。
它是古时候人们由于对生育现象的不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以人类自身生育、繁衍行为为对象的崇拜以及相关的仪式。
一般的生育信仰包括孕体崇拜、女性崇拜、图腾崇拜、男性崇拜、生育神崇拜,甚至还包括求育巫术等。
在广西的客家地区,生育信仰的内容主要以女性崇拜为主,也有男性崇拜等其它的崇拜。
在生育信仰上,广西客家人有多子多福的观念。
所以,在广西客家聚居的地方,很多村里都有祠堂,大多数祠堂里都供奉有观音。
在民间信仰中,观音的法力是无边的,她可以给家庭送子,可以操持胎儿的性别,也可以保佑母亲的平安。
妇女们每年庙会的时候会去进香上供,为自己或者儿孙祈求多子多孙。
除了祈求神灵或菩萨保佑,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方面,也会特别讲究对生育的影响。
例如,在传统一些的客家地区,特别是农村,给新婚夫妇布置新房时,安床的时间不是随意而定,必须先请地理先生选择吉日良辰,再根据新婚夫妇的生辰八字来决定床铺在新房中的位置、朝向,据说这样可以使床神保佑新娘婚后儿女双全,多子多孙。
2.客家人特有的生育习俗在广西,从产妇怀孕时起,就把孕妇称为“四眼婆”(大肚婆,因为里面的孩子也有两只眼睛,所以算起来是四眼),把其夫称为“四眼佬”。
客家妇女怀孕后,家人一般都会十分体贴孕妇,重活、累活不让她干,担心累坏了身体。
有好吃的东西,也先让给孕妇,以免造成胎儿营养不良。
生下小孩后,家人迅速杀只老公鸡用高山茶油炒熟,然后放些姜用黄酒煮沸(俗称鸡子酒),给产妇滋补身体。
此后一个月,产妇开始“做月”(即我们常说的“坐月子”)。
产妇一个月内不从事劳动,也尽量不让外出,在床上静卧休息,老人甚至会吩咐连窗帘都要放下,以免着凉。
关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一些基层地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只是简单地张贴标语、发放传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导致部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全面,甚至存在误解。
比如,一些群众认为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他们的生育权利,而没有认识到这一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
其次,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他们对新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了解不够,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而且,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服务意识淡薄,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再者,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经费有限,一些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
比如,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医疗检测设备,不能及时为群众提供准确的生殖健康检查服务。
同时,经费的不足还导致对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这给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稳定,信息变更频繁,使得计划生育管理部门难以准确掌握他们的婚育情况。
而且,由于各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和衔接不畅,也给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基层地区的传统生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在一些农村地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部分群众为了追求生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给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男女比例失调调研报告男女比例失调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男女平等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然而,在某些地区和领域,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对社会稳定和人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以期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不同领域和地区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客观地反映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
三、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1. 户籍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导致男女比例失衡。
部分地区的男女性别比例超过了20%,严重影响了青年婚恋问题。
2.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困和资源匮乏的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性移民和武装冲突等因素导致女性比例下降。
3. 在一些职业领域,比如科学研究和高薪行业,女性比例相对较低,存在性别歧视和晋升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1. 传统观念:重男轻女和男性优先的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家庭计划和社会发展。
2. 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导致男女比例失衡,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3. 经济条件:在一些贫困地区,家庭追求男孩的动力更大,导致男女比例失衡。
五、解决男女比例失调的对策1. 政策引导: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鼓励公平生育观念的普及,以及逐步放宽二孩政策等。
2. 社会宣传:加大性别平等的宣传力度,推动男女平等的理念在社会上取得更广泛的认同。
3. 研究与教育:加强研究和教育工作,提出解决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办法。
4. 就业机会均等:推进性别平等的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晋升机会给女性。
六、总结与建议男女比例失调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政策制定、社会宣传、教育研究和就业机会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男女平等,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80后重男轻女调查报告作文英文回答:Growing up in China as an 80s generation, I have witnessed firsthand the phenomenon of gender bias towards boys. This issue, known as "重男轻女" (zhòng nán qīngnǚ) in Chinese, refers to the preference for male children over female children. It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ves of many girls and women in our society.One of the main reasons behind this bias is the traditional belief that sons are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n the family lineage and taking care of their parents in old age. This expectation has put immense pressure on couples to have a male child. As a result, many families resort to gender-selective abortions or even abandon their female infants.Furthermore, the preference for boys is deeply rooted in our culture and is reflec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society. For example, in some rural areas, only boys are allowed to inherit family property, while girls are expected to marry into other families. This perpetuates the notion that boy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girls.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bias are far-reaching. Girls often face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job opportunities, and even within their own families. They are often given less support and resources compared to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This can lead to a lack of confidence andself-esteem, limiting their potential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ttitudes towards gender roles are gradually changing in China. With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empowerment of women,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mindset. 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and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中文回答:作为一个80后的中国人,我亲眼目睹了对男孩的偏好现象。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转变。
即:由过去的条例制度到现在的法治;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到现在的全方位服务;计划生育的对象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任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
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
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做一粗浅探讨。
一、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不到位近几年来给广大群众的感觉是计划生育工作不紧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很好的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
在计划生育转变管理方式上没有引起重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不是按照首位工作的考虑。
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任不动摇,再次明确了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协调的明确的政策与文件规定,计划生育部门很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文艺团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单位收费较高,大大限制宣传力度。
人口生育转变趋势的背后原因人口生育转变趋势背后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生育状况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多子多福”到现如今的“少子化”趋势,这种转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口生育转变趋势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并且教育机会也更加普及。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对于孩子的数量逐渐产生更高的要求。
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发展,而不再将家庭生育作为重要的责任。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市生活的成本较高,例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使得许多家庭难以承担多个孩子的抚养成本。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导致了家庭规模的减少,人们更倾向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
三、婚姻观念的改变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婚姻观念注重子女的延续,而现在的人们更注重婚姻的质量,追求个人的幸福和稳定。
因此,许多夫妻更倾向于拥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以便更好地照顾他们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她们有更多的机会追求自己的事业发展和实现个人目标。
经济的独立意味着女性在生育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权,她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就和发展。
因此,很多女性选择延迟生育或者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更好地平衡事业和家庭。
五、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年轻一代不再依赖子女养老。
过去,生育多个子女是为了保障老年时期的经济安全。
但现在,人们更有信心依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应对老年生活的需求,因此不再有强烈的生育动力。
六、家庭压力的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压力的增加成为人们考虑生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家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更高的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
这让很多家庭难以承担多个孩子的养育成本和照顾责任。
七、孩子教育负担的增加现代人对于孩子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教育负担也随之增加。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调研报告_报告总结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转变。
即:由过去的条例制度到现在的法治;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到现在的全方位服务;计划生育的对象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任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
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
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做一粗浅探讨。
一、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不到位近几年来给广大群众的感觉是计划生育工作不紧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很好的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
在计划生育转变管理方式上没有引起重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不是按照首位工作的考虑。
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任不动摇,再次明确了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协调的明确的政策与文件规定,计划生育部门很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文艺团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单位收费较高,大大限制宣传力度。
农村人为什么又开始喜欢生女孩了“女孩对父母更加关爱,心比较细”,这句话由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说出来,似乎与一般父母说出来意义不太一样。
杨文庄强调的是国人生育观念的改变,很多地方对女孩的喜爱程度在上升,尤其是农村地区比较明显。
作为一个农村出身并时不时返回农村的观察者,我的观感与杨司长的判断大体一致,即这几年农村人确实更喜欢女孩了。
但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性别歧视被消除”“生育观念在进步”等,而是有更实际的动因。
报道里也说了,“男孩娶一个媳妇确实要花许多钱,女孩在这方面,父母的负担就轻一点。
”以前农村人重男轻女是要养儿防老,但是儿子长大之后,农村人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厢情愿的打算。
还没有等到儿子给自己养老,自己却先为儿子娶亲背上巨债。
近年农村地区结婚彩礼数额迅速攀升,经过媒体的报道,天价彩礼的故事已为国人遍知。
“万紫千红一片绿”,三种颜色形容的分别是五元、百元、五十元纸币;“一动不动”说的是车和房,房不是村里的房,而是县城的房。
城镇化的负担通过代际剥削的方式,转嫁到一辈子辛苦务农、打工的农村老一辈人身上。
他们终于体会到“儿子的代价”。
为什么农村彩礼这几年疯涨?有人说是由于越穷越攀比、越爱面子,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残酷的市场法则,供求关系变了,男多女少,娶老婆自然成了卖方市场,据报道,山东某地区适婚男女青年比例达到惊人的4:1。
因此我最近回到家或与朋友聊天,总能听说一些很传奇的故事,比如某条件并不好的女孩,家门前却排起长长的相亲队伍;再如,以前被人嫌弃的“二婚”,现在也没人在乎了。
儿子沉重的结婚负担,让农村人念起女儿的好。
观念改变的结果似乎是好的,男女更趋平等,但原因却令人五味杂陈。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农村人因为意识到性别歧视是不对的,所以更喜欢女孩。
而由于经济学上供求关系造成的观念改变,似乎让人很难承认这是“进步”。
然而从历史上来看,许多进步正是建基于经济规律之上。
比如奴隶制被废除,就与其在经济上的低效有关。
当下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生育观念原因新探笔者在对一个农村地区进行考察时,曾问一位40来岁的农民,如果他没有子女是想生育男孩还是女孩,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男孩”,我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女孩太操心”。
在后来的谈话中,他提到村子里同姓的一户人家有一儿一女,男孩是大哥还没结婚,女孩在外打工一年多后竟然带着小孩回来了,弄得那家人很没面子。
言语中能看出他对那户人家女孩做法的责备,甚至对那户人家整个家族的瞧不起,而回想他说的“太操心”,也许并不是说养女儿比养儿子更需要花精力花钱(其实,按照农村的习惯,养女儿最多就是出嫁时给准备个嫁妆,平时不用操什么心,而父母却要为儿子盖结婚的房子、帮他娶媳妇,直到给孙子(孙女)办完满月酒,父母的责任才算完成),而是指女儿那些“丑事”会让人家“瞧不起”从而给自己及整个家族所带来的耻辱感,是多少精力和金钱都无法弥补的。
虽然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观念的影响仍在,但随着社会成员经济上的独立与存款等理财手段的普及,加上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国民受教育水平、男女平等观念的提高使得这些因素日渐势弱。
但我看到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仍盛行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如果仍将此归结为只将男孩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后人的思想影响,就很难令人信服,那么当下支配人们仍然抱有这种古老观念的真正原因又
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了解研究,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下重男轻女观念盛行的真正原因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极其看重“面子”问题,而涉及到最为隐秘的“性”方面的“面子”问题更是所有这些问题中最为要命的,这会让整个家族在村子里,甚至镇子里抬不起头(因为农村地区的嫁娶通常都在附近的几个村子,便于两家互相照应)。
但社会的发展却越来越让这种隐秘的“丑事”更容易展现在外人面前:近年来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日益冲击着国人的伦理观念——性开放。
中国人历来对性抱有耻于言谈的态度,对非婚的一切性行为持排斥态度,婚前性行为更是为社会伦理所不容。
然而随着西方性开放观念的影响日渐扩大,加上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刻画,使得中国人对性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但传统伦理观念仍时刻影响人的观念,性仍被国人作为极为隐蔽的部分看待,性的开放与伦理道德的禁忌时时处于碰撞之中,人们一方面自己做着或希望做自己也认为是不道德的事,一方面又去对别人的这类行为进行指责。
性开放的势头愈演愈烈,而传统的贞德、家族观念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正因如此,才导致传统观念与性解放的要
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与张力。
这种张力体现在人们的自我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上:人们对非婚性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却苛求别人在自己有同样行为时,能对这种出于本能的行为予以理解。
这种矛盾的评价要求同样体现在对自己及他人子女的评价上:多数人不赞成非婚性行为,婚前性行为或未婚先育自然不在大众道德运行的范围之内,但人们却希望当这些行为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时,能博得他人的理解。
可这种希望却往往落空,而自己也从不会在别人子女出现“丑事”时有感同身受的心境。
于是在自己子女确实出现这种有违伦理的事情时,为了表明自己同大众所秉持的伦理标准一致,不惜与子女,更准确一点说是女儿,划清界限甚至断绝关系。
女性往往背负着更多的道德义务。
若男孩出现婚前性行为,虽与其父母所持的伦理观念有悖,但这种行为因不会遭到外界的太多非议而不为父母反对,这样一来女方的父母显然是“吃亏”了。
对越来越多女孩“违反禁忌”行为的反感,更重要的是顾忌于这种“违反禁忌”行为给当事人整个家族所带来的社会非议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在这种预期下,人们不愿生育女孩。
该观念在农村地区更为盛行,因为农村地区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更深,同时农村是彻底的熟人社会,一家的“丑事”很难包得住,因此女孩家族所受的责难会比城市里严重得多,人们也会从别人家族的耻辱上得到更深的切身体会,
这种强烈的刺激甚至会使他们认为生育女孩本身就是一种
耻辱。
这种“耻辱”,近来让生活在农村思想还较为传统的人感受颇为深切:跟原有的农民(包括其子女)多数从事农业生产不同,现在农民尤其是年轻人,都从事农业以外的劳作,有的工作地点离农村老家很远,这样父母对他们外出工作的孩子就很难加以传统伦理的灌输,对孩子的一些“出格”行为,也很难加以约束,这就导致子女很容易做出违反禁忌的“丑事”,从而给家族带来耻辱。
不对等的道德归责原则和故有的家族荣辱观影响到生育观念,使得父母基于生育女儿可能“违反禁忌”遭受指责进而损害家族名声的担忧,而去设法规避这种可能到来的风险,比如加强对女儿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对女儿加以更为严厉的看护,但女儿外出工作、求学,加之整个社会日益开放,使这些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于是农民选择最彻底的规避方式——不生育女孩,新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就此出现。
改变重男轻女观念的措施
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是中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
为此,除了继续以往的诸如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使人没有养老之忧、加大对女孩的关注力度消除性别歧视、做好男女
平等的宣传、打击非法性别鉴定等措施之外,笔者认为还必须从观念层面入手加以改变。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知道重男轻女观念是由以下几个观念引起的:一是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二是家族荣辱观念,三是贞德观念。
此外,还有父母寄全部生之希望于子女身上的观念。
要想改变重男轻女观就必须解构上述观念。
第一种观念会随着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国家承接子女养老的职能,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第二种观念正在因以小农生产为表征的农业文明之衰落,导致熟人社会被打破而日渐淡化,但其生命力仍旧顽强。
我们一方面看到由家族观念而生的家族荣辱观导致了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而要求改变这种家族观念,另一方面又看到它对维护中国文化本质内容之生存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种理论上的矛盾使得摧毁甚至再小的改变都变得不应该和不可能。
如果熟人社会的农村地区的家族观念都被解构了,我们很难想象整个社会将以什么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贞德观念目前正受到性开放观念的冲击而日渐消亡。
如果选择改变贞德观念,在“性”方面的保守与当下开放风气的碰撞,必然给社会带来短暂的阵痛。
这种阵痛使处在其中的人感到道德的沦丧,尤其是受传统伦理思想影响较深的人,相信多数国人从情感上是难以
接受的。
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消除贞德观念却是合理的,因为这有助于男女平等,也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国人常把希望寄予子女,自己未竟之事总想着让子女去完成,许多父母更是把子女(尤其是未成婚的子女)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
父母只有将幸福观定义为自己内心的愉悦,而不是子女的顺从,并将自己的幸福也划归入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而不是仅把对家庭的责任视为生活之目的,才会对子女的行为给予宽容,也才会不把子女的某些“出格”行为,视为是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耻辱。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精神,也充分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就不会把生育女儿视为一种耻辱或具有潜在道德风险的事,自己也会过得幸福。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