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几个特殊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28
9种不同电交替现象(全文)心脏电交替现象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其心电图波形、振幅、极性呈交替性变化,任何导联波幅相差≥0.1mV即可诊断电交替,常见2:1交替。
心脏电交替现象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机械交替。
1872年Traube观察到心律规则时心搏强弱交替,称为“脉搏交替”。
1909年Herring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肉眼可见的电交替。
1910年Lewis 报道了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QRS波群振幅呈现交替现象,首次描述和命名了电交替现象。
根据累及的波、段范围,心脏电交替可分为单纯性电交替(P波、QRS 波群、ST段、T波、U波中单个波形交替)和完全性电交替(2个或2个以上波形同时出现交替)。
根据时间分为除极交替(QRS波群交替)和复极交替(ST段、T-U波交替)。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传导电交替,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房室间期交替,心房、心室内传导异常也可引起P波、QRS 波群交替。
电交替类型1. P波交替单纯P波交替(图1A)在动物实验中并不少见,但临床罕见。
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心房内2:1传导阻滞有关,也可能系心房肌病变引起不应期改变所致,还有推测与心房肌缺血性病变影响离子跨心肌细胞膜的转运速度,使动作电位时程(APD)发生交替改变有关。
心电图诊断标准中,除了P波形态交替改变,还要求P-P间期必须固定,两种P 波必须都是窦性的,额面P波心电轴均指向左下,两种P波的P-R间期也必须固定。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心房梗死、心房压力增高或扩张引起心房肌缺血缺氧时。
2. QRS波群交替QRS波群时程交替常见于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和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均呈宽QRS波群与窄QRS波群交替,本质上属于传导交替。
QRS波群振幅交替是完全性电交替和心动过速性电交替(图1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图1 不同类型电交替A.患者69岁,急性肺栓塞,II显示P波振幅、形态交替,振幅高者波形更尖,P波额面心电轴均为+80°,胸导联交替现象不明显。
心电图t波改变是怎么了一、心电图T波改变是什么?心电图(ECG)是一项常规的检查,用于检测心脏的电活动。
T 波是心电图中的一个波形,反映心脏的复极化过程,通常呈现为向上凸起的波形。
如果T波发生改变,可能意味着心脏出现了问题。
一些常见的T波改变包括:1. T波倒置:T波的方向与正常者相反。
2. T波高尖:T波变得高而尖。
3. T波低平:T波变得低平或消失。
4. T波延长:T波持续时间延长。
5. T-U波融合:T波和U波融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些改变可能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如心脏病、缺血、心肌病等。
因此,心电图T波改变需要及时检查和治疗。
二、心电图T波改变的治疗方法治疗心电图T波改变的方法取决于病因。
如果T波改变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则应先治疗基础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肌病等。
1.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手术治疗: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2. 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组心肌疾病,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等。
治疗心肌病的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
(3)心脏移植。
三、注意事项1. 在治疗心电图T波改变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以确定治疗的效果。
2. 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做心脏超声检查,以监测病情和治疗的效果。
3.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心理调节,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合理安排休息和作息时间。
4.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并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更改剂量。
5. 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钠等食品的摄入。
6. 患者应避免烟、酒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
7. 患者应遵守医生的指导,避免过度体力活动,如激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
总之,心电图T波改变需要及时治疗和注意预防,以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反映心脏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工具,而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提示潜在的心脏问题。
1. P波:P波是指心脏收缩前房室结神经传导时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房室传导功能。
P波增宽、增高或倒置可能表明房室传导异常,如心房肥大、心房扑动等。
2.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脏室壁激动的快速传导,代表心室收缩。
QRS波群增宽可能提示心室传导阻滞,而Q波增深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3. ST段:ST段是指QRS波群结束后到T波开始之间的水平线段,代表心室收缩后的复极过程。
ST段抬高可能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包炎,而ST段压低可能表明心肌缺血。
4. T波:T波是指心室复极后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心室的再极化。
T波高尖可能表明心室肥大或高血钾,而T波低平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心绞痛。
5. QT间期: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脏电搏动的整个过程。
QT间期延长可能与心室肌动作电位延迟或电解质紊乱相关,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6. U波:U波是正常心电图中的一种小振幅波形,代表心室后期复极。
U波增高可能表明高血钾或心室肥厚,而U波压低则可能表明低钾或心包填塞。
临床意义:利用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与评估。
1. 判断心脏是否节律正常: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T波能够反映心脏节律的正常与否。
通过分析波形特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病变。
2. 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压低、Q波增深等心电图特征是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这些特征的出现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心脏损害。
3. 评估心脏肥大和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肥大和心脏壁运动异常通常会导致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心电图ST-T改变是什么含义心电图ST-T改变是什么含义心电图ST-T改变是心电图检查中常见的一种异常现象。
ST段是指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部分,T波是心室肌复极过程的表现。
在正常心电图中,ST段水平或下斜,呈平直或微微上斜状态,T波向上凸起。
若ST段或T波发生改变,则可能意味着心脏发生了疾病或异常。
本文将会介绍心电图ST-T改变的含义、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心电图ST-T改变的含义ST-T改变是指ST段或T波发生改变,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ST 段抬高或压低、T波变异。
根据不同的ST-T改变类型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1. 室壁缺血: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室壁缺血,第V1~V6导联ST 段向上抬高0.5mm以上,持续1min以上为阳性,属于缺血性改变。
2. 心肌坏死:心肌细胞死亡引起的变化,ST段上升超过1mm,持续一段时间,通常显示出高度的斜率,直线段,与时间成正比。
3. 心肌肥厚:以QRS波群电压升高为主,电除极时间延长,ST 段向下压低;T波为高大的矮而尖的,类似三角形。
4. “非特异性”的ST-T改变:是指没有明显的心脏病变,ST 段、T波形态发生改变,包括左右倾斜、上升或下降、倒置或分叉等,这类改变不能明确诊断,需进一步观察或检查确诊。
二、心电图ST-T改变的治疗方法针对心电图ST-T改变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心脏病变类型。
1. 室壁缺血:治疗方法主要为增强心肌血流,如患者发作心绞痛等疼痛,则应立即进行止痛治疗,同时给予硝酸甘油扩血管,降低心脏负荷。
另外也需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抗缺血等。
2. 心肌坏死:治疗方法主要为早期介入治疗,如急诊心肌梗死的治疗,首选的方法是急性球囊扩张术(PTCA)或急性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这是避免心肌坏死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需要针对心绞痛进行治疗,如使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等。
3. 心肌肥厚:治疗方法包括针对基础疾病,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有效的抗心绞痛治疗可以减少心肌缺血和心肌供血不足,排除体内的病因性因素,以慢性牛心宁、钙通道阻滞剂等为主。
心电图的正常图形解读与异常判读一、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利用心脏肌肉在工作时产生的电活动记录下来的一种检查方法。
通过测量心脏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特定的波形图形,可以了解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代表房室结激动传导,通常应该是呈正向并尖锐而对称的波峰。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室性激动传导过程,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波峰和凹陷,其中R峰为最高点。
3. T波:T波代表室性肌肉复极化过程,应该是倾斜向上并光滑的。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1. 心率失常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且心房未能同步收缩。
房室传导阻滞:QRS间期延长或QRS波形变异。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一个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2. 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R波振幅增高、胸前导联的S波深度增加。
右心室肥厚:右胸导联V1中,R波增高或者S波减低。
3. 心脏缺血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超过0.1mV。
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ST段抬高和Q波。
4. 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P波形态正常。
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QRS波形畸形。
5. 其他异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钙、低镁等可以引起T波改变。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可引起心电图异常。
四、专业判读与建议对于一份心电图的判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以下是一般的建议:1. 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2. 判断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和体征。
3. 检查患者的基础资料,如年龄、疾病史等。
4. 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
五、心电图的应用心电图不仅可以用于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1. 心电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对病情进行及时评估。
2. 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通过心电图的分析,确定异常节律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评估药物疗效:观察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心电图报告怎么看怎么是显示有问题的心电图是评估心脏健康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检测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或异常。
当心电图显示有问题时,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看心电图报告,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心电图报告的解读常见的心电图报告包括基本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
不同类型的心电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结果和指标。
1.基本心电图基本心电图报告是最简单的心电图类型,它提供了关于心脏健康的基本信息。
以下为常见的心电图结果解释:(1)心跳速度正常的心跳速度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
如果你的心跳速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则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
(2)心律正常的心律应该是规律且有规律的,也就是说,每个心跳之间的时间应该是相等的。
如果你的心律不正常,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3)心电轴心电轴是指电信号的方向,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大小和形状。
正常的心电轴应该朝下和左。
如果心电轴朝右或向上,可能意味着存在心脏问题。
2.运动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是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记录的心电图。
它用于评估身体的耐力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解释运动心电图的指标:(1)最大心跳速度这是在体育锻炼期间记录的最高心跳速度。
正常的最大心跳速度应该是220 - 年龄(2)ST段压低或压高ST段是心电图上一个固定的曲线,它通常在心肌缺血时会发生改变。
如果ST段呈现压低或压高的情况,可能意味着存在心脏问题。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在与日常活动一起记录的心电图。
它用于评估心脏节律和事件。
以下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报告的解释:(1)P波P波是一个心电图上的波,它代表心房收缩。
正常的P波应该是正常的和有规律的。
如果P波异常,则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2)QRS间期QRS间期是心脏电信号在心室传导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QRS间期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QRS间期异常,则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二、治疗方法如果心电图显示有问题,则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1.心律失常种类1.1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心电图特征如下:1)宽大且畸形的QRS波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提前出现,其时限等于或大于0.12s。
2)往往伴有继发性ST-T改变,即T波与QRS主波的方向相反。
3)多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期,即期前收缩之前的RR间期与期前收缩之后的RR间期之和等于正常的RR间期的两倍。
4)激动前向传导,QRS波前后无P波。
5)激动逆向传导,产生逆行P波。
常见的五种表现形式:1)在同一导联上,QRS波形态一致,与前面窦性QRS波的联律间期一致;2)在同一导联上,QRS波出现等于或大于两种形态,但联律间期是固定不变的;3)在同一导联中,QRS波出现等于或大于两种形态,但联律间期是变化的;4)同一导联中,两个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5)在两个窦性QRS波之间发生一次额外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没有代偿间歇。
这五种表现形式在心电学中有对应的专有术语,分别是: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算法思路:由于PVC时域形态呈现很多种,而且不同人的时域形态也不一样,单纯采用模板匹配效果并不好,所以需要结合参数特征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同一个人的波形形态相对来说变化小很多,所用先用参数特征来进行判断并建立形态学模板(更新模板库),后续再结合模板匹配和特征参数来进行判断,同时保持模板库的及时更新。
采用的参数特征:R波宽度、RR间期,(畸形R波,代偿间歇)存在的难点:(1)分类过程中面临着噪声的干扰,特别是基线对结果的影响还是较大的;(2)EEG信号的特征参数(如RR间隔、QRS复波宽度等)具有模糊性,每个特征参数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着的量,同一特征参数的正常值与异常值的区分阈值对不同的个体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参数确定、提取和识别的困难;(3)ECG波形形态多变,在个体间、个体内都有一定差异性,无法使用固定的模板库来进行匹配;(4)畸形的R波对R的准确定位和R波宽度的计算产生了一定困难;本算法还未解决的问题:(1)当PVC的提前量和R波宽度与正常值差异并不太大的情况下,特征参数的阈值很难设定,从而很难加入模板库。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心电图上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临床上无症状,属正常心电图的变异。
心电图特征为:(1)J点抬高,可达0.1~0.4mV,多见于胸前导联。
(2)ST抬高,呈凹面向上型,可抬高0.1~0.6mV,个别可达1mV ,以V1~V3导联为主。
少数病例可见于II、III、avF导联,此ST改变呈持续存在,无动态演变。
(3)部分病人J点不明确,而呈R波下降支粗钝或类似R'波(假性R'波),使QRS波群类似RSr'型。
(4)T波直立、增高,两肢对称。
(5)多伴逆钟向转位。
本征在心电图上需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左室肥厚劳损、心肌缺血、右束支传导阻滞相鉴别。
本征T波直立、无动态演变,无病理Q波,再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化验不难鉴别。
早期复极综合征不是病,无须过多当心,如果症状明显可以短时间服用倍他乐克6.25mg 2/日加点安定即可。
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 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 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1, 2期) , 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 当这种电位差较小, 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 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 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 伴或不伴ST段抬高, 但T波是直立。
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 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 部分明显延长, 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 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 产生J点明显增大, 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
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 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散, 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 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本期陈玉珍等医师报道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发生猝死就是一个例证。
心电图异常波形分析与识别心电图是一种反映心脏电活动的图形,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在正常情况下,心电图的波形呈现规律且有规律的变化。
然而,有些心电图呈现异常波形,可能是病理性的信号,需要进行及时分析与识别。
心电图异常波形分析与识别是通过对心电图波形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异常信号,并进一步辨别异常信号的类型和特征。
这种分析的目的是发现心脏疾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的预警信号,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波形包括以下几种:1. 心律失常波形: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动过快(心律过速)、心动过慢(心律过缓)、心律不齐、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律失常波形的特征是心电图上R波的形态、R-R间期的变化以及QRS波群的宽窄等。
2. 心肌缺血波形:心肌缺血是指心肌由于供血不足而导致的患处缺氧。
心肌缺血波形的特征是T 波倒置、ST段抬高、ST段压低或出现降低,以及Q波的深度等。
3. 心脏传导阻滞波形:心脏传导阻滞是指心脏搏动的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导致心脏节律出现中断或传导延迟。
常见的心脏传导阻滞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波形的特征是P波或QRS波群缺失、P波和QRS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延长等。
对于心电图异常波形的分析与识别,需要依靠计算机辅助技术和专业医生的经验判断。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电图异常波形分析与识别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使用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算法,研究人员可以将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输入计算机模型,从中学习和挖掘出心电图异常波形的规律和特征,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
除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医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仍然是心电图异常波形分析与识别的重要依据。
医生需要对心电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和确定心电图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因此,医生的专业培训和经验积累对心电图异常波形分析与识别至关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工具。
心电图钩拢现象
一般情况下,心脏内存在两个节律点时,则可能发生干扰现象,干扰现象通常表现为暂时出现的副节律点对一直存在的主节律点的负性变时作用,负性传导作用使主导节点的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
钩拢现象则表现为副节律点对主节律点产生正性变时作用,使其频率增快,属于特殊干扰现象,图1为室性早搏的钩拢现象,第一个室性早搏后窦性频率较早搏前的窦性频率快约15ms。
第二个室性早搏后窦性频率较其前的窦性频率快约15ms。
第三个室性早搏后的频率较其前窦性频率快约15ms。
第四个室性早搏后的窦性频率较其前的窦性频率快118-180ms,较第一个室性早搏前后窦性频率快164-226ms。
窦性心率随着早搏的出现不断的增快是室性早搏对其产生的正性变时作用,其机理为窦房结及心房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影响着心室搏出量及主动脉血压,当室早出现时心室未得到充分充盈,收缩后使动脉血压较正常低,结果作用于窦房结使其频率增快,以提高心房对心室充盈的影响。
钩拢现象又称为室相性心律不齐,是副节律点对主导节律点的正性变时干扰作用,常发生于房室双腔及窦性心律的基础上。
其发生机制认为是:1、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对窦房结的反馈;2、血液动力学和其他物理因素的影响;3、房室结对窦房结的影响。
心电图V2-V6高尖是什么意思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在心电图上,V2-V6高尖表现为较高的QRS波幅度和顶峰部分的尖锐程度增加。
该现象通常与多种情况有关,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1. 左室肥厚:该情况是心室壁增厚的结果,通常和长期高血压、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等病症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结构,以及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2.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脏节律紊乱,能够引发V2-V6高尖的心电图表现。
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药物治疗,但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需要进行电击治疗或手术治疗。
3.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脏血流不足所导致的一种病症,能够引发V2-V6高尖和其他心电图异常。
治疗包括急性期的抗凝治疗、镇痛、抗心绞痛以及增强心脏重建的积极治疗。
4. 妊娠:妊娠期妇女的心电图常常表现为V2-V6高尖,这通常是由于心脏本身适应妊娠的生理状态而引起的,通常不需要治疗。
注意事项:1. 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但如果发现心电图异常或有相关症状,仍需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诊疗。
2.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不能单独自我调整或停止药物使用。
3. 心脏病是一种慢性病症,需要患者按时复查、定期监测,以更好地掌握病情变化。
4. 心脏病患者应该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以维持身体健康。
总之,心电图V2-V6高尖是一种常见而且有多种潜在原因的心电图异常。
有效的治疗需要在严密监测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订,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
同时,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指导注意日常保健和生活习惯调整,以减少病情的恶化风险。
心电图的肢体导联低电压一、心电图的肢体导联低电压心电图的低电压指的是心电图波形振幅比正常人偏低。
在肢体导联上出现低电压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通常视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