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写意人物画
- 格式:ppt
- 大小:6.49 MB
- 文档页数:48
56文化CULTURE近代以降,中国画家书写历史功业的方式几乎是被注定的: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中构建中国画的现代形态。
这个巨大的历史课题,既是对中国画家的沉重拷问,也是中国画家所获得的重大机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此课题面前,许多画家落荒而逃,从中创造艺术业绩并以此进入历史的,不过寥寥数人。
放眼当今画坛,情况亦大抵如此。
所幸者,仍有一批画家执着于此,他们的创新实践,维系了当代中国画的希望,也为中国画家的创造力保持了基本尊严。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队伍中,何家英以其30余年持续不断创作所显示出的独特理念、风格及修为,无可争议地居于前列。
从20世纪80年代的《山地》、《十九秋》、《酸葡萄》、《米脂的婆姨》,到0年代的《秋冥》、《桑露》、《绣女》等系列工笔人物,再到2000年以来的《孙中山在天津》、《天心月圆》等小写意人物,何家英的作品以融写实精神和东方诗意为一体,向人们展示了当代中国画发展成功的传奇。
在他的画中,运用工笔这种古老的笔墨形式,将人物的造型、结构、线条、动态、色彩发展到如此敏锐、纤细、精致、谨严而又充满灵韵的高度,从而成功地促成工笔由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蜕变,何家英以一种极其唯美的方式重彰了东方所独有的和谐与大美的境界。
化真为美—何家英人物画文|张晓凌何家英1957年生于天津,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天津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画院院长。
荣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荣获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
入暮林荫锁绿红 93x68.5cm舞之憩 195x115cm情性,为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提供了一种亦庄亦谐的充满清新气息的新图像、新风格。
从写意转向工笔画领域,何家英仅用了短短的一年时间,他转向工笔画的原因和他的心灵一样单纯:避开写意画领域中盛行的“文革”模式,转向现实生活的真实,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个体生命价值。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何家英是中国画坛的一位杰出艺术家,她的写意人物画以精湛的技艺、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观众。
她将工笔技法与写意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作品。
何家英的工笔语言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上。
她对人物面部、神态的描绘非常细致入微,笔下的人物神情自然、生动。
不仅如此,何家英还注重通过人物服饰、颜色的运用来表现人物性格、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她的《石榴裙》中,画中女子身着传统的京剧戏服,细节精致,颜色鲜艳,刻画出了女子温柔娴静却不失精神的形象。
在这幅画中,何家英通过服饰等细节的描绘,表现出了女子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的价值观。
何家英笔下的人物造型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她注重利用写意手法表现画面的跃动感和动态美感。
比如在《刘胡兰》中,画中的刘胡兰身着革命军服,形象刚毅,面部线条简洁流畅,裙摆和头发的流动感、飘散感更是强烈突出。
这样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有了更强的时代性,更加符合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想象。
何家英的工笔语言还体现在对画面局部与整体的处理上。
她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丰满、立体。
在她的《夜半歌声》中,画面中的两名女子身穿红衣、绿衫,俯身侧耳欣赏歌声,像是被歌声所吸引。
画面呈现出的是一种优美的氛围,让人感到温馨、舒适。
这种画面处理方式表现出了何家英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美学观念,她将写意和工笔同等重视,从而创造出了作品的完美呈现。
总之,何家英的工笔语言在人物造型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其细腻、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学观念,使她的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并为中国画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何家英,清代著名画家,擅长写意人物画。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笔语言著称于世,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从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体现在线条上。
他的线条简练而有力,用笔自由、不拘一格。
人物造型生动、富有活力,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人物的轮廓和神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在表现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人物形象时,何家英的线条处理也能准确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质。
他善于运用粗细不一的线条来表现衣纹、发丝等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何家英的线条处理中还融入了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线条在流畅中蕴含着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体现在色彩上。
他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层次感来表现人物的形体和神态。
在色彩运用上,他常常以淡雅的颜色为主,运用深浅不一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光影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何家英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善于利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的韵味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气质,使人物形象更加富有内涵。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还体现在质感上。
他的作品中人物的服饰、头发、皮肤等部分的质感处理非常出色。
他善于用笔勾勒出服饰的细节和质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皮肤质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细腻。
何家英对人物的质感把握非常到位,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体现在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
他通过对线条的简练而有力的运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层次感的表现、以及质感的细腻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何家英的写意人物画不仅在造型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工笔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何家英《秋冥》赏析作者:宋金明来源:《视界观·上半月》2019年第05期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笔人物画发展,何家英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画家之一。
在早年的学习、创作中,何家英受黄胄自由不羁的速写影响颇深,并广泛学习蒋兆和、王子武、张德育、石齐、周思聪等名家作品。
从早年所学来看,何家英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工笔画训练,其早期代表作《海田归》和《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写意人物画面貌。
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之路始于1981年。
时值“伤痕文学”流行之际,何家英也想创作一个心理复杂、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于是他画了自己最熟悉的街道大娘,就是当时广受好评的《街道主任》。
从这时开始,20多岁的何家英在工笔人物创作方面展露出自己的才华,此后陆续诞生的《山地》《十九秋》等作品,使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何家英主张“衡中西以相融”。
古代人物画以晋唐为高峰,这是很多画家的共识,何家英也不例外。
一方面,他师法晋唐,取其饱满充盈、雄健典雅之气度;另一方面,他认为西画中很多观察、描绘对象的具体方法对工笔人物画创作很有裨益,应当采用。
在艺术境界上,何家英认为,“平和、含蓄、不激不厉、不抛不露”“中庸有度”是工笔画的上乘语言,最忌流于匠气的刻板、琐碎、僵滞诸病。
在他看来,工笔画的语言不单在于技巧,更需要画家的修养来支撑:“深情、高格需用心养,用心不深,下笔即俗。
”《秋冥》是何家英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主张。
1990年,何家英带着学生到河北蔚县写生。
山中的秋季比平原来得要早,站在山顶上,他看到了山坡上的白桦树,还有那如蝴蝶般纷飞的黄叶以及蓝得发紫的天空。
何家英说,一生中只有三件事令他心醉:“一是小提琴的声音,二是印象派的画,三是如画般的秋天景色。
”令人沉醉的晚秋景致让他联想到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不过,何家英并没有描绘诗中所述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是改“秋暝”为“秋冥”,以冥想的人物追寻与天地自然沟通的幻境。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何家英是中国画家中的一位,他以其出色的写意人物画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名杰出代表。
在何家英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运用的工笔语言,这种语言使他的画作不仅仅具有难以挑剔的造型感,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情态和情景。
首先,何家英所使用的工笔语言主要体现在线条的表现上。
他的线条异常清晰、准确,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画法,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轮廓和细节。
同时,他还采用了细腻的线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并且,通过调整线条粗细、宽窄等变化,更加突出了其重点部位,突显人物的主体形象。
这种精细的线条在何家英画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够为画作赋予形态,还能为画作增添情感。
其次,何家英在造型中运用的工笔语言还包括色彩的表现。
他常常使用的彩色墨(即混合不同颜色的线的笔触)和多层的颜色叠加来表现人物和背景的色彩和光影变化。
这种技法不仅让人物和背景色彩丰富多彩,而且可以表现出更为贴合现实的色彩语言。
何家英作品中深浅适宜,层次分明,色调鲜明,更能突出形态。
最后,何家英的造型中还运用了想象力、意象和形态比例等工笔语言。
他不仅注意人物形态的真实性,更注重形态的美感。
他善于捕捉瞬间、意境和精神层面的表达,在形态上有所非常自由的表现,比如一些人物有所夸张。
他的人物形态常常为那些来观察者带来一份生动,其形体比例更是相当精准。
他的人物,形貌各异,身姿变幻,有大小、高矮、远近等立体感,形态更加鲜明。
总之,何家英造型中使用的工笔语言,是深度与细腻的结合,是画家对形态的选择性表达,也是画家对色彩的匠心独运。
何家英通过这些精妙的工笔语言在造型中抒发情思,展现出蕴含丰富情感内涵的人物形态,呈现一幅幅亲热、自然的画面,这也是何家英人物画作所受欢迎的原因。
何家英笔下的四大美人,工笔人物画基础技法讲解,工笔人物画欣赏何家英,男,1957年生,天津人。
著名国画家。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街道主任》“时流”两个字,拆开了就是时尚和潮流。
我想它该是肤浅和浮泛的。
国画界的“时流”,早些年,有人概括为:“常习于已成,趋风于众慕。
”前者是模仿古人,下笔就是古人的程式,并且大模大样地自诩为继承传统,其实已丧失了起码的艺术感觉;后者是追随洋人,满纸都是洋人的观念,同时装模作样地宣称自己创新开派,其实已没有任何理路可言。
两者的方向相反,而且自为格局,势如水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得皮相而入时流,与传统和创新毫无关系。
我想,进入传统和创新开派其实是一回事,或者说是一事而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其实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
《西施浣纱》人们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
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产生无数新造。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昭君出塞》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我特别喜欢那句名言:“西来意即东土法。
”于是深信: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容纳两画的。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何家英是当代著名的写意人物画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艺术表现力享誉国内外,在国画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何家英的写意人物画造型中融入了工笔语言,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写意的气韵,又兼具细腻的工笔细节,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就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何家英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何家英的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线条的丰富变化在何家英的作品中,线条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
他善于使用笔墨勾勒出人物形象的轮廓,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描,而是以线条的丰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形态和肌理。
比如在描画一位女子的发髻时,他会运用不同粗细、轻重的线条来勾勒出发髻的曲线和质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富有生动感和立体感。
这种线条的丰富变化既体现了写意的意境,又展现了工笔的细致和精细。
二、色彩的丰富表现何家英的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还体现在色彩的丰富表现上。
他的作品中,色彩运用非常丰富多彩,不仅有鲜明的对比,而且还融入了丰富的层次和过渡。
通过对色彩的用笔和运用,他在人物的面部、服饰、背景等方面都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效果,使得人物画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形象生动。
三、细节的精细处理何家英的作品在写意风格的基础上,还注重细节的精细处理,这就是工笔语言的体现。
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人物的表情、服饰的纹样还是背景的装饰,都能看到精细入微的描绘。
例如在描绘一位男子的面部时,他会用笔勾勒出男子的鬓角、胡须等细微之处,同时在服饰上也会细心描绘衣纹、纽扣等细节,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逼真,更具有感染力。
四、构图的严谨布局何家英的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还体现在构图的严谨布局上。
在他的作品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他善于通过对画面的布局和结构的精心安排,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有序,有着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描绘一位女子的风采时,他会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一侧,同时在另一侧布置一些花鸟石竹等陪衬,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
画家何家英成交最贵的十幅书画作品何家英,1957年3月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2012年在巴黎卢浮宫“2012沙龙展”中获绘画类金奖等荣誉。
一、何家英《清暑四美图》成交价13,80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 2013年作清暑四美图作者:何家英创作年代:2013年作尺寸:139×35cm×4估价:咨询价成交价:RMB 13,800,000拍卖日期:2015-07-05拍卖公司:鼎天国际材质:设色纸本题识:岁在癸巳仲夏于津沽何家英画;癸巳仲夏何家英画;岁在癸巳何家英画钤印:何氏沽上(朱文)、家英写意(朱文)、家英之印(白文)、何(朱文)、何家英印(白文)二、何家英《绿茵闲且静》成交价13,50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 2002年作绿茵闲且静镜心创作年代:2002年作尺寸:61×69cm估价:RMB 400,000成交价:RMB 13,500,000拍卖日期:2012-09-26拍卖公司:久翔拍卖材质:设色纸本题识:何(朱)、家英(白)款识:绿茵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壬午年又题家英著录:出版于《何家英专辑》三、何家英《濠江花路》成交价12,42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濠江花路镜片尺寸:178×96cm估价:咨询价成交价:RMB 12,420,000拍卖日期:2015-06-06拍卖公司:天津同方材质:纸本设色题识:己卯何家英画并记。
钤印:何(朱)、家英之印(白)四、何家英《梅花双清》成交价9,43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 2001年作梅花双清镜心创作年代:2001年作尺寸:168×151cm估价:RMB 7,800,000-12,000,000成交价:RMB 9,430,000拍卖日期:2012-06-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材质:设色纸本题识:春满凌河畔,碧草遮平沙。
名家课堂何家英工笔人物画设色技法谈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画画,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
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
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杨开慧》等。
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何家英46.40一、色彩对烘托画面意境的作用及独特魅力如果白描是工笔画的“骨和魂”,那么着色就相当于工笔画的“血和肉”。
着色是对白描的辅助,是对意境的渲染,是造境的一种手段,也是对现代语言的一种补充和提升。
一张画光靠白描所达到的感染力是不够的,颜色本身的魅力无法被水墨、线条代替,中国早期的绘画就具有色彩传统,着色对我们完成整张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画颜色的分类及属性中国画颜色分植物色、矿物色、金属色、化工色以及人工合成色,最常用的颜色归纳为两大类,俗称“水色”和“石色”,矿物颜色和金属色其实都是一类。
水色的颜色主要是从植物里提取,这种颜色容易变色、褪色,因为它是不稳定元素,所以很容易发生变化。
石色的颜色主要是矿石研磨出来的颜色,这种矿石本身具有稳定的元素,所以它在光照或者其他因素干扰情况下是不变色的,它可能会在表面产生包浆或者淡化,但它本质上是不变色的,所以这种颜色往往都是绘画里面常用的。
何家英工笔人物画50.60三、颜色的使用方式植物色:一般来讲往往在分染、罩染、晕染和垫底衬石色时使用,也可以作为单独的绘画形式。
石色:工笔画分成重彩和淡彩两个部分,重彩就会有石色因素的成分在里面,淡彩就是植物色,薄薄的、轻轻的染一染,重彩不是反复地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