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2)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5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九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教师版)29.诗词五首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1)初闻涕泪满衣裳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古义:美好的春天今义:青年时期(3)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4)可怜无数山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2.成语绿肥红瘦:绿叶茂盛,花渐凋谢。
指的是暮春时节。
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写出了作者对红颜易老的感慨。
二、主题思想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为全诗诗眼,全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
2.《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约客》:写客人失约,抒发诗人久等不至、落寞失望的心情。
4.《如梦令》:通过一夜风雨对海棠的摧残,表达作者对人生青春易逝,红颜难驻的伤感之情。
5.《菩萨蛮》:“愁”为全诗诗眼,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自己忠于南宋、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名句赏析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是:知道不知道哇?应该是叶儿繁茂花儿凋零。
“绿”代“叶”,“红”代“花”,此是借代手法,同时又用拟人手法写叶“肥”花“瘦”,新鲜而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叶茂花残的形态。
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意思是:傍晚在江边我愁绪不绝,却听到深山里鹧鸪的叫声。
此句词人直接表露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意思是:青山遮不住百姓的心,江水必然向东流去。
突出了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与冲突,写出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必然发展的哲理,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4.“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词五首教案课题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体味诗的意境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读懂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激情导入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
他是谁?因为什么而流泪?我们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作者作品1、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
后世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反映人民的疾苦,谴责统治阶级的残暴,被人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
有《杜少陵集》。
他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二人并称“大李杜”。
安史之乱期间他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2、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国破山河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背景链接“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 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这时,在樟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正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诵读诗歌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五、诗歌翻译在剑门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jì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29.《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进程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第一首诗的文体是什么?第二首诗的文体是什么?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明确:绝句律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安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29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读会写生字。
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体会诗歌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体会诗人感情和志向。
【教学要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背诵诗歌。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体会诗歌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⑵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歌行》【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新课探究】一、解题。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今天一起学习《长歌行》。
此诗选自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二、朗读与意思理解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4.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第29课?诗词五首——归园田居、终南别业?日日清本卷贰O贰贰年贰月捌日编写;出题人:令狐学复;欧阳化语;令狐理总。
一、根底题1、古诗词默写。
〔1〕?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归隐后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南别业?中写出诗人乘兴独往的愉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终南别业?中写出诗人对身外世界无牵无挂、超然出尘的人生态度和宁静心绪的句子是:,。
二、开展题阅读诗歌,答复以下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欢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欢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2、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进步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