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机体反应及基本的创伤支持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45
第二十一章创伤后机体反应及基本的创伤支持目的要求1.掌握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改变2.掌握创伤病人的早期评估及处理原则3. 熟悉创伤后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4.熟悉常用创伤评分方法人体受到外力打击造成某些组织损害和机能障碍称为创伤。
创伤后应激反应是以创伤作为应激原引起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器官及体液系统的共同联动而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这些反应相互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适度的应激有利于动用机体的生理储备以保障重要器官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内环境稳定及促进损伤愈合。
应激反应过低或过度则会削弱机体的生理储备及代偿反应,甚至引发器官功能损伤。
第一节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一、神经-体液反应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创伤刺激传入中枢。
传入神经和体液因子是最为重要的两种引起应激反应的途径。
创伤刺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性增强,导致各种应激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循环到达全身,在组织细胞内引起一系列特异酶系统的激活和生化反应,产生各种生理效应。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通过外周神经节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系统。
外周血中儿茶酚胺又作用于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
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和脂肪分解都是创伤刺激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后引起的主要代谢变化。
创伤性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释放的激素产生了三方面的作用:①增加底物动员,为分解代谢提供能量;②启动水钠潴留机制,有助于保持体液平衡;③调控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下丘脑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含量增加,作用于垂体前叶,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激素(T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催乳素释放入血。
创伤后ACTH分泌生成迅速增加,催乳素和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也增加,但其余垂体激素分泌大多受抑制。
ACTH分泌增加可加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皮质醇的分泌可高达正常值的5-8倍,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搏次数和升高血压,同时促使糖异生和脂肪分解。
创伤急救教案1创伤急救教案一、引言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身体组织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工伤、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创伤急救是指在发生创伤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减少伤害程度、挽救生命。
本教案旨在提供创伤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应对创伤伤害。
二、创伤急救基本原则1. 确保自身安全:在进行创伤急救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自身受伤。
2. 判断伤情:对伤者进行初步的伤情判断,确定伤势的严重程度。
3. 拨打急救电话: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4. 停止出血:对于大量出血的创伤伤者,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用纱布压迫伤口。
5.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伤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
6. 保持体温:对于严重受寒的伤者,应及时提供保暖措施,防止体温过低。
7. 定位固定:对于骨折等创伤,应进行适当的固定,以减少进一步的损伤。
三、创伤急救常见场景及处理方法1. 骨折场景描述:在户外运动中,一位男性不慎摔倒,手臂出现明显畸形,伴有剧烈疼痛。
处理方法:- 先确保自身安全,穿戴好手套等防护设备。
- 对伤者进行初步伤情判断,确定是否为骨折。
- 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疗救助。
-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用软垫垫在骨折处,以减轻疼痛。
- 不要试图移动伤者的骨折部位,以免加重伤情。
- 如有需要,可以用绷带或其他固定物将骨折部位固定。
2. 大面积出血场景描述:一位女性在厨房切菜时,手不慎被刀片切伤,出血较多。
处理方法:- 先确保自身安全,穿戴好手套等防护设备。
- 迅速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以止血。
- 如伤口较大,可用绷带进行包扎,保持压迫。
- 如止血不止,可尝试提高伤肢的高度,以减少出血。
-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保持伤者的体温,避免休克。
3. 烧伤场景描述:一位儿童不慎触碰到热水壶,手臂被烫伤。
处理方法:- 先确保自身安全,穿戴好手套等防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