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6
- 格式:pdf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27
实验六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了解化学药剂的杀菌和消毒作用。
2、掌握常用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一些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或杀死作用。
因此,在实验室内和生产上常利用某些化学药剂进行杀菌或消毒。
不同的药剂或同一药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菌能力不同。
此外,药剂浓度、作用时间及环境条件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
使用前需进行试验,灵活选择。
三、器材1、菌种:培养24~48h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培养基和试剂: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75%酒精,新洁而灭,50%来苏儿,3、仪器与其他用具:恒温培养箱,无菌平皿,无菌水,无菌吸管(1mL),镊子,直径0.6cm的无菌圆形滤纸片。
四、实验方法1.制平板:取无菌平皿三套,将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按无菌操作法倒入平皿中,使冷凝成平板。
2.制备菌悬液:取无菌水3支,用接种环分别取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2环接入无菌水中,充分混匀,制成菌悬液。
3.接种: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已制好的菌悬液0.1mL接种于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涂布棒涂匀。
注意做好标记。
4.浸药:将灭菌滤纸片分别浸入四种供试药剂中。
5.加药剂:用无菌镊子夹取浸药滤纸片(注意把药液沥干),分别平铺于同一含菌平板上,注意药剂之间勿互相沾染。
并在平皿背面做好标记。
6.培养:将平皿置于28℃下培养48~72h后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取出培养平皿,观察滤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产生,并测量抑菌圈的大小,将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不同化学药剂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cm)化学药剂抑菌圈直径(cm)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75%酒精新洁而灭50%来苏儿链霉素空白对照思考:哪种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生长影响较大。
实验六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学会测微尺的使用和计算方法。
2.掌握酵母菌细胞大小测定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微生物细胞大小, 是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之一,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由于菌体很小, 只能在显微镜下测量。
用来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
一般将1mm等分为100格(或2mm等分为200格),每格长度等于0.01mm(即106μm)。
是专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的。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在接目镜内的隔板上的圆形小玻片, 其中央刻有精确的刻度, 有等分50小格或100小格两种, 每5小格间有一长线相隔。
由于所用接目镜放大倍数和接物镜放大倍数的不同,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就不同, 因此,目镜测微尺不能直接用来测量微生物的大小, 在使用前必须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 以求得在一定放大倍数的接目镜和接物镜下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相对值, 然后才可用来测量微生物的大小。
三、器材枯草芽孢杆菌染色玻片标本, 目镜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 显微镜, 擦镜纸, 香柏油等。
四、操作步骤1.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1)放置目镜测微尺取出接目镜, 旋开接目镜透镜, 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放在接目镜筒内的隔板上(图Ⅳ-4, B), 然后旋上接目透镜, 最后将此接目镜插入镜筒内(图Ⅳ-4, C)。
(2)放置镜台测微尺将镜台测微尺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使刻度面朝上。
(3)校正目镜测微尺先用低倍镜观察, 对准焦距, 当看清镜台测微尺后, 转动接目镜, 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 移动推动器, 使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某一区间的两对刻度线完全重合, 然后计数出两对重合线之间各自所占的格数(图Ⅳ-6)。
根据计数得到的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重合线之间各自所占的格数, 通过如下公式换算出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长度(μm)=同法校正在高倍镜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实验6 抗生素等对细菌的药敏性检测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in vitro(圆盘滤纸片法disc diffusion test)一、实验目的:1、了解抗生素及化学试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2、掌握不同化学试剂的作用原理、常用浓度及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能选择性的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凡是抗菌谱即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结核菌、立克次体等均无疗效,故青霉素就属于窄谱抗生素。
原来窄谱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经过改造,产生了许多半合成的青霉素,扩大了原来的抗菌范围,如氨苄青霉素,不但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而且对革兰氏阴性菌也很有效,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效果也不错。
不同化学药品或同一化学药品对不同微生物的杀菌能力不同,此外,试剂浓度、作用时间及环境条件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应用前需进行试验,灵活选择。
三、实验器材1、菌种:培养24~28 h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菌种。
2、培养基和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液3、仪器与其他用品:无菌平皿,无菌吸管(1ml),酒精灯,接种环,涂布棒,无菌滤纸片,无菌镊子,记号笔, 消毒棉球和培养箱。
四、实验步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操作为例)(1)菌液制备:将待检菌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16~18小时,然后挑取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的纯培养菌落,悬于3ml生理盐水中,混匀后与菌液比浊管比浊。
以有黑字的白纸为背景,调整浊度与比浊管(0.5麦氏单位)相同。
(2)倒平板: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倒平板,注意平皿中培养基厚度均匀,倒3套平板。
(平板厚度均匀,滤纸片大小一致)(3)涂平板:无菌操作,用无菌棉棒儿蘸取菌液(金葡)。
将多余菌液在液面上方管壁内轻轻旋转挤出,涂布在MH琼脂平板整个平面三次,每次旋转60度,最后沿周边绕两圈,保证涂均匀。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紫外诱变效应生05 边晔 2010030026周四班同组成员:徐竞实验时间 2012年11月22日一、实验目的1.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2.了解紫外线诱变原理,并初步掌握紫外线诱变育种的方法。
3.练习单菌落划线分离微生物。
二、实验原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受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不同的生理状态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有的环境因素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条件,有的表现为抑制作用,有的表现为杀菌作用。
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结构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
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为其最适生长温度,但它并不等于积累某一代谢产物的最适温度。
粘质沙雷氏菌能产生红色或紫红色色素,菌落表面颜色随着色素量的增加呈现出由橙黄到深红色逐渐加深的变化趋势。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主要包括重金属及其盐类、有机溶剂(酚、醇、醛等)、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等。
根据是杀死还是抑制微生物,可分为致死剂和抑制剂。
常用的3个指标:最低抑制浓度(MIC)、半致死剂量和最低致死剂量。
许多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能产生某种特殊代谢产物如抗生素,具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作用。
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是不同的,某些抗生素只对少数细菌有抗菌作用。
产黄青霉分泌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主要抗G+细菌。
链霉素作用于核糖核酸30S亚基,所以链霉素只作用原核生物。
链霉素以抗G-细菌为主。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来破坏DNA的结构,使其不能正常行使功能。
另外,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臭氧(O3),也有一定杀菌作用。
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波长是226-256nm部分。
紫外线透过物质能力很差,所以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它距离照射物以不超过1.2米为宜。
微生物实验报告霉菌的培养及观察实验刘欣怡201100140057生物科学基地班组别:周一下午三组同组者:曹平平,周楠,刘艺,刘希伟实验完成时间:2012年11月12号一、实验原理1.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会霉菌的一般制作方法。
2. 观察并理解多种霉菌的个体形态及生长繁殖方式。
3. 进一步巩固无菌操作以及显微镜的使用二、实验器材1. 菌种:黑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的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小室培养)。
2. 仪器:无菌操作台,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炉,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璃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火柴,显微镜等。
3. 试剂及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其配方见附录),蔗糖,琼脂,去离子水100,现配的20%甘油,酒精溶液等。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1、霉菌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丝状体。
其个体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多,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又可分化出繁殖菌丝。
不同霉菌的繁殖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孢子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此染液做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四处飞散,棉兰具有一定的染色作用,染液的蓝色能增大反差。
(如果用水封片,常因渗透作用而膨胀,水也易使菌丝、孢子和气泡混为一团,影响观察。
)霉菌菌落特征:A。
因霉菌的菌丝较粗且长,故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常成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或毡毯状,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B。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最初往往是浅色或白色,当菌落上长出各种颜色的孢子后,由于孢子具有不同形状、构造和颜色,使菌落表面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如黄、绿、青、黑、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