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_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26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文新授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解体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
(2)奴隶社会──井田制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建议理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必修Ⅱ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锁国”考点分析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一)、商周时期:______________ 商业。
(二)、战国时期:首倡____________。
1、原因:(1)商业与农业争夺(2)商业影响(三)、西汉时期:继续推行政策1、表现:货币、盐铁酒、贩运、物价,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等。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的势力。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四)、明清时期:依然固守政策。
1、表现:(1)统治者态度:、(举例两帝王)(2)统治者措施:①继续实行,垄断、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②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_____。
(五)、总结: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抑商:①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工商业范围。
②对民营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④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评价“重农抑商”政策:A、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1)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B、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3)阻碍了,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考点分析二: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2.(2011年4月嘉兴二模13题)《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
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原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瓦解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内容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
(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4、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政收入。
影响封建统治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经济思想和政策Array计民生。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盛行时间:夏、商、周。
2内容⎩⎪⎨⎪⎧ ①一切土地属于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
但 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 。
③ 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______制度。
(4)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 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 ,加上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 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 ⎩⎪⎨⎪⎧ ①公元前 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 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 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 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__________。
(3)历朝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______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______;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_____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1.原因(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______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概况(1)战国时期,______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时期,________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2)内容: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分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破坏: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诸侯视自己的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背景:井田制遭到破坏(2)确立: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弊端:土地兼并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危害: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不安。
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战友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仗量全国的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1.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业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5.发展(1)西汉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收商税。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一直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作用: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自主探究:1.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如何评价该政策?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清单:清单一重农抑商1.内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①;(2)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表现:(1)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原则;(2)《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以农业为重;(3)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4)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③的政策;(5)历代王朝大多采取禁奢侈的经济政策。
4.影响:压抑社会经济活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得不到正常发育。
清单二工商业的管理1.政策:从秦汉到明清,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2.手段:(1)加重赋税征收;(2)对“市”进行严格管理;(3)国家垄断经营;(4)限制对外贸易。
3.表现(1)秦朝:a统一度量衡,通行的货币为①;b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西汉:a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b汉武帝时开始实行②的制度。
(3)王莽时期:六种经济事业由国家经营管理;a对盐、铁、酒实行专卖;b政府铸钱c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d管制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办理官营贷款业务(即五均赊贷)。
(4)明清:实行③“”政策。
4.影响:(1)抑商政策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必修2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且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
这一部分题目,题型较为灵活,除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之外,关键考查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考生需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与整理。
知识点总结1.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派劳动产品。
(2)夏商西周①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井田制:此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儿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②瓦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①表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②抑制土地兼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影响: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重农抑商”政策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日益严重。
2.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节课优质课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节课的优质课进行分析,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其中包括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河流,为古人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同时,中国还拥有丝绸、茶叶等特产,这些产品在古代乃至现代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作为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和农具的改进,为增加农业产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 农商并举的格局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农业,商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品流通。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市场交易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格局。
3. 内外贸易的繁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受益于内外贸易的繁荣。
中国丰富的物产吸引了外国商人的到访,从而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
同时,中国自古倡导和平发展,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等国际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代王朝通过实施稳定的政治制度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将资源和能力有效地组织起来,确保经济正常运转。
政治稳定还为商业、农业等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农业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古人通过改良农具,优化耕作技术,提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方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有效解决了灌溉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3. 文化传承和商业精神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文化传承和商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