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期与心电图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46
心脏各部位不应期测定方法心脏组织根据期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可形成三种类型不应期。
①相对不应期(RRP):指心脏某组织在应激后一段时间内,虽然能够再次应激,但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时期,以该组织传导发生延缓时的最长期前刺激偶联间期表示;②有效不应期(ERP):指心脏某组织在应激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次应激的时期,以该组织发生传导阻滞时的最长期前刺激偶联间期表示;③功能不应期(FRP):指激动能连续两次有效通过心脏某组织的最短时距,以能引起该组织连续两次应激时的最短期前剌激偶联间期表示。
常采用心房S1S2程控期前刺激的方法检测不应期,应保证每次刺激脉冲均能有效起搏心房,避免因无效起搏造成P波脱漏影响不应期测定。
基础刺激周期长度应尽量接近窦性周期长度,以保证获得的数据接近正常生理范围。
因受到选择患者不同、基础起搏周长不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电生理检查室所测心脏各部位不应期的正常范围可略有差异。
•窦房结不应期:只能间接测定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相对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无法测出。
出现P2呈插入型房早时(P1P3=P0P0)最长的S1S2间期即为SNERP。
正常范围<360ms,如>500ms可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房肌不应期:1.相对不应期:出现P2波时限>P1波时限时最长的S1S2间期;2.有效不应期:S2后不再出现P2波时的最长S1S2间期;3.功能不应期:能出现P2波时的最短的S1S2(P1P2)间期;4.正常范围:心房RRP240-370ms;ERP230-360ms;FRP240-270ms。
•房室交接区前向不应期:1.相对不应期:出现P2-R2>P1-R1或P2-R2延长时最长的P1-P2间期;2.有效不应期:P2波后不再出现R2波时最长的P1-P2间期;3.功能不应期:P1-P2能连续下传时产生的最短R1-R2间期;4.正常范围:房室交接区RRP400-650ms;ERP220-450ms;FRP210-500ms。
常见异常心电图(附详解图片)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房室阻滞,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
正常房室传导系统的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于上述传导通路的任何部位。
按阻滞的严重程度分为:一度、二度、三度,P 波能下传至心室,称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 P 波不能下传心室,称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 P 波均不能下传心室者,此时房室分离,P 波和 QRS 波之间没有任何传导和被传导的关系,被称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工作中一度和三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比较好鉴别,所以我们简单描述一下后,重点来辨别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1.PR 间期延长大于 0.20 秒;2.每个 P 波后都有 QRS 波群,房室始终保持 1:1 的关系;3. 病人多无不适症状。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1.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即(心电图中有 P 波,有 QRS 波,但P 波和 QRS 波之间没有关系) ;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心房冲动来自窦房结或异位心房节律;3.心室起搏点通常在阻滞部位稍下方。
当阻滞部位较高时,心室率约为 40~60 次每分,QRS 波群正常,心律较稳定,当组织部为较低时,心室率可在40 次每分以下,QRS 波群增宽,心室率常不稳定。
如下图 (A 为阻滞部位较高时,B 为阻滞部位较低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二度 1 型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于健康人,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且预后良好);二度 2 型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下,预后不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容易变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下面我们来依次介绍。
二度 1 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是:1.一定是窦性心律;2.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次 QRS 波群,造成心室脱落,每次仅有一个 P 波无波下传;3.心室脱落后的第 1 个下传 P 波的 PR 间期通常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