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7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煤的性质、来源和用途;2.了解煤的燃烧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煤的性质、来源和用途;2.煤的燃烧过程。
难点:1.煤的燃烧过程。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煤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实验器材:点火器、镊子、煤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师生互动:教师出示一张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如“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煤可以用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2.导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即《煤》。
步骤二:了解煤(15分钟)1.煤的性质:通过展示煤的图片、煤的产地和种类等信息,让学生了解煤的性质;2.煤的来源:介绍煤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条件,并与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煤的来源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煤的用途: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煤的用途的猜测,并通过展示煤在能源、化工、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煤的广泛用途。
步骤三:实践探究(30分钟)1.实验介绍:引入实验环节,简单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2.实验操作:将煤放在点火器上,点燃煤,并观察煤的燃烧过程;3.实验观察: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煤在燃烧前后的变化,比较煤与其他物质的燃烧情况,记录实验结果;4.实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煤的燃烧特点,并与课堂内容进行联系,深化对煤的燃烧过程的理解;5.实验总结: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加深对煤燃烧过程的认识。
步骤四:课堂小结(5分钟)1.讲解: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提问: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出一道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积极回答。
五、课后作业1.复习:学生回去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一些关于煤的问题,以便下节课进一步讨论;2.拓展:要求学生到家附近的煤矿或者能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现实中煤的使用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全面了解煤的性质、来源和用途,并深入探究煤的燃烧过程。
【小学科学】2020最新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下《21一次性的生活用品》word教案21.一次性的生活用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们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 知道塑料制品因为“极难降解”和“燃烧时释放毒烟”等原因会造成环境污染。
3. 知道正确使用和处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方法,意识到人类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 意识到物质的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即存在有利的一面,又存在有害的一面。
教学准备1. 纸杯、方便筷、保鲜袋、餐巾纸、易拉罐、商场或超市的塑料袋等。
2. 反映一次性用品用过之后去处的图片:废品回收站、垃圾堆、铁路附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放在同学们桌上的这些物品都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途?2.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板书课题: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也就是说它们原本的功能只能被使用一次。
二、讨论1. 你们还知道哪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2. 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分别使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62页的表格中。
3. 小组汇报4. 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以下表格中材料一次性生活用品名称木材方便筷. 牙签. 纸杯…………5. 讨论:(1)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你经常使用的?用过之后,你一般怎么处理它们?(2)被丢弃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最后到哪里去了?(3)这些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品除了丢弃之外,还可以怎么处理?三、塑料制品的处理方式1.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用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
正好书上63页也提到了这类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
一起来看看,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
2. 看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3. 当前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很低,大多数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和填埋在地下。
虽然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大多数是无毒的,但是由于塑料制品的一些特殊性质。
它们还是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4. 布置实验任务。
分组实验:将一个塑料袋.一根牙签和一张餐巾纸埋在同一个花盆中,定期给花盆中的泥土浇水,保持盆内泥土的湿润。
8.人的感知与反应【教学目标】1.知道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能帮助人体感知外界的变化。
2.能观察并描述人体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利用哪些感觉器官感知,并作出哪些反应。
3.能列举保护眼、耳、鼻、舌、皮肤5种感觉器官的方法。
4.对探究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感兴趣,并乐于体验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教学重点】1.能观察并描述人体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利用哪些感觉器官感知,并作出哪些反应。
2.能列举保护眼、耳、鼻、舌、皮肤5种感觉器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和体会认识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知道感觉器官有什么作用,保护感觉器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每个人都想拥有健康的生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我们拥有健康生活的”法宝”之一。
篮球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
玩篮球时,需要做出哪些快速反应?预测:总之,打球时,我们需要密切注意球和其他人的运动,随时准备作出适当的反应。
像打篮球一样,人的身体,当觉察到环境改变了或接收到某些信号的时候,就会发生相应的行为或变化。
这里,环境改变了或接收到某些信号就是刺激;发生相应的行为或变化就是反应。
2、雷雨天,电闪雷鸣时我们会有什么反应?播放声频。
电闪——刺眼,迅速闭眼或捂住眼睛雷声——刺耳,迅速捂住耳朵,惊叫3、哪些器官能帮助我们感知天气的变化?眼睛——看到闪电、雨水耳朵——听到雷声、雨声皮肤——感受到雨水鼻子——闻到潮湿空气的味道4、思考: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体是怎样感知环境刺激并作出反应的呢?二、讲授新课一、科学实践:认识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一)谈经验1、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说说下图中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人体会作出哪些反应?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图中人体作出的反应,说说受到了怎样不同环境的刺激?3、得出结论当我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会感受外界的刺激,人体便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亲体验◆体验1:感受强光刺激反应1、当我们在暗室里,突然打开遮光窗帘,我们会有什么反应?预测:●从暗处到亮处,眼睛睁不开,难受。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季的形成》教学设计课题四季的形成 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5学习 目标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由于地轴倾斜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四季现象,能将地球公转与一年当中气温变化、太阳照射角度变化等自然现象建立联系,解释四季的成因。
科学探究:能利用地球仪和电灯或手电筒等模拟地球公转过程。
科学态度:通过模拟实验开展四季形成原因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
重点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由于地轴倾斜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四季现象,解释四季的成因。
难点 能利用地球仪和电灯或手电筒等模拟地球公转过程,能将地球公转与一年当中气温变化太阳照射角度变化等自然现象建立联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猜一猜:三人同日去观花 百友原来是一家, 禾火二人相对坐 夕阳底下一对瓜。
(打四个字)明确:春、夏、秋、冬。
2、春花秋实、夏雨冬雪……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 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猜谜语回答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一、科学实践: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1、四季气温变化与太阳的照射和影子长短的关系 (1)观察每幅图片是什么季节?人们的着装为什观察图片回答归纳四季气温 变化规律,分 析原因了解四季气温变 化与太阳的照射 和影子长短的关 系。
么不同?明确:春秋——凉爽夏——炎热 东——寒冷(2)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可能是由 什么引起的?(3)这是我们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时做过的一个实明确:原因猜想四季气温变化规律 在我国大部分四季分明的地 区,春季和秋季较为凉爽,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由于地球的公 转,使地球所 接受太阳传递 的光和热总量 不同,造成一 年四季的气温 变化。
t验。
在相同条件下,哪一个热水器温度最高?为什 么?明确:中间的热水器温度最高,因为受到太阳直射。
(4)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温度与太阳的照射角度有关。
怎样知道一年四季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明确:夏季影子短,冬季影子长。
电铃的能量转换第一课时探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科学观念1.了解电铃的结构,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2.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有关3.知道改变电流或线圈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科学探究1. 能够制作铁钉电磁铁。
2. 完整、深入地经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 能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借助指南针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科学态度1.体验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2.在实验中感悟认真细致、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影响因素,学习归纳与整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发现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漆包线、大铁钉、砂纸、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指南针、大头针等。
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一、提出并聚焦问题1.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上课电铃声)这是校园电铃发出的声音。
2.观察电铃,看看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电铃通常由铃碗、小锤、电磁铁、弹簧片等组成。
3.电磁铁是电铃的主要元件,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
4.关于电磁铁你想知道什么?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是否有南北极?二、探索与研讨(一)制作电磁铁1.活动材料电池盒、电池、铁钉、砂纸、导线、漆包线、开关等。
2.教师演示制作步骤①用砂纸磨掉漆包线两端的漆②将漆包线沿着同一方向缠绕在铁钉上③连接电池和开关④一个电磁铁就做好了。
3.检验电磁铁是否有磁性:铁钉能吸附起大头针吗?电磁铁在通电的情况下才有磁性,不通电磁性会消失。
注意:我们制作的铁钉电磁铁所用的导线较短,连接在电池上有点像短路连接,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
(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1.我们继续来玩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附的大头针最多。
注意:①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实验操作三次!②实验过程中注意重复实验需用铁钉同一部位吸附大头针。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4.11《杠杆》教学设计课题杠杆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5教材分析本课首先通过使用哪种工具能帮我们轻松地撬开涂料桶盖引出杠杆概念,展开对杠杆特点、作用及应用的探究。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探究“探究杠杆的秘密”,分为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出并演示撬开桶盖的方法,感知撬棒的作用,进而提出杠杆的科学概念。
第二个环节利用杠杆尺进行研究杠杆特点,寻找杠杆平衡规律。
第三个环节是利用身边的材料探究怎样使用杠杆省力。
第四个环节是讨论人们常用撬棒撬开涂料桶的盖子的原因,以及怎样撬更省力。
这个环节其实是探究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拓展与应用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能围绕一个固定支点转动的硬杆叫作杠杆,杠杆能省力。
(2)知道动力、阻力和支点是组成杠杆要素。
科学思维发展学生比较、分析、归纳与概括的思维。
科学探索(1)利用杠杆尺进行研究,了解杠杆特点。
(2)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3)联系生活分析杠杆类工具的特点。
责任态度在合作中愿意分享、交流,听取他人意见。
重点(1)知道能围绕一个固定支点转动的硬杆叫作杠杆,杠杆能省力。
(2)知道动力、阻力和支点是组成杠杆要素。
(3)联系生活分析杠杆类工具的特点。
难点(1)利用杠杆尺进行研究,了解杠杆特点。
(2)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学校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时,常会用到许多工具。
这些工具有什么用途?它们的设计有什么科学道理?点拨:这些装置构造简单,既能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被称为简单机械。
锤子钉钉子,扳子拧螺丝……知道是什么是简单机械,导入单元学习讲授新课一、什么是杠杆1、学校的墙壁要经常粉刷。
哪种工具能帮我们轻松地撬开涂料桶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演示。
【小学科学】2020最新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下《21一次性的生
活用品》word教案(2)
一、交流
1. 各小组在实验之后有什么发现?
2. 介绍: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大约需要200~400年才可以像木制牙签和餐巾纸一样被分解掉。
当它们被埋在地下,会妨碍植物的生长;当它们飘散在四周,会丑化环境,如果被动物误食会使动物死亡;当它们被随意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由于废旧塑料制品多数是白色的,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白色污染”。
二、正确使用塑料制品
1. 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不用塑料制品吗
2. 在塑料制品的使用上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 怎样正确处理被使用过的塑料制品?
三、正确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1. 我们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
那么,像方便筷.
牙签这样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的一次性木制品,是不是就可以随意使用呢?(1m³木材可生产13000双方便筷,目前我国一年消耗约260亿双木筷,大约需要200万m³木材)无节制的使用这些一次性的木制生活用品会造成什么后果?
2. 讨论: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我们该不该用?应该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