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8
宁波飘逸梳业有限公司年产1500万把梳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宁波飘逸梳业有限公司年产1500万把梳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 宁波市鄞州区南部商务区水街3号楼16 本项目下王渡村龙潭墩村双马村仓基村 应家村三房村顾家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风险评价范围2.5km3km2.6环境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2.6.1环境功能区划2.6.1.1空气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宁波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技术报告》(宁波市环境保护局,1997年1月),结合2004年宁波市环保局对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调整方案,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空气质量保护目标为二级。
具体见图2.6-1。
本项目2.6.1.2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6版),项目附近河流有2条,分别为剡江(西侧,约1.3km)与县江(东侧,约600m),其中剡江水功能区为剡溪奉化农业、工业用水区,水环境功能区名称为农业、工业用水区,目标水质为Ⅲ类;县江水功能区为县江奉化农业、工业用水区,水功能区名称为农业、工业用水区,目标水质为Ⅲ类,具体见图2.6-2。
本项目2.6.1.3声环境功能区划本项目位于奉化区江口街道方桥工业区恒康路13号,属于3类声功能区。
2.6.2奉化市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奉化市环境功能区划》,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奉化宁南贸易物流园区环境优化准入区(0283-Ⅴ-0-11)。
1、基本概况面积为9.778km2,东以东江、奉化行政边界线为界,南至儒江路,西至剡江,北边以奉化江、剡江为界。
2、主导功能及目标1)主导功能: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环境,保障人群健康安全。
2)环境质量目标:(1)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或水环境功能区要求;(2)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声环境质量达到2类标准或声环境功能区要求;(4)土壤环境质量达到相关评价标准。
3)生态保护目标:河湖水域面积不减少。
3、管控清单1)除经批准专门用于三类工业集聚的开发区(工业区)外,禁止新建、扩建三类工业项目,鼓励对三类工业项目进行淘汰和提升改造;2)新建二类、三类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水平需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3)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功能目标实现情况,编制实施重点污染物减排计划,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4)优化居住区与工业功能区布局,在居住区和工业功能区、工业企业之间设置隔离带,确保人居环境安全;5)禁止畜禽养殖;6)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7)保护好河湖湿地生境,禁止未经法定许可占用水域;除防洪、航运为主要功能的河湖堤岸外,禁止非生态型河湖堤岸改造。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县一区”城市区域声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3.29•【字号】固政办发〔2022〕15号•【施行日期】2022.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城市建设正文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县一区”城市区域声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固原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西吉县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隆德县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泾源县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彭阳县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已通过市人民政府研究审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3月29日固原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噪声管理,强化噪声污染防治,改善市区声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等法规标准,结合固原市区发展规划和建设现状,制订《固原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1.划分依据与标准1.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015年1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5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4月23日第二次修正);(4)《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19修订)》(2019年3月26日)。
1.2规范性文件(1)《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44号);(2)《关于加强和规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大气函〔2017〕1709号);(3)《关于发布<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发〔2010〕7号);(4)《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固原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固政发〔2010〕16号(2021年8月10日)。
成都市双流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等相关标准,按照《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要求,结合双流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成都市双流区实际管辖区域。
本划分方案适用的昼间、夜间时段分别为:昼间6:00—22:00,夜间22:00—次日6:00。
相应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见附件4。
第三条成都市双流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按下列方案划分:(一)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双流区无0类区。
(二)1类声环境功能区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本方案划— 1 —分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共4个,详见附件1。
(三)2类声环境功能区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本方案划分的2类区为除1类、3类、4a和4b类声环境功能区外的区域,详见附件1。
(四)3类声环境功能区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本方案划分的3类声环境功能区共11个,详见附件1。
(五)4类声环境功能区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详见附件2、3。
1.本方案划分的4a类声环境功能区包括:(1)交通干线,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边界线两侧区域。
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一)指导思想 (1)(二)区划原则 (1)(三)区划目标 (2)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2)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4)(一)自然环境状况 (4)(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8)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12)(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3)(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4)(四)自然灾害频繁 (14)(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15)(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16)(七)土地退化加速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18)(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18)(二)石漠化敏感性 (18)(三)生境敏感性 (19)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20)(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20)(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21)(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21)(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1)(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22)(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22)(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23)六、生态功能区划 (24)(一)分区方法 (24)(二)区划系统 (25)七、分区特征概述 (30)(一)生态区 (30)(二)生态亚区 (34)(三)生态功能区 (46)(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68)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75)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格式指引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任务由来 (1)1.2编制依据 (1)1.2.1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1)1.2.2技术导则以及规范 (1)1.2.3项目相关资料 (1)1.3区域环境功能属性 (1)1.4评价标准 (1)1.5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2)1.5.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2)1.5.2评价因子筛选 (2)1.6评价等级 (4)1.7评价范围 (4)1.8评价时段 (4)1.9评价重点 (4)1.10环境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4)1.1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5)第二章工程概况 (7)2.1项目基本情况 (7)2.2项目建设内容 (7)2.3设计方案与总图布置 (8)2.4公用工程 (9)2.4.1给水工程 (9)2.4.2排水工程 (9)2.4.3供电系统 (9)2.4.4供气工程 (9)2.4.5道路交通 (9)2.4.6生活垃圾处置工程 (9)2.5工程进度 (9)第三章工程分析 (10)3.1工艺流程分析 (10)3.2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1)3.3项目污染源强 (11)3.3.1项目施工期污染源强 (11)3.3.2项目运行期污染源强 (12)3.4工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13)3.5外环境污染源 (15)第四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6)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6)4.2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6)4.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7)4.3.1历史监测资料和常规监测资料 (17)4.3.2环境质量现状现场监测与评价 (17)4.4评价区域环境问题 (17)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5.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8)5.1.1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8)5.1.2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 (18)5.1.3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8)5.1.4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18)5.1.5水土流失 (18)5.1.6生态影响评价 (18)5.2运行期影响预测评价 (19)5.2.1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9)5.2.2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 (19)5.2.3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9)5.2.4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19)5.2.5生态适宜性评价 (19)5.2.6其他影响评价 (20)5.3外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评价 (20)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论证 (21)6.1环境保护措施技术可行性分析 (21)6.2环境保护措施经济可行性分析 (21)第七章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22)第八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3)第九章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理 (24)9.1环境管理 (24)9.2环境监理 (24)9.3环境保护验收 (24)第十章公众参与 (25)10.1公众参与阶段与方式 (25)10.2公众参与结果统计与分析 (25)10.3公众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25)10.4公众意见调查结论 (25)第十一章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26)11.1项目与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26)11.2项目与相关规划、环境管理要求相符性分析 (26)11.3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26)11.4总图布局合理性分析 (26)第十二章结论 (27)12.1项目建设概况 (27)12.2环境现状和主要环境问题 (27)12.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27)12.4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27)12.4.1产业政策以及规划符合性 (27)12.4.2项目选址和总图布置合理性 (27)12.4.3清洁生产水平 (27)12.4.4污染物达标排放 (27)12.4.5外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 (27)12.4.6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投资 (28)12.4.7总量控制 (28)12.4.8公众参与 (28)12.5综合结论与建议 (28)附件要求 (29)图件要求 (30)第一章总论1.1任务由来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或重要性、意义),项目基本情况,前期工作,委托环评情况,环评工作过程等。
四川省重点流域区划(定稿)四川省重点流域区划(2006~2010年)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七年⼗⼀⽉⽬录前⾔ (1)第⼀章概况 (2)1.1⾃然环境概况 (2)1.2主要流域概况 (4)1.3社会经济概况 (9)1.4城镇污⽔处理⼚建设及运⾏情况 (11)1.5相关规划主要内容 (11)1.6⽔污染物总量削减⽬标责任书 (14)第⼆章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5)2.1指导思想 (15)2.2区划原则 (15)2.3区划范围 (16)2.4区划依据 (16)第三章重点流域区划 (17)3.1重点流域区划 (17)3.2重点流域区划结果 (19)3.3全省⽔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20)第四章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 (22)4.1加快城市污⽔处理⼚建设 (22)4.2严格执⾏城市污⽔处理⼚排放标准 (22)4.3推进城镇⽣活垃圾处理 (23)4.4严格控制⼯业污染,推⾏排污许可证制度 (23)4.5提升环境监管能⼒ (24)附表:附表1 2005年全省各市(州)国内⽣产总值附表2 已投运的城市⽣活污⽔处理⼚附表3 在建的城市⽣活污⽔处理⼚附表4 三峡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分布情况附表5 2006年四川省五⼤⽔系⼲流⽔质评价结果附表6 2006年四川省五⼤⽔系主要⽀流⽔质评价结果附图:附图1 四川省⽔系图附图2 四川省三峡库区影响区域上游区分布图附图3 四川省⽔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分布图前⾔四川是千河之省,流域⾯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49条,属长江流域的国⼟⾯积占了96.7%,三峡库区80%的⽔量来⾃四川境内。
全省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治县均属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确定的影响区及上游区,其中涉及影响区的县(市、区)共26个、上游区的县(市、区)共155个,四川省⽔污染防治⼯作对三峡库区⽔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第21号公告——《关于发布〈城镇污⽔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修改单的公告》“4.1.2.2修改为:城镇污⽔处理⼚出⽔排⼊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或湖泊、⽔库等封闭、半封闭⽔域时,执⾏⼀级标准的A标准,排⼊GB18918-2002地表⽔Ⅲ类功能⽔域(划定的饮⽤⽔源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GB3097海⽔⼆类功能⽔域时,执⾏⼀级标准的B标准”。
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03•【字号】宜府发[2006]36号•【施行日期】2006.08.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的意见(宜府发〔2006〕3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根据2006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的批复》(川府函〔2006〕100号)和《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发布实施〈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川环发〔2006〕62号)(以下简称《区划》)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大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支撑,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加强领导,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市、区县应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切实承担起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加强监督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部署、考核。
市级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并把本行业、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基层。
二、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发展方向,合理布局产业,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划》确定的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调整产业结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一是岷江下游农业生态功能区。
主要包括宜宾县、屏山县、翠屏区沿岷江流域的所有乡镇。
该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方向主要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用地养地结合,保护耕地,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沼气等新型生物质能。
建设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基地,防止各类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