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动脉栓塞的诊疗规范(一)疾病特点:1、急性动脉栓塞(acute arterial embolism,AAE)是指源于心脏或近侧动脉壁的血栓或动脉硬化性斑块脱落,或外源性栓子进入动脉,被血流冲向远侧,造成远端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病理过程。
2、栓子来源是冠心病、房颤、风心病时心脏附壁血栓脱落或动脉硬化性斑块脱落。
或其他肿瘤、空气、脂肪等也可成为栓子。
3、本病多为急性起病,典型表现为5P综合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运动障碍(Paralysis)、麻木(Paresthesia)。
有时还有第6P,即皮温凉(Poilkilothermia)。
尤以前三个症状为重要,早期即可出现,应及时诊断。
4、AAE以下肢多见(90%),多见于血管分叉部位,尤以股总动脉发病率最高。
5、鉴别诊断:本病主要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鉴别。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与急性动脉栓塞不同,常无明确的血栓来源,多无心脏病,心律失常,但可有间歇性跛行和/或静息痛病史,查体同侧或对侧肢体动脉搏动减弱,并有皮肤光薄、毛发稀疏、趾甲增厚或慢性溃疡等肢体慢性缺血体征。
动脉造影见多处动脉硬化狭窄,动脉管壁扭曲、僵硬,闭塞血管两端呈锥形或“鼠尾”状,侧枝循环较丰富。
○2股青肿:为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肢体极度肿胀、青紫、浅静脉扩张、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不能扪及,但肢体仍温暖。
○3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一侧或双侧髂动脉,可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但主动脉夹层症状较突出,有高血压、剧烈的背部或胸部疼痛等症状。
(二)分型:Rutherford分级:1级:肢体可以存活和保留,甚至不需要采取干预措施;2级:肢体比较危险,并且需要血运重建以救治;2A:肢体不会立刻发生危险,数天或数周内重建血运;2B:肢体已经危险到了极点,为补救需数小时内重建血运;3级:肢体存在不可逆的缺血,已经发生梗死。
Fogarty 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缺血的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 -2012年9月收治的11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11例动脉栓塞急诊行动脉切开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 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和1例主动脉夹层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
结果:术后肢体存活10例,截肢1例。
结论:早期诊断、及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预防截肢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外科治疗;fogarty导管取栓术【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76-02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可导致血管管腔突然闭塞,引起肢体的循环障碍,起病急,病变进展迅速,如处理不及时,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术前动脉栓塞的正确诊断率为70%,而动脉血栓形成的正确诊断率为47%,另有10%一15%的病人术前无法明确诊断;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对选择处理策略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影响到治疗结果。
本文拟回顾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11例,为科学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患者,男性9 例,女性2例,年龄19-86 岁,平均 58.54岁,车祸外伤引发2例,心脏手术2例(开放手术及介入术后各1例),合并心房纤颤5例,血管基础疾病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例;右上肢1条肢体右下肢6条肢体左下肢4条肢体1.2 临床表现 11例患者均有肢体卒然疼痛、麻木、皮肤发凉、皮色苍白、脉搏消失等。
5例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2例出现踝关节运动丧失、皮肤张力性水泡形成、肌肉僵硬组织坏死,术前均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无创血管检查,4例患者行cta检查,了解动脉状况及栓塞部位,以明确诊断。
·139·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9卷第6期下肢动脉血栓栓塞1例的漏诊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王海云 丁晓云 王 群 伍向阳【中图分类号】 R5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20)06-0139-02【摘 要】 报告1例胸椎压缩性骨折合并房颤,行胸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球囊扩张骨水泥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漏诊。
通过对该例患者病例资料的详细报告,以吸取教训,指导今后临床护理工作,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 胸椎骨折 心房纤颤 动脉血栓栓塞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是临床急危重症,若诊断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截肢甚至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或其近侧壁脱落的栓子或自外界进入动脉的栓子,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甚至导致肢体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1]。
动脉栓塞的风险因素有心房纤颤、左房黏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和动脉硬化等,其中以房颤最为常见[2]。
因此,对于有动脉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入院时及时做好评估、筛查,以重点监测和把控。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3岁,系家中摔倒致腰背部疼痛1天于2019年6月19日步行入我院创伤骨科,影像学检查示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
体格检查:脊柱生理弯度存在,四肢活动自如,胸背部压痛阳性,胸腰段活动受限,余无明显异常。
术前心电图检查示房颤心律,接心电监护仪示持续房颤波。
予入院宣教,卧床休息。
既往史:1个月前查出有高血压病史,规律服药。
患者于6月26日在全麻下行“胸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球囊扩张骨水泥内固定术”,术后安返病房,病情平稳,双下肢感觉运动未见异常。
术后予常规治疗与护理。
术后6 h予常规心电监护及低流量鼻塞吸氧。
心电监护示患者血压稍高、心律持续为房颤心律,余无明显异常。
次日患者主诉左下肢稍酸胀麻木。
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疗效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7-08-28T11:57:36.43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作者:刘浩曹兴念[导读]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炎或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原因导致血栓形成。
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四医院 264200 摘要:目的对比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和动脉取栓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就诊110例患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55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术的治疗,称A组,另一组患者同为55人进行动脉取栓术的治疗,称B组。
手术治疗后进行比较,分别比较患者的动脉畅通的情况,脉搏数,是否会复发以及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反应程度。
结果 A组康复人数有42人,康复率为76.36%,B组康复人数为51人,康复率为92.73%,B组康复率高于A组(P<0.005)。
A组复发人数为4人,复发率为7.27%;B组复发人数为14人,复发率为25.4%,B组复发率也高于A组(P<0.005)。
结论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我们可以看出,介入溶栓术和动脉取栓术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有缺点。
介入治疗术术后比较稳定不易复发,但治疗效果相对来说不如动脉取栓术明显,但是动脉取栓术容易复发,所以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选取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术;动脉取栓术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炎或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原因导致血栓形成。
此病易发生在曾患有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属于急性疾病,容易造成肢体残疾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产生心理压力等其他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两种治疗方法并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1—12月)收治的110名患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作为治疗观察比对的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65名,女性患者45名。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的护理蔡华玮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有增多趋势。
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快,是危及肢体甚至生命的血管外科急症。
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以5F或6F的For gar t y导管取栓,采取术中术后溶栓抗凝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收住急性下肢动脉栓塞26例,将其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0~75岁。
左下肢栓塞15利,右下肢栓塞11例,发病时间5h一1周。
临床表现:突发下肢疼痛,麻木,皮温降低,苍白或青紫,活动障碍,且不能及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
本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0例,吸烟史17例,心房纤颤史13例,术前检查血纤维蛋白原高者5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立即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全部行急诊取栓术,术中肝素化(1m g/kg),采取局部麻醉加基础麻醉,股三角纵行切开,髂动脉用5F或6F的For gart y 导管取栓,多次操作手法轻柔,至近端有高压血流喷出,远端有较丰富的血液回流,再向远端注射尿激酶25万一50万U,同时游离股静脉,远端放血200—400m l,用7—0pr ol ene线连续缝合切口。
术后常规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抗凝,10d后改用华法林口服至术后6~12个月。
1.3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存活。
2例患者有下肢神经缺血引起的胫前肌无力,足背屈不能,查肌电图示腓神经及胫神经损伤。
2护理2.1术前护理12.1.1常规急诊准备:立即评估病情,做好术前准备常规皮试、备皮、备血及各项实验室检查,观察肢体血循环情况。
2.1.2心理护理:急性动脉栓塞起病急、变化快,可致肢体剧烈疼痛、坏死,必要时需截肢治疗,这些都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介绍此病有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解释本病预后情况及配合的重要性,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置管溶栓的病例分析一、病例介绍:患者男,56岁。
因“右下肢疼痛50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50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下肢小腿疼痛,伴发凉,行走后明显,未行特殊处理,逐渐加重,右下肢活动后疼痛明显加重,呈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约10米,并伴有夜间静息痛。
到当地医院行下肢动脉CTA检查示:右侧股浅动脉及腘动脉闭塞。
为行手术入院。
否认疫区、疫水接触史,否认特殊化学品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入院查体:T:36.2℃ P:78次/分 R:18次/分 BP:136/81mmHg SpO2:98%。
右足足趾及足底皮肤颜色红紫,右小腿下段及足部皮温明显减低,无明显触痛。
左下肢无明显异常。
双侧桡动脉对称有力,右侧腘、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左侧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双侧股、左侧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辅助检查:Glu 9.2mmol/L,RBC 3.85×1012/L,MCV 100.3fl,MCH33.2pg,RDW-C 15.9%,RDW-S 57.3fl。
下肢动脉CTA检查:腹主动脉壁条片状低密度影,附壁血栓?右侧股浅动脉及腘动脉闭塞。
入院诊断:右下肢动脉栓塞;腹主动脉附壁血栓形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主要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qd,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8000U q12h。
同时予以改善循环、止痛、降血糖等对症治疗。
2019年6月20日局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取栓,右股总动脉探查+内膜剥脱,右下肢动脉造影+置管溶栓,透视下右股动脉置管拔除,股动脉穿刺点闭合术”。
术后静脉泵入尿激酶,同时持续静脉泵入肝素钠注射液。
术后定期监测D-Dimmer,FBG,PLT,肝肾功能,APTT控制在45-55S之间。
2019年6月24日患者局麻下行经左股总动入路,右下肢动脉造影,右股浅动脉、腘动脉血栓抽吸+置管溶栓术,术后继续给予经溶栓导管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并给予泵入肝素抗凝。
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并危机肢体安全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栓塞导致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彩超、CTA/DSA(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符合手术适应症2 无手术禁忌症(四)标准住院日。
7-14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生化、凝血、D-dimer、感染指标、血型、肌酶谱、肌红蛋白(2)心电图、胸片(3)下肢动脉超声(4)下肢动脉CTA或DSA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超声心动(2)主动脉CTA(3)心肌酶谱(4)血气(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Rutherford急性下肢缺血分级进行治疗方案选择Rutherford I级:择期血管重建Rutherford IIa级:急诊动脉切开取栓或导管溶栓/血栓清除Rutherford IIb级:急诊动脉切开取栓Rutherford III级:截肢(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没有明显合并感染证据,可以不需要预防性抗菌(八)手术日。
手术取栓:1天溶栓或血栓清除:3-7天(九)术后恢复。
1-7天(十)出院标准。
肢体血运改善或恢复;截肢者伤口稳定。
各种伴随疾病、复杂情况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和出院时间。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全身性动脉硬化、伴随疾病、肢体血运情况、伤口并发症、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肌肾综合征、心梗、脑梗、心脏内或主动脉附壁血栓等二、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表单(以动脉切开取栓为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_下肢急性动脉栓塞____(ICD-10:);行__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注: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多伴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伴随疾病,治疗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
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动脉切开取栓手术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5年3月采用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106例(112条肢体),分析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手术前的(0.38±0.19)升高到术后(0.88±0.21)(t=13.215,P<0.05),手术后的保肢率为91.1%(102/112),截肢率为9.8%(11/112);患者中病程48 h 完成切开取栓术的18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上述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中30 d死亡率为3.8%(4/106)。
结论动脉切开取栓术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确切,在疾病早期开展动脉切开取栓术能够有效提高保肢率和存活率,值得临床借鉴。
标签: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取栓术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血管外科病种之一,临床中发现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应当第一时间处理,该病起病急骤、进展极快、病情多变,治疗不当极易出现肢体坏死,甚至导致死亡[1]。
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通过及时救治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截肢率及死亡率[2-3]。
本研究选取我院采用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106例,旨在分析动脉切开取栓手术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取得较为满意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5年3月采用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106例(112条肢体),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6
2.2±31.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22例,脑梗死后遗症7例,心房颤动66例,风心病32例。
其中18例患者病程时间48 h。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出现的疼痛、皮肤苍白、局部麻木、活动障碍及足背动脉波动消失等特征进行诊断。
手术前采用节段测定仪评估患侧肢体的踝肱指数,完善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病情,对于彩超不能诊断的患者应当进行CT、MRI或动脉造影进行确诊。
患者确诊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应当立即予以低分子肝素或依诺肝素抗凝,结合患者病情适当给予碳酸氢钠,尽早完成术前的相关准备。
对患侧肢体局部麻醉,阻断动脉前应当推入肝素(1.0 mg/kg)保持全身肝素化状态。
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选择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进行切开取栓,选择粗细合适的导管进行,完成取栓术后应当应用肝素持续微泵保持PT值在正常值的2倍,口服华法林维持INR在2~3,对于既往有心房颤动、风心病的患者应当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
术后注意复查血清肌红蛋白,避免出现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
示,术前、术后踝肱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手术前的(0.38±0.19)升高到术后(0.88±0.21)(t=13.215,P<0.05),手术后的保肢率为91.1%(102/112),截肢率为9.8%(11/112);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开取栓术的18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上述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中30 d死亡率为 3.8%(4/106)。
3 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迅速,是临床中常见的血管外科急危重症[4]。
一般认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多来自于心源性栓子,其中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是诱发该病的高危因素[5-6]。
特别是对于合并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当在手术前后重视对心脑血管的保护,必要时予以复查心电图、心血管造影明确病情,必要时可进行PTA术保证心肌正常供血,降低手术造成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7]。
针对风心病的患者,可请相关科室会诊后评估患者病情,拟定治疗方案,开展针对性治疗,有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8]。
本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5年3月采用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106例,旨在分析动脉切开取栓手术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手术前的(0.38±0.19)升高到术后(0.88±0.21)(t=13.215,P<0.05),手术后的保肢率为91.1%(102/112),截肢率为9.8%(11/112);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开取栓术的18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上述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中30d死亡率为3.8%(4/106)。
本研究以48 h为实验观察点,提示病程时间较短的患者预后较好,这与患者的下肢缺血时间短、组织坏死造成的毒素影响范围小有关,与相关研究一致[9]。
综上所述,动脉切开取栓术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确切,在疾病早期开展动脉切开取栓术能够有效提高保肢率和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宏杰,张宪生,尹杰,等.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2):264-266.
[2]车辙,蒯秀琴.Fogarty管取栓术及抗凝溶栓联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6):479-480.
[3]Rutherford R B. Clinical Staging of Acute Limb Ischemia as the Basis for Choice of Revascularization Method:When and How to Intervene[J].Seminars in
Vascular Surgery,2009,22(1):5-9.
[4]张宪生,李俊梅,郭宏杰.低浓度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下肢动脉重建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2):150-152.
[5]李晓刚,陈德杰.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J].海南医学,2011,22(12):102-103.
[6]陈忠.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10):839-842.
[7]黄敏捷,李嘉宏.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中青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1(10):24-25,26.
[8]刘苏健,银彩霞,申庆民,等.急诊下肢动脉栓塞切开取栓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7):1739-1741.
[9]吴世勇,郭学利,张海容,等.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59例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6):845-848.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