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取栓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取栓术后护理问题及措施一、取栓术后护理问题1. 术后出血•血栓取出后,可能会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
•出血量多少与患者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等因素相关。
•出血应及时处理,避免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2. 感染•取栓术后的伤口是感染的主要入口。
•术后应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如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3. 血栓再形成•取栓术后,血栓再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抗凝治疗方案,定期检查血栓指标。
•如出现血栓再形成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 血管损伤•在取栓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管损伤。
•如出现血管破裂、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处理止血。
5. 神经损伤•取栓术过程中,神经损伤是一种潜在的并发症。
•患者应注意术后是否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如发现神经损伤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
二、取栓术后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术后应对伤口进行规范的护理。
•清洁伤口,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避免感染的发生。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 出血处理•如术后出血,应及时处理。
•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局部压迫止血。
•如出血较多无法止住,应及时就医处理。
3. 抗感染措施•术后应加强伤口的抗感染措施。
•注意手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物品。
•如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4. 抗凝治疗•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抗凝治疗方案进行用药。
•定期检查血栓指标,如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血栓再形成的风险。
5. 术后康复•术后应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的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6. 心理疏导•取栓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应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如有需要,可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结论取栓术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是保证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王雅文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率塞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施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围术期;应用效果Experience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for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embolism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olistic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embolism.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y-rate congestion were treated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whole nursi he quality of life,complication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2.3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1.42 % in control group(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s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7.6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73.8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中华护理学杂志》2008年7月5卷14期作者:潘晓雅作者单位: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市瓯海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急症之一,起病急剧,病情发展迅速,如诊断和治疗延误,轻者肢体丧失,重者危及生命,迫需积极处理,我科2006年9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了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55~72岁;病程12 h内3例,12~24 h 2例;栓塞部位:髂动脉2例,股动脉3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皮肤苍白、发凉、麻木、疼痛、运动障碍,伴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1.2 治疗与结果本组5例均急诊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常规予抗凝、溶栓扩血管等治疗,1~2天疼痛明显减轻,远端动脉搏动恢复,临床症状缓解,手术效果满意,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均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让患者了解只有尽快手术重建血流才能挽救、保存肢体,并帮助患者认识手术的重要性和拖延的风险性,并向其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务人员,接受必要的治疗。
(2)指导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禁冷、热敷及按摩。
(3)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急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检查及手术野皮肤的清洁准备等。
2.2 术后护理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多数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术后应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对于发病时间较长的动脉栓塞病例,取栓完毕恢复循环,大量无氧代谢产物会很快回流,常导致重度酸中毒、高血钾、低血压、肾衰竭、心搏骤停等,所以还应定期检测血电解质,记录尿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2.2.2 肢体护理术后患肢平置:采取各种保温措施,避免患肢受到寒冷、潮湿等不良刺激。
多发骨折患者动脉取栓的护理体会标签:多发骨折;动脉血栓;取栓;护理骨盆外伤、股骨骨折后引起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发病急、变化快,如不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可引起远端肢体坏死,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早期有效的处理是保全肢体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2014年6月17日,我科成功救治一例外伤所致左股动脉、腘动脉栓子形成的年轻患者,现将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22岁,车祸致左髋部肿胀流血、足部青紫伴肢体活动受限3小时,于2014年6月17日急诊收住入院。
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急性病容,表情痛苦,被动体位;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左髋部肿胀明显,压痛、叩击痛,可触及骨擦感;左髋关节活动范围缩小,左下肢外旋、短缩、内收畸形,足背动脉未触摸到,左下肢皮温低于健侧。
辅助检查:X线片见左耻骨联合分离、错位,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断端移位明显;床旁彩色多普勒提示:左侧股动脉下段、腘动脉、胫后动脉内可见絮状等回声充填,未见血流信号;诊断:左侧股动脉下端、腘动脉、胫后动脉栓子形成。
经患者及家人同意,局麻后在DSA引导下行左下肢动脉导管取栓术,术中造影见左股动脉下端及腘动脉未显示;术中取出大量栓子后,行DSA造影检查见股动脉、腘动脉有对比剂通过,术后患者左下肢皮温恢复。
保留动脉鞘返回病房后予以抗凝、预防感染、制动、扩容等对症处理,择期行骨盆及左股骨内固定术。
72小时后拔除留置鞘,未发生出血、血肿等并发症,保住了患者的肢体。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指导:患者因担心截肢,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况。
责任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在DSA引导下介入取栓的经过,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消除其对介入取栓手术紧张、恐惧的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2.1.2 术前准备:通知介入科做好取栓治疗的各项准备工作,建立绿色通道,确保患者随到随做。
监测生命体征,术区备皮,行碘过敏试验,留置尿管。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embolism)是一种急性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患肢的剧烈疼痛、感觉障碍、肢体发冷和无脉等症状。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恢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的相关内容。
1.评估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病史、病情起始时间、疼痛程度、精神状态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密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脉搏情况。
此外,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评估组织缺氧的程度。
2.给予氧气3.疼痛管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可选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吗啡或其他强效镇痛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
4.防治感染由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疹和褥疮,鼓励患者积极主动排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保持患肢的保暖与抬高6.协助医生进行治疗7.协助康复和宣教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理疗。
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变和药物注意事项等。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监测并治疗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
通过科学、全面和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温飒飒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下肢,阻塞下肢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5P”征[1],即疼痛(pain)、苍白(pallor)、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麻木(pare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
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静脉溶栓法。
Fogarty导管取栓强调取栓应在栓塞发生6~ 8 h内。
由于此病进展快、预后差,故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和护理极为重要。
1术前护理患者因发病急,肢体剧烈疼痛,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担心预后差,病程迁延且手术费用昂贵,因而易出现烦躁不安。
特别是晚期患者由于长时间剧痛易丧失治疗的信心。
护理人员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和正确的行为指导,多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有针对性地做好卫生宣传,多与患者沟通,讲清情绪与本病的利害关系,让他们充分了解病情。
同时劝说患者绝对禁烟禁酒,并将治疗成功的病例介绍给患者,消除心理顾虑,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为防止栓子逆流至心脏,应将患肢低于心脏平面15°左右。
为避免患肢受压,可用支架将患肢托起,不超过心脏平面,避免在患侧肢体作静脉或动脉穿刺。
2术后护理2.1饮食护理术后注重病因治疗,有效治疗原发病,同时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忌烟酒,注意平衡饮食,避免过饱、多食。
适当限制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防止食物中过多维生素K进入机体影响抗凝效果。
2.2肢体护理2.2.1术后患肢平置:采取各种保温措施,避免患肢受到寒冷、潮湿等不良刺激。
2.2.2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重点是皮肤温度、颜色、肢体的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如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疼痛麻木感减轻或消失,皮肤温暖,摸到足背动脉搏动,表示动脉血流恢复通畅。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的护理蔡华玮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有增多趋势。
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快,是危及肢体甚至生命的血管外科急症。
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以5F或6F的For gar t y导管取栓,采取术中术后溶栓抗凝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收住急性下肢动脉栓塞26例,将其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0~75岁。
左下肢栓塞15利,右下肢栓塞11例,发病时间5h一1周。
临床表现:突发下肢疼痛,麻木,皮温降低,苍白或青紫,活动障碍,且不能及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
本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0例,吸烟史17例,心房纤颤史13例,术前检查血纤维蛋白原高者5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立即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全部行急诊取栓术,术中肝素化(1m g/kg),采取局部麻醉加基础麻醉,股三角纵行切开,髂动脉用5F或6F的For gart y 导管取栓,多次操作手法轻柔,至近端有高压血流喷出,远端有较丰富的血液回流,再向远端注射尿激酶25万一50万U,同时游离股静脉,远端放血200—400m l,用7—0pr ol ene线连续缝合切口。
术后常规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抗凝,10d后改用华法林口服至术后6~12个月。
1.3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存活。
2例患者有下肢神经缺血引起的胫前肌无力,足背屈不能,查肌电图示腓神经及胫神经损伤。
2护理2.1术前护理12.1.1常规急诊准备:立即评估病情,做好术前准备常规皮试、备皮、备血及各项实验室检查,观察肢体血循环情况。
2.1.2心理护理:急性动脉栓塞起病急、变化快,可致肢体剧烈疼痛、坏死,必要时需截肢治疗,这些都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介绍此病有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解释本病预后情况及配合的重要性,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动脉取栓术护理范文一、术前准备:1.仔细核实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手术部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和说明;2.明确术前禁食水禁食的时间,帮助患者遵守;3.准备手术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麻醉药品、导丝和导管、放射设备等;4.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同时进行不良切口和创口地或器械消毒;5.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和体温等;6.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倾向,指导后续的治疗过程。
二、术中护理:1.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确保手术部位暴露并方便插入导丝和导管;2.与医生密切合作,监测导丝和导管的位置,确保准确放置和移动;3.控制术中出血,包括通过局部止血、压迫和使用止血药物等方式,注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4.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心率、血压、呼吸和麻醉深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5.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等;6.在放置栓子时,密切关注动脉血流状况,避免栓子脱落或者移位;7.保持导丝和导管的通畅,及时排除可能的堵塞,并关注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出血等。
三、术后护理:1.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2.密切关注患者术后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3.评估和处理术后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包括密切观察术后创面和患肢,及时纠正任何异常状况;4.保持患者的休息和卧床,促进患者恢复;5.监测患者的尿量和颜色,及时发现可能的泌尿系统并发症,如尿潴留或感染等;6.加强患者的安全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受伤;7.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解释术后护理和恢复过程,回答患者的疑虑和问题。
以上是动脉取栓术护理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护士在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和监护,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同时,护士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方法:本文选取5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工作开展情况加以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有3例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出现了足趾缺血坏死,其中2例患者实施及时抢救后,肢体血运没有得到改善,需要截肢,但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肢体,剩下的1例患者由于经济状况等其他方面因素影响,没有及时开展溶栓治疗过程,耽搁了最佳治疗时机,最后选取截肢治疗、剩下的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在术后随访调查三个月,发现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足趾干性坏疽病症,其他患者逐渐康复,恢复情况良好。
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施有效治疗过程,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疗效。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当前临床中引发腿部急性缺血病症的一个主要原因对其病因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逐渐存在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动脉创伤等病症[1],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病症,因此一旦出现出血情况后,需要立即实施急救,给予供血操作,进一步恢复组织功能,因此从患者发病到手术需要尽可能缩短时间,有效提升手术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的5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男29例,女26例,年龄40岁到70岁,平均年龄(53.22±13.01)岁。
1.2护理方法5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工作开展情况加以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2]。
患者在发病后,在急诊局部麻醉情况下实施导管手术取栓术,之后患者返回到病房内,在术后半天内需要给予患者抗凝治疗过程,口服玻力维片[3],每次一片,每天一次,同时需要给予持续的抗血栓、抗血小板治疗过程,对患者的动脉血管进行有效的扩张处理,持续用药7天,之后持续服用抗凝药物,比如玻力维、拜阿司匹林药物,每天一次,持续用药半年。
动脉取栓术后护理措施一、动脉取栓术背景动脉取栓术(th r o mb ec to m y)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血栓清除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因为缺血性中风通常是由于血栓阻塞动脉引起的。
取出血栓后,可以迅速重新恢复患者的血流,有效预防疾病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但是,在动脉取栓术中,我们需要关注取栓后的患者的护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恢复。
二、动脉取栓术后护理措施1. 确保患者平稳呼吸动脉取栓术后,患者可能会经历窒息或困难呼吸,这通常是因为取出血栓后血流增加,可能会产生废物积聚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为了确保患者呼吸平稳,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氧饱和度。
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氧气辅助通气。
2. 监测生命体征在动脉取栓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应该经常被记录。
这些生命体征包括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需要及时予以监测。
如果患者有出现异常的生命体征,应该检查治疗过程,并及时通知医生。
3. 确保便秘预防动脉取栓术后,患者可能会经历肠胃不适,包括恶心、呕吐、便秘等。
为了预防便秘,可以给患者提供足够的水和高纤维的含维生素膳食。
如果必要,可以通过纤维素治疗来促进消化系统。
4. 预防伤口感染为了预防伤口感染,需要每天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以确保其干燥和清洁。
同时,医生应该每天更换清洁的敷料,以避免感染发生。
对于需要使用药物或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伤口应该经常检查,并及时对如有感染发现保持报告。
5. 预防血栓再生为了预防血栓再生,患者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例如,患者需要在床上保持休息、足够的水分和药物,以及在长时间坐或站立时,应该适当改变身体姿势和步伐。
此外,需要孕前或否认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治疗后采取相应的药物或为方案治疗,以预防血栓再生。
三、结论动脉取栓术成为了缺血性中风患者救治的重要治疗方法。
但是,护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取栓后患者的情况,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这将确保患者安全恢复,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治疗中的麻烦。
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作者:杨燕玲朱琳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指心脏或动脉壁上脱落的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以及其他栓子随血流向远端流动造成下肢动脉闭塞,从而导致下肢缺血甚至死亡,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之一。
多见于老年人。
风湿性心脏病病人。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5P”征:疼痛、无脉、苍白、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我科对43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施行Fogarty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包括如下。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Fogarty导管取栓术;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19-01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7—83岁,平均68岁。
发病时间:4h—14d,1例因栓塞时间长,入院时远端肢体末梢已发生干性坏疽。
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16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24例,下肢动脉硬化3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在局部侵润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利用Fogarty导管取栓。
1.3.结果:41例患者下肢动脉取栓术后效果良好,无变化者1例,再次发生栓塞1例,2例患者最终行患肢截肢术。
2术前护理:2.1术前心理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发病急、症状重,患者害怕截肢,影响以后正常活动,心情紧张、焦虑,强烈要求手术治疗的同时对手术又充满恐惧感,不了解手术过程,风险和术后效果等存在一些心理负担[ 1 ]。
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2.2患肢的护理:通过对比双侧肢体皮肤的温度,皮肤的颜色及动脉搏动情况,评估患肢缺血程度对患侧加盖棉被及衣物,进行保暖,但切忌冷、热敷,以免加重肢体缺血及避免烫伤,对于诊断明确,患者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量给予强痛定止痛,必要时可使用杜冷丁等。
一、概述下肢栓塞是指下肢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发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
手术是治疗下肢栓塞的主要手段,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下肢栓塞术后的护理措施。
二、术后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病情术后立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皮肤颜色、温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伤口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消毒伤口,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如有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如下:(1)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足趾抓地等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术后24小时内,给予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等。
(3)避免长时间卧床,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4)穿着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4. 保持患肢抬高术后患肢应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
卧床休息时,可在患肢下方垫一个枕头,保持患肢抬高。
5. 饮食指导术后患者应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预防便秘。
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6. 规律作息术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康复。
7. 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需按照医嘱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止痛药物等,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8.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伤口愈合情况、下肢肿胀情况、皮肤颜色等。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9.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给予关心、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总结下肢栓塞术后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动脉取栓术护理动脉取栓术--术后护理1.生命体征: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肾功能、电解质(酸中毒,肾衰)及神志变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应根据病情准备好相应急救药品和物品;术前肾功能异常者还需监测24 h尿量等。
2.患肢护理:术后取平卧位,将患肢平放或稍低位,以利于动脉血流及灌注,患肢制动24h,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重点是皮肤温度、颜色,肢体的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防止再次栓塞。
注意患肢保暖,保持室温26-28°C,避免寒冷刺激,术后3 d内避免患肢过度屈曲,绝对禁烟,以防血管痉挛,引起血流不畅。
3.用药护理: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肝素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治疗,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抗凝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用药期间严密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或血肿,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口腔黏膜有无瘀斑、尿及大便颜色的变化,有引流管道者要观察切口引流量,如有明显活动性出血,可减少或停止使用抗凝药物,并按医嘱进行凝血功能测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量。
4.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及护理:观察患肢有无疼痛、压痛、肿胀、浅静脉怒张等,如肿胀明显,说明有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存在,应及时切开肢体骨筋膜,以减轻组织水肿对血管的压迫,避免肢体再次缺血坏死。
5.饮食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应保持大小便通畅,进食软、易消化和高蛋白食物,以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梗、心衰的发生,亦可减少栓子自瓣膜或大血管上再次脱落引起栓塞的可能性。
但同时要限制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以防过多的维生素K进入机体影响抗凝效果。
6.生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
7.出院指导:强调要留意苏息,适当活动;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同醇、适量纤维素、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
按时服药,对合并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动脉粥样软化等疾病的患者,进行相干治疗,定期来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以便调整抗凝药用量。
并发症:1出血2疼痛3再次栓塞4再灌注综合征。
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取栓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通过对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取栓手术的探讨,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的
方法和效果,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术中配合、术后随访等,总结配合经验,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手术护理质量,保证手术顺利完成以及提高手术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标签: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手术;护理配合;体会
肢体动脉血栓栓塞绝大多数发生在心脏疾病的基础上,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常见,80%的患者伴有心房纤颤[1]。
这一类患者的病情非常危急,若是不及时进行取栓手术救治,很可能造成患者肢体缺血坏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周密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非常重要的保障。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6年12月-2011年12月,采用Fogarty导管为25例下肢肢体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进行急诊取栓手术,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86岁;手术时间距发病时间为2 h~6 d。
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了彩色B超检查,明确了其栓塞的部位,其中股动脉5例,髂外动脉10例,髂总动脉10例。
临床表现为“6P”征,包括疼痛、麻木、苍白、无脉、运动障碍和皮肤温度变化。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或者局部麻醉下急诊行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
经股动脉采用不同型号Fogarty导管先取尽近端和远端动脉血栓,再将Fogarty导管插入股动脉远端,注入尿激酶20万U,然后将Fogarty导管拔出,此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肢体颜色的变化和远端动脉的搏动。
缝合股动脉切口,然后逐层缝合。
术后常规进行全身抗凝治疗。
2 手术前准备
2.1 患者准备
手术前要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动态。
鼓励患者增强信心,简单介绍手术环境、麻醉方式、手术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介绍以往成功的经验,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其顾虑及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及勇气,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术前各种准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2 用物准备
除常规用物及器械外,另备血管专用器械、3~7F的Fogarty导管、润滑剂、阻断带、3-0、6-0、7-0proline、尿激酶、肝素盐水
(500 ml生理盐水+1支肝素),除颤器等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
3 手术中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3.1.1 心理护理这类患者多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下或者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
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因此,手术中医务人员应该特别注意关心体贴患者,真诚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以此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放松心情,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手术,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3.1.2 手术室准备进入手术室后,首先进行三方核查,然后建立静脉通路,一般选择上肢静脉穿刺,保证输液的通畅。
然后根据麻醉方式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根据手术需要摆好手术体位,暴露手术视野,保证患者体位舒适以及注意患者的保暖及遮挡情况。
3.1.3 术中观察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手术进程,随时供应手术台上所需用物,经常巡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肢体颜色等情况,做好随时急救的准备。
3.1.4 术后清理手术结束后要协助手术医生包扎伤口,擦净周围血迹,与麻醉师及手术医生共同将患者送回病房与值班护士交待患者的病情以及其他情况。
3.2 器械护士配合
3.2.1 器械护士要提前15 min洗手上手术台,检查手术中所用物品是否准备齐全,查看所用器械是否完好无损。
3.2.2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把好无菌关。
熟练掌握器械物品的使用及熟悉手术操作步骤。
手术中仔细观察手术医生的操作进程,做到眼疾手快,准确、及时、迅速默契的配合手术医生,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2.3 保持手术台面整洁、无菌,器械摆放井然有序;认真做好手术前、关体腔前、关体腔后与巡回护士清点所用物品,做到准确无误。
4 体会
4.1 做好手术前心理护理是基础
患者对此类手术缺乏一定的了解,且病情危急,病程发展迅速,对手术预后
结果存在一定的担心和顾虑。
因此,笔者特意为此类患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整体护理。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和帮助;手术中为患者提供全程护理陪护,并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护理计划,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4.2 做好手术中的配合是关键
手术前各种物品准备要齐全,熟悉各种器械的使用,掌握手术步骤和进程,熟悉手术医生的不同习惯,才能做到默契的配合;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格遵守无菌操作及做好安全核查工作,积极配合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来共同完成手术。
4.3 手术后的随访是保证
手术后要认真随访,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加强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可有效预防患者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国祥.实用血管外科学及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