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脑功能障碍的评定.
- 格式:ppt
- 大小:173.00 KB
- 文档页数:60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
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
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
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
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第九章脑高级功能和心理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损伤的患者常常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预后,脑高级功能的评估对决定康复治疗的方案至关重要。
残障患者多数也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功能的评估对患者康复措施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本章扼要论述脑高级功能障碍的类型及其评估方法,并简要介绍常见的心理评估量表。
一、概述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感觉、知觉、认知、记忆、言语、思考、推理等)、情感(情绪、感情)、意志(意志、动机)三个过程,相对于运动功能而言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其中认识所包含的精神活动又称之为大脑高级功能即认知、行为、言语等功能,以区别于包含情感和意识的精神活动。
大脑高级功能障碍也就是指由大脑病变或损伤所致的认知、行为、言语等功能的障碍。
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
大脑病变可以造成所获得的认知解体,当病变为多发性或弥散性时认知的解体可以是全面的;当病变为局部时,因不同的部位可出现相应的言语、认知功能的部分损害或解体。
这种研究大脑结构与心理、行为(大脑高级功能)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障碍通常可以概括为定位性障碍和分布性障碍两大类别。
定位性障碍指能够准确定位的神经心理障碍,如额叶综合征、顶叶综合征、颞叶综合征、枕叶综合征、丘脑综合征、半球间分离综合征。
分布性障碍指大脑多区域发生的功能障碍,如言语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失用症、失认症、智力退化等。
神经心理学评定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询问、动作或行为的观察、标准化神经心理测验的应用,作出相应脑功能诊断的系统方法。
神经心理学的评定有助于脑损伤和精神性疾病的诊断,确定大脑功能缺失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康复治疗和职业训练计划。
根据心理活动的内容,神经心理学评定主要包括感知评定、注意评定、记忆评定、思维评定、智力评定、情感评定、意志力评定、人格评定等。
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认识过程的有机组成成分,反映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围术期高级脑功能监测与参数解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围手术期的高级脑功能监测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高级脑功能的监测,我们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指导我们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高级脑功能监测的一些方法和参数,并对其解读进行分析。
围手术期高级脑功能监测主要包括脑电图(EEG)、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磁图(MEG)等技术。
这些监测方法能够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等。
首先,脑电图是目前最常用的高级脑功能监测技术之一、通过对患者大脑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记录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脑电活动特征以及抽搐等异常情况。
在围手术期,脑电图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脑功能监护以及判断手术后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
其次,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监测是一种无创、实时监测脑氧供与氧需平衡状态的方法。
通过测量患者头皮皮下组织的光谱信息,可以了解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而评估脑灌注状态和脑氧供需平衡状态。
在围手术期,合理的脑氧合监测可以指导我们调整患者的血压、氧合和气体管理等,保证患者脑功能的良好供应。
此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无创、实时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
通过测量颅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变化,可以判断脑血流供应状态以及脑灌注压的变化。
在围手术期,TCD监测可以用于评估血管收缩性和外科操作对脑血流的影响,提醒我们及时调整患者的血流供应和保护脑功能。
最后,脑磁图(MEG)是一种新兴的高级脑功能监测技术。
它通过测量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磁感应强度,可以提供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脑功能活动图像。
MEG监测在围手术期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状态和预测手术风险。
在对以上的监测参数进行解读时,我们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个体化的需求。
不同的患者可能因为个体差异和手术特点,在相同的监测参数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结果。
1、头部CT:查头颅是否发育正常。
2、核磁共振:可以判断脑组织是否萎缩及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脑血管病等。
3、基因检测:检查基因是否发生变异。
4、脑脊液检查:对疾病诊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5、智力测验和行为判定:轻度患儿多用智力测验,重度以上患儿采用智力测验方法往往有困难,必须依靠行为评定量表,而评定量表对鉴别轻度智力障碍不及智力测验可靠。
因此两种方法应配合使用,对检查结果必须综合分析。
6、神经系统检查:对患者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语言功能等检查,来综合评判病情。
7、甲状腺功能检查:判断患者是否由于内分泌疾病导致本病。
8、血铅筛查:判断患者铅中毒的唯一手段。
9、脑电图:患者癫痫发作时脑电图会有异常表现,但存在局限性,有些患者癫痫发作时脑电图正常。
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O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是1991年由英国的BAMFORD等在牛津地区进行的脑卒中大规模群体调查中按临床表现提出了新的分型方法。
OCSP分型优点是方法简便、不依赖于辅助检查的结果、与解剖及病理生理过程相对应,并在CT、MRI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现(全脑症状和局灶脑损害症状)迅速分型,并同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部位,并且与影像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同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更加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OCSP是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 的英文缩写,所采用的分型方法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基础的, 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4个临床亚型, 这些亚型的病死率、复发率和致残率均不相同。
1.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s,LACI)该型患者表现为单纯运动性卒中、单纯感觉性卒中、感觉一运动性卒中和共济失调性偏瘫。
2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L)该型患者会出现完全前循环梗死综合征, 表现为: (1) 高级脑功能障碍(如失语、计算功能障碍等);(2) 同侧视野缺损; (3) 单侧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 或面部、上肢、下肢3个区域中有>=2个的区域出现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如果患者的意识水平受损,致使常规高级脑功能检查或视野检查不能完成时,1种功能缺损即可确诊。
备注:高级脑功能障碍指的是:认知功能障碍(1.记忆障碍2.失语3.视空间障碍4.执行功能障碍5.计算力障碍6.失用7.失认8.轻度认知障碍9.痴呆)l.2.3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 该型患者分以下3种情况: (l)具有完全前循环梗死综合征3组症状中的任意2组症状; (2)单纯的高级脑功能障碍; (3) 比腔隙性脑梗死局限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如症状局限于单肢、面部或手而不是整个上肢)。
脑卒中——功能障碍和评定部分:一、概述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12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
按其病理机制和过程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和脑梗死,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常见。
本病特点为脑受损症状的局灶性和起病的急骤性。
常见的相关因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心脏病、不良饮食习惯、年龄、性别和地理分布等。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
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死于中风者近100万,致残率86.5%二、主要功能障碍评定脑卒中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主要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以偏瘫和失语最为常见。
与康复护理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运动障碍及评定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最常见的障碍之一,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
运动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即偏瘫。
运动功能评估主要是对运动模式、肌张力、肌肉协调能力进行评估,目前对运动障碍评价运动模式的改变,评定多采Fugl-Meyer法(表2-1)、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表2-2)、上田敏法等,其中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历史最悠久,对脑卒中后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的状况,多采用该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这3个时期。
1.评价运动模式表2-1-2 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阶上肢手下肢2.肌张力评定 临床上肌张力是指在肌肉放松状态下被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
这种阻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组织的物理特性,肌肉或组织内部的弹性,反射性肌肉收缩。
肌张力分类正常张力 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增高或降低的感觉。
高张力 肌肉张力增加,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张力。
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方法
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方法旨在评估个体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功能损害程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方法:
1. 测验量表: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定工具包括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迈阿密智力简化评定量表(MMSE)、长期护理机构上的认知功能评定(Cognitive Performance Scale,CPS)等。
这些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和任务,包括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评估,来判断个体的认知功能。
2. 神经心理学测试:神经心理学测试可以进一步评估认知功能的细节,例如认知能力的不同方面、具体的记忆类型(短期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等)以及其他认知领域(如注意力、语言、执行功能等)。
常见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STROOP测试、数字符号替代试验等。
3. 行为观察:观察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变化也可以提供认知功能障碍的线索。
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迷失方向、失去记忆等行为表现都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行为观察需要结合其他评估方法来进
行综合判断。
4. 影像学评估: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等技术来观察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有关认知功能的生理指标,如不同脑区的活动水平、体积变化等。
在评定认知功能障碍时,常见的方法是将上述不同的评估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这样可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认知功能,提高评定准确性。
此外,评估过程需要由经过训练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以确保评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和其他相关人员制定适当的干预措施和治疗计划,以改善个体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3302230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基础,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具备……的能力,促进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掌握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能力,并具备熟练应用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ICU患者脑功能评估脑功能评估是评估患者在意识、思维、记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状况的一种方法。
对于ICU(重症监护室)患者来说,脑功能评估尤为重要。
因为在ICU中,患者可能处于严重的疾病状态,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等辅助措施。
这些治疗和措施可能对患者的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评估脑功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背景ICU患者脑功能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依赖于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
评估过程应该包括评估患者在不同意识状态下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脑电图(EEG)、脑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综合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二、脑功能评估方法1. 神经状态检查神经状态检查是脑功能评估的基础步骤,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注意力、语言和运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理解能力。
常用的神经状态检查工具包括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西尔斯综合敏感性评定量表(SAPS)等。
2. 脑电图脑电图是评估脑功能的重要工具,可以记录患者脑电活动的电压变化。
脑电图可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脑电活动的频率和形态等指标,帮助医护人员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异常。
脑电图常用于诊断癫痫、脑血管病变等脑部疾病,并可以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3. 脑影像学检查脑影像学检查通过MRI、CT和脑部超声等技术,观察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情况。
脑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诊断脑部损伤、脑血管病变等疾病,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
4. 神经心理学评估神经心理学评估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测试,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
常用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工具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
三、脑功能评估的临床应用1. 早期干预决策通过对ICU患者的脑功能评估,医护人员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脑功能异常,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