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科普
- 格式:ppt
- 大小:6.56 MB
- 文档页数:3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症状。
这种痛苦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科学家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带状疱疹及其病毒带状疱疹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毒感染后,会在神经节内潜伏,并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其他诱因作用下,病毒会重新激活并进入神经末梢,引起带状疱疹的症状表现,如严重的神经性疼痛、疱疹的皮疹等。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病变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神经炎会导致感觉神经的病变,使得神经元过度兴奋,产生持续不断的疼痛信号。
病毒还可能导致感觉神经纤维的萎缩和变性,造成慢性的神经痛。
2. 免疫反应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这些炎症介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或增强神经元间的传递,从而导致持续的神经痛感。
3. 神经内质网应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会导致神经元内质网应激的增加,进而诱发PHN。
内质网应激可以导致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从而加剧神经痛的发生。
4. 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在PHN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它们能够释放多种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等,致使神经元过度兴奋。
神经胶质细胞还能够改变突触连接的稳定性,加强神经元间的传递,进一步加剧神经痛的程度。
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现状及展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目前主要是通过镇痛药物、抗病毒药物、物理疗法等手段进行缓解症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述】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PHN。
表现为:1.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1个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患区范围内可见明显的色素沉着改变。
2.患区有明显的感觉和触觉异常,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轻轻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部分患者以感觉功能减退为特征,触痛明显。
3.疼痛的性质以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大多数患者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
极个别患者缺乏典型的神经痛。
4.由于对剧烈疼痛的恐惧,患者的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有自杀倾向。
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且多见。
【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这个病因很清楚。
通过典型皮疹,单侧性和按神经节分布的疼痛,和疼痛的“认时性”(在夜间12点至零晨3点加剧)很容易确诊。
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并不完全明确。
现代研究认为主要与病毒感染,炎症,年龄等因素有关。
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有自主不稳定性,可因理化因素,精神紧张而加重疼痛程度,反之可因松弛而觉缓解。
1、病毒感染引发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线的外皮粗纤维被疱疹病毒大量吞食破坏的结果,其次是残余的病毒不定期在作怪。
2、炎症刺激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袭神经末梢造成的,病毒能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
3、年龄该病是医学界的疼痛难题,是中老年人健康潜在的杀手。
年龄愈大,机体抵抗力越差,神经痛越重。
4、其他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患者的特异体质、神经细胞受损后变性及遭受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
中医病因病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疼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
血瘀,湿热,气虚,阴虚是本病的常见原因和诱因。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标准化诊疗全网发布:2021-07-02 21:17 发表者:3226人已访问一、带状疱疹的标准化诊疗一、带状疱疹的概念带状疱疹是由暗藏在人体内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沿单侧周围神经散布的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二、带状疱疹发生的主要部位及比例带状疱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肋间神经〕:50%以上;颈部〔颈神经〕:10-20%;头颅部〔三叉神经〕:10-20%;腰骶部〔腰骶神经支配区域〕:2-8%;其它:<2%。
3、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1) 发病率: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相关研究均说明,50 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超过了14.2‰。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HIV 患者、癌症患者及经受免疫抑制医治的患者),每一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抵达14.5‰~53.6‰。
(2)疾病复发率: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暗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抵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康复后可取得较持久的免疫,复发率极低,一般不会再复发。
(3)年龄、性别:年龄因素是影响带状疱疹发病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美国、英国、法国等相关研究结果说明,女性更易患带状疱疹,机制尚不明确。
(4) 压力:压力会对人体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干扰细胞免疫功能,可能造成人体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性增高。
(5) 家族聚集性:美国带状疱疹的家族聚集性发病趋势明显高于其他皮肤病,但少数学者那么持反对态度,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4、带状疱疹出疹前的临床表现带状疱疹出疹前即前驱期临床表现包括:(1) 轻度乏力、低热、无畏寒,食欲下降;(2) 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
五、带状疱疹出疹期的临床表现带状疱疹出疹期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散布而不融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疾病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的深切疼痛让很多患者迫切地想了解。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就是带状疱疹遗留下来的疼痛,属于后遗症的一种。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PHN。
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严重者影响了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等。
据报导,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
50岁以上老年人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人群,约占受累人数的75%左右。
该病是医学界的疼痛难题,是中老年人健康潜在的杀手。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袭神经末梢造成的,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少儿不明显,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
疼痛以胸段肋间神经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带状疱疹的已存在很久远,而人们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明白它是一种病毒性疾病。
现在我们知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呈休眠状态,当机体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损伤或抑制时,就会激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从而发病,由于病毒侵犯感觉神经,所以临床上几乎所有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疼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下面因素有关:年龄偏大;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特异体质;带状疱疹后治疗不及时;即使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没有进行积极的神经阻滞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表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疼痛,其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者可超过10年,有的甚至超过数十年。
带状疱疹最常累及的神经是肋间神经,占总发病数量的70%以上;其次所累及的是三叉神经、坐骨神经,较少出现的是颈神经、臂丛神经、阴部神经等,基本上侵犯的是感觉神经,对运动神经纤维几乎没有影响。
当急性期皮疹愈合后,病变的皮肤常呈现红色、紫色或褐色。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疼痛中心石英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皮疹和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发病一般为老年人和免疫力降低者。
带状疱疹临床过程可简单分为前驱期、疱疹期、恢复期和后遗症状(疼痛)期。
多数病人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疼痛和其他不适感觉逐渐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而部分病人则进入后遗疼痛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并列称为“疼痛之王”,临床表现为原发皮疹区或包括稍大一些的周边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伴随持续性烧灼痛,也可为仅有发作性痛。
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者10年以上。
急性带状疱疹皮疹痊愈后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比例与年龄增高成正比。
急性期治疗包括1.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辅助药物(糖皮质激素类、免疫佐剂、维生素类、抗生素类等);2椎旁注药和交感神经阻滞;3硬膜外腔注药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包括1.药物治疗:麻醉性止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激素类和消炎痛类药物对部分病人有缓痛效果。
2.区域神经阻滞及交感神经阻滞:是目前缓解PHN病人剧烈疼痛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病程<6个月效果较满意。
3.综合治疗:包括针灸、理疗、外用搽剂或油膏配合电生理及药物治疗可使部分病人疼痛缓解。
4.椎管内注药:是目前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比较满意的方法之一。
5.电生理治疗:国外较为普遍,如经皮肤(TENS)、经脊髓(DCS)、经下丘脑(DBS)电刺激止痛等。
6.特殊药物的使用和射频神经毁损术:在CT精确定位穿刺后,使用特殊的化学药物如乙醇、酚类等或射频仪器热凝使神经长期处于无功能状态,达到长远期止痛的目的。
7.冷冻止痛:冷冻既能镇痛,而又不影响外周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物质基础,冷冻镇痛在PHN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浏览量: 637。
带状疱疹健康科普一、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春秋季多发,儿童较少见。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过几周的发展就会被免疫系统抵抗,然后就自然消退了。
初次感染这种病毒会导致水痘;水痘症状消退后,病毒并不能被彻底清除,而是长期潜伏在神经组织中,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就可再次激活,发病表现为带状疱疹。
老年人因免疫能力下降,本身就是带状疱疹易感人群。
二、带状疱疹有哪些症状?发病前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患侧皮肤开始有烧灼感、疼痛,局部张力增加。
继之皮肤陆续出现不规则红斑,成簇的疱疹,呈粟粒大小透明水疱,周围有红晕,7~10天结痂脱落,多数2~4周愈合。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可侵犯面、颈、胸、腰部神经,15%~20%侵犯三叉神经,极少数情况下,可侵犯运动神经,如面神经。
重者可并发肺炎、脑膜炎。
根据所侵犯的神经,疱疹呈特征性的带状分布,多为单侧,不超过中线。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若侵犯第一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
若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可发生面瘫、外耳道耳翼疼痛、耳部带状疱疹、口咽部疱疹、耳鸣、味觉下降等,称为膝状神经节综合征(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随年龄增长,症状也加重,病程延长。
有些患者在疱疹愈合后,仍有神经痛症状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
三、什么人群容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带状疱疹发作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抵抗力下降。
当我们有较好的抵抗力时,潜伏的病毒会被压制为“休眠状态”。
一旦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生长,再次跑出来引发带状疱疹。
尤其以下4类人群,要注意提防:1、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久病身体虚弱者。
2、精神紧张、压力较大、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的人。
3、免疫力低下的人。
4、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人。
近年来,受带状疱疹困扰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秋冬、冬夏、冬春季节交替时节是带状疱疹的高发期。
病毒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治常规一、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
是脊髓后根神经节潜伏的病毒激活所致。
【临床提要】1.前驱症状皮疹出现前数天周身不适及发热,局部皮肤有感觉过敏、刺痛、烧灼感或神经痛,2~5天后出现皮损。
2.皮肤损害为红斑,并很快成水疱,约1mm左右大小,集簇性,基底皮肤发红。
疱疹初期清晰透明或呈浅黄色半透明,疱壁紧张发亮,约3天后疱液混浊或呈出血性。
部分破裂,经7~10天疱疹干瘪结痂。
病损沿感觉神经分布区发生,成簇分布呈带状。
以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区多见。
3.临床类型①无疹型:疼痛而不见皮损;②顿挫型:局部红斑,不形成水疱;③大疱型;④出血型;⑤坏死型。
4.疱疹相关疼痛可分三种类型:深在的持续疼痛;刺痛、刀割样疼痛;激发性疼痛,为正常的如衣服接触时的疼痛,并有痛觉过敏。
50岁以上常发生疱疹后神经痛,一般持续1~3个月,少数可达1年以上。
5.特殊带状疱疹①多发性带状疱疹(多神经或双侧)。
②眼带状疱疹:角膜易溃疡失明。
③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
④耳带状疱疹:面瘫、耳鸣、耳聋。
6.伴发肿瘤和免疫抑制者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高。
7.诊断及鉴别诊断(1)根据集簇性水疱群,带状排列,单侧性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等特点,诊断不难。
(2)特殊临床表现:当疱疹未出现之前或表现为顿挫性时,应注意排除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急性阑尾炎和坐骨神经痛等。
可能将本病神经痛疑为其他疾病,如肋间神经炎、胸膜炎、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阑尾炎、青光眼等,应与鉴别。
(3)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
【治疗处理】(一)治疗原则尽早给予抗疱疹病毒类药物治疗,治疗上通常以止痛、缩短病程和预防继发性感染为原则。
可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选用止痛药物,对于后遗神经痛可加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目前国内外倾向于止痛、抗病毒及三环抗抑郁药早期联合应用。
近年来,组胺H₂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亦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据报告该药能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对肿瘤伴发的带状疱疹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