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8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思路1背景为推动新农村在四川省范围的进一步推进,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拟选择3个典型区、县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并以此推进全省范围内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而四川省是水资源大省,全省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乡镇分布在一定的小流域范围内,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将在四川省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系统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方法导则和技术指南,导致了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的不规范,降低了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四川省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以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为带动,拟选择5个典型小流域作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一套具有较强系统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技术指南,为全国范围内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评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为导向,将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特点,以水域、水陆交错带和陆地的区域分类作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中观层面,基于区域分类,以乡镇行政边界为依据进一步划分评估控制单元,并识别相应的敏感点;微观层面,分别确定三类区域生态环境所对应的评估指标,并以此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定量化评估方法,从而将三个层面的评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最终在水生生态环境评估、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评估以及陆地生态环境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整个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
3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区域划分四川省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从顶层设计上探索采用“四个层级”的模式,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
全流域即把整个小流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是将整个小流域划分为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包括:水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功能区、涵养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农田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则是结合乡镇的行政边界,确定每一个功能区中的重点控制空间范围和主要控制因素的评估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的划分将进一步通过确定控制单元中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空间位置点与问题性质,为防治对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绵阳城市公园分级标准
绵阳市城市公园分级标准具体如下:
一级公园:一级公园是绵阳市最高水平的城市公园,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具备较高的景观价值和休闲功能。
这些公园占地面积较大,设施完善,包括景观建筑、游乐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
同时,一级公园还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科普教育意义,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二级公园:二级公园是绵阳市中等规模的城市公园,通常具有一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相对于一级公园来说稍逊一筹。
这些公园占地面积适中,设施相对简单,但仍能满足市民日常休闲、运动和娱乐需求。
二级公园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级公园:三级公园是绵阳市基础水平的城市公园,主要满足市民日常的休闲和健身需求。
这些公园占地面积较小,设施简单,通常只包括一些基本的游乐设备和休息区。
虽然三级公园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有限,但它们仍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方便可及的休闲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类仅为一般性的标准,实际上各城市的公园分级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不同级别的公园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每个公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四川省重点流域区划(2006~2010年)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二○○七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概况 (2)1.1自然环境概况 (2)1.2主要流域概况 (4)1.3社会经济概况 (9)1.4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情况 (11)1.5相关规划主要内容 (11)1.6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 (14)第二章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5)2.1指导思想 (15)2.2区划原则 (15)2.3区划范围 (16)2.4区划依据 (16)第三章重点流域区划 (17)3.1重点流域区划 (17)3.2重点流域区划结果 (19)3.3全省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20)第四章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 (22)4.1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22)4.2严格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22)4.3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 (23)4.4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23)4.5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24)附表:附表1 2005年全省各市(州)国内生产总值附表2 已投运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附表3 在建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附表4 三峡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分布情况附表5 2006年四川省五大水系干流水质评价结果附表6 2006年四川省五大水系主要支流水质评价结果附图:附图1 四川省水系图附图2 四川省三峡库区影响区域上游区分布图附图3 四川省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分布图前言四川是千河之省,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49条,属长江流域的国土面积占了96.7%,三峡库区80%的水量来自四川境内。
全省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均属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确定的影响区及上游区,其中涉及影响区的县(市、区)共26个、上游区的县(市、区)共155个,四川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对三峡库区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第21号公告——《关于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修改单的公告》“4.1.2.2修改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或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时,执行一级标准的A标准,排入GB18918-2002地表水Ⅲ类功能水域(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GB3097海水二类功能水域时,执行一级标准的B标准”。
四川省水土流失类型分区(综合自然区划)按地貌类型、土壤及成土母质类型、气候、土地利用、植被等综合分区,共分5个区,17个亚区。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分区。
一、盆西平原区分3个亚区:1)温郫亚区(成都平原):包括温江区、新都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郫县、双流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崇州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大邑县等18个区、市、县。
2)安绵亚区:包括广汉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绵竹市、罗江县、安县、江油市、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市游仙区等9个区、市、县。
3)名眉亚区:包括名山县、彭山县、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青神县、夹江县、峨眉山市、乐山市中区等8个区、市、县。
二、盆地丘陵区分4个亚区:1)盆北深丘亚区:包括剑阁县、苍溪县、广元市元坝区、巴中市巴州区、仪陇县、平昌县等6个区、市、县。
2)盆中丘陵亚区:包括金堂县、仁寿县、井研县、梓潼县、盐亭县、三台县、中江县、南充市顺庆市、南充市高坪区、南充市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西充县、遂宁市船山区、遂宁市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乐至县、安岳县、内江市中区、内江市东兴区、威远县、资中县、隆昌县、岳池县、武胜县、渠县、广安市广安区等33个区、市、县。
3)盆南低山丘陵亚区:包括泸州市江阳区、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州市纳溪区、泸县、自贡市自流井区、自贡市贡井区、自贡市大安区、自贡市盐滩区、富顺县、荣县、乐山市五通桥区、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犍为县等17个区、县。
4)盆东平行岭谷亚区:包括邻水县、达县、达州市通川区、开江县、大竹县、华蓥市、宣汉县等7个区、市、县。
三、盆周山地区分4个亚区:1)盆周北部山地亚区:包括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平武县、北川县、旺苍县、南江县、通江县、万源市等9个区、市、县。
2)盆周南部山地亚区:包括筠连县、珙县、古蔺县、高县、兴文县、叙永县、屏山县、沐川县、合江县、雷波县、马边县等11个县。
熟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级别7.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这些区域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省级和地(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熟悉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的保护措施8.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熟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为出发点,以维护并改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优先保护,限制开发,严格监管,促进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明确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布局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开展,逐步推进,积极探索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多样化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格局体系。
(2)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环保部门要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规划编制、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研究、管理技术规范研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思路1背景为推动新农村在四川省范围的进一步推进,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拟选择3个典型区、县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并以此推进全省范围内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而四川省是水资源大省,全省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乡镇分布在一定的小流域范围内,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将在四川省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系统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方法导则和技术指南,导致了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的不规范,降低了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四川省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以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为带动,拟选择5个典型小流域作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一套具有较强系统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技术指南,为全国范围内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评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为导向,将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特点,以水域、水陆交错带和陆地的区域分类作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中观层面,基于区域分类,以乡镇行政边界为依据进一步划分评估控制单元,并识别相应的敏感点;微观层面,分别确定三类区域生态环境所对应的评估指标,并以此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定量化评估方法,从而将三个层面的评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最终在水生生态环境评估、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评估以及陆地生态环境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整个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
3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区域划分四川省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从顶层设计上探索采用“四个层级”的模式,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
全流域即把整个小流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是将整个小流域划分为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包括:水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功能区、涵养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农田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则是结合乡镇的行政边界,确定每一个功能区中的重点控制空间范围和主要控制因素的评估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的划分将进一步通过确定控制单元中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空间位置点与问题性质,为防治对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四川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附件:四川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一、生态县建设指标(一)基本条件(二)分区建设指标(四类)二、指标解释第一部分基本条件1、县级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定》。
指标解释: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和《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县实际情况,由县人民政府制定颁布《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定》。
2、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
指标解释: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和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四川生态市(州)生态县(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川环办发[2007]149号),组织编制生态县(市)建设规划。
通过专家论证后,由县(市)政府提请县(市)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规划文本和批准实施的文件报四川省环保局备案。
规划应实施二年以上。
3、成立了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健全。
指标解释: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生态县建设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协调、监督生态县创建工作。
县有环保行政执法、环境监察机构。
4、全县50%的乡镇达到国家或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指标解释:全县50%以上的乡镇被命名为国家或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5、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指标解释:每年完成了市(州)人民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数据来源:环保、经委部门。
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优良,且连续三年不下降指标解释: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进行定量评价结果为优或良,且连续三年不下降。
自然灾害或气候因素导致的下降除外。
数据来源:省环保部门。
第二部分建设指标1、空气环境质量指标解释:指辖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功能区标准要求,目前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Hj14-1996《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原则与技术方法》。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思路1背景为推动新农村在四川省范围的进一步推进,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拟选择3个典型区、县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并以此推进全省范围内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而四川省是水资源大省,全省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乡镇分布在一定的小流域范围内,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将在四川省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系统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方法导则和技术指南,导致了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的不规范,降低了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四川省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以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为带动,拟选择5个典型小流域作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一套具有较强系统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技术指南,为全国范围内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评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为导向,将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特点,以水域、水陆交错带和陆地的区域分类作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中观层面,基于区域分类,以乡镇行政边界为依据进一步划分评估控制单元,并识别相应的敏感点;微观层面,分别确定三类区域生态环境所对应的评估指标,并以此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定量化评估方法,从而将三个层面的评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最终在水生生态环境评估、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评估以及陆地生态环境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整个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
3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区域划分四川省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估从顶层设计上探索采用“四个层级”的模式,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
全流域即把整个小流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环境功能区,是将整个小流域划分为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包括:水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功能区、涵养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农田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控制单元则是结合乡镇的行政边界,确定每一个功能区中的重点控制空间范围和主要控制因素的评估单元;生态环境敏感点的划分将进一步通过确定控制单元中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空间位置点与问题性质,为防治对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四川生态旅游分区评价一、生态旅游分区划分根据四川自然条件的分异特征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四川可划分为6个生态旅游地区。
即成都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市;川东丘陵地区,主要包括南充、广安、遂宁;川南丘陵低中山地区,主要包括乐山、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市;川西高山高原地区,主要包括阿坝、甘孜州和雅安市;川西南中山峡谷地区,主要包括凉山州,攀枝花市;川北/东北低中山地区,主要包括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市。
二、评价原则(一)客观性原则: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生态学、林学、历史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美学、建筑学等相关理论和原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形成、属性、价值等内容,给予正确的科学解释,作出科学客观评价。
(二)系统性原则:种类繁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价值与功能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的,在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资源本身的成因、特色、质量、数量等因素的评价,还要把该资源所处区域的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开发利用条件,纳入到评价范畴,综合衡量,全面完整地进行系统评价,准确地反映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
(三)动态性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特征以及开发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以静态认识为基础深入考察生态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的同时,还必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考察不同时间序列生态旅游资源所呈现的动态属性,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长期变化趋势、变化特性和过程,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性,为规划区域空间格局的调节和控制提供依据。
(四)综合效益原则:进行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为其开发利用服务的,开发利用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综合效益。
这些效益包括社会、经济与生态等三方面的效益,而不只是考虑经济效益。
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远远高于其经济效益本身的价值。
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时,要发挥资源的潜力,考虑投资后的综合效益,以确定适宜的开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