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3年我国的宗教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649.00 KB
- 文档页数:12
【导学案】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学案:第七课 7.3 我国的宗教政策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2.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二、预习内容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内涵:注意:<1)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是一切活动)<3)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5)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6)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违反法律规定,将承担法律责任。
①任何人都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②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不能干预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即宗教不能干预政治,但政治可以干预和影响宗教,因为国家要依法对宗教进行管理。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含义:<2)目的:<3)邪教不是宗教①含义:②表现:③本质:④正确对待:【点拨】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政治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
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6、认识类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高中政治 7.3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政策,它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我国的宗教政策还包括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本框第一目“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这个情景导入是让学生对宗教界有所了解,便于进入下面的学习。
第二目“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主要是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阐明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和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强调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三目“弘扬科学精神”。
本目是明确应该如何面对宗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理解:(1)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特别是认清法轮功的邪教本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央一再强调的三句话:(1)全面贯彻宗教政策;(2)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学情分析这是本课的难点。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特别是宗教对一些少数民族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东部地区的学生,很多人还存在疑惑: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因此,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可以插入更多的图片或音像,通过音像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资料以扩大视野。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五、教学方法本课是新授课,学生对宗教问题较陌生,难点和疑点很多,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训练3我国的宗教政策一、选择题2016年12月27日,西藏自治区宗教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
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更好地组织和凝聚全区各族群众,为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据此回答1~3题。
1.2017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2周年。
50多年来,中央专门制定了多项政策,促进西藏宗教事业稳定发展。
目前,西藏共有寺庙等宗教场所1 700多所,僧尼等宗教教职人员4.6万人。
这说明我国()A.支持和鼓励西藏人民群众信仰宗教B.充分保障西藏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C.中央保护西藏的一切宗教活动D.西藏的宗教活动中央予以特殊保护2.近年来,为了满足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中央每年拨出大量专款对西藏寺庙进行维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拨款7亿多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修缮了一大批宗教场所。
这表明()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国家保护各种宗教活动C.我国支持和鼓励公民信教D.我国对宗教信仰自由不加任何限制3.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指出,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把独立自主自办作为藏传佛教必须遵守的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支持藏传佛教界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这表明()①国家尊重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②国家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国家必须抵御境外宗教组织与我国宗教界交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7.3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我国的宗教掠影、概况
二、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弘扬科学文化
(1)对待宗教的态度: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深入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2)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3)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就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四有”新人。
1。
中国的的宗教政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
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通则》、《教育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告法》等法律还规定:公民不分宗教信仰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公民不分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各民族人民都要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公民在就业上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广告、商标不得含有对民族、宗教的歧视性内容。
1994年1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以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
同年2月,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外国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国宗教界进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有关法律还规定,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
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